商界风云 变幻莫测

时间:2022-10-24 05:57:06

2013年是中国商界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每个企业的生存举步维艰,企业如何在这种困局中涅槃重生?

三十而立 谁摘桂冠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世界“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深圳华大基因37岁的院长王俊在2013年的排行榜上高居第8位,接棒2012年上榜的京东商城CEO,成为2013年惟一一位上榜的中国商界精英。

2013年9月25日,世界“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38岁的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首次登顶,36岁的Square联合创始人兼CEO杰克·多西、29岁的Facebook公司CEO马克·扎克伯格分列2、3位。

雅虎公司新任总裁兼CEO玛丽莎·梅耶尔肩负着扭转雅虎颓势的重任。她上任以来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渐显,借此首次加冕《财富》“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排行榜榜首;Twitter上市在即,Twitter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同时也是Square联合创始人兼CEO的杰克·多西排名从2012年的第4位上升到了2013年的第2位;2012年的亚军Facebook公司CEO马克·扎克伯格受公司IPO失利的影响,排名小幅下滑到了第3位。

深圳华大基因37岁的院长王俊在今年的排行榜上高居第8位,接棒2012年上榜的京东商城CEO,成为今年惟一一位上榜的中国商界精英。

京东商城刘强东因年龄原因淡出榜单

2012年排在第26位的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因已经年满40岁,淡出了今年的榜单。因为同样的原因退出榜单的还有2012年的冠军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以及谷歌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2012年高居第4位的谢尔盖·布林。

《财富》杂志称王俊这位基因组学教授的工作是透过一棵树发现整个森林,把可以吸收土壤污染的大米、个性化的癌症治疗方案、全球生物的基因组数据库等非凡的科研成果带给普通大众。

借壳上市 千亿护航

上市,这几乎是所有公司的梦想,绿地集团经历了千辛万苦,2013年8月通过借壳的方式,终于成功跻身上市公司的行列。

2013年8月27日,“千亿房企”中惟一还没有上市的地产公司绿地集团终于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绿地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认购盛高置地,其中,绿地控股集团持有盛高扩大股本后60%的股份,而盛高置地在认购事项中所得款项净额(扣除开支)约为29.40亿港元。随着交易的完成,标志着绿地集团成功进入香港资本市场,盛高置地将更名为“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尽管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一再强调“不差钱”,但绿地在土地市场的疯狂,加上过于激进的海外扩张计划,使得绿地对融资平台十分渴望。而由于绿地复杂的股权结构和多元化经营,使得绿地整体上市计划的十年之路走得并不轻松。而在港借壳盛高置地登陆H股后,如果市场盛传的金丰投资重组方案成真,“A+H”的双平台还将为绿地彻底打通内地与海外两大融资通道,成为廉价的资金输血基地。张玉良曾坦言,绿地到2015年收入将超过5000亿、跻身世界企业200强,也只有“A+H”双平台实现才能将其豪言壮志变为现实。

和记黄埔 投资欧洲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上,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和记黄埔投资欧洲是否是商业上的一个利好战略。

2013年7月,关于李嘉诚出售“百佳”超市的消息就已传出,虽然和记黄埔在声明中表示正进行策略性评估工作,不保证达成任何交易,但随后“30至40亿美元目标售价”,市场上“已有8家递交竞投意向书买家”的消息都证实百佳出售已成为事实,剩下的只是谁会以怎样的价格收购的悬念。随后,又有消息称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打算出售其在上海的写字楼项目“东方汇经OFC”,售价60亿元以上。2013年8月29日,和记黄埔公告称,将出售其位于广州的西城都荟购物中心项目。

在和记黄埔要出售百佳超市的消息传出时,业界对李嘉诚内地和香港撤资、加大海外投资的猜测就一直不断。从评估百佳超市、出售东方汇经OFC项目的传闻,到已经成为事实的广州西城都荟项目交易,这一切似乎在预示着猜测的可能性。有业内人士认为可能是和记黄埔为抄底欧洲市场筹备资金。在欧债危机席卷欧洲时,和记黄埔就在2012年大举逆市收购,2013年8月李嘉诚更明确表示看好欧洲的投资机会,认为这些国家的资产质量高,收购可令“长和系”的股价、盈利和派息很快增长。

商业零售 非寻常路

“娃哈哈”选择直接面对外资品牌商,是否能维持持久的合作关系?

2013年7月17日,宗庆后在北京召开新闻会,高调宣布娃哈哈将进军商业零售领域,未来3到5年内,将斥资100亿元,在一、二、三、四线城市齐头并进,通过自建、租用商场等方式,在全国开设100家商场或综合体。早在去年,娃哈哈就投资17亿元筹建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在11月底开设第一家娃欧商场,在设计风格、引入品牌和商业模式方面都受到业界的质疑,并处于长期亏损中。

在业界看来,娃哈哈在走着一条“看不懂的路”,一方面,由专业的地产商们主导的城市综合体早已成红海;另一方面,娃哈哈绕过传统商的经销渠道,选择直接面对外资品牌商,是否能维持持久的合作关系? 更不被看好的是其定位,到三四线城市去兜售在国内并无知名度的欧洲奢侈品,能买单者少之又少。尽管宗庆后已放弃娃欧式的精品商场,而代之以吃、喝、娱乐、健身、文化、购物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但如何拼得过在商业地产领域风生水起的王健林们?

经营惨淡 “贴牌”模式

“收购现楼——简单改造——贴牌更名——大幅涨价”是否在地产行业能通行?

作为万科倾力打造的首个街区式MALL,深圳万科红生活广场在2011年12月开业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就陷入了经营困境,拿渡、小黑牛、爆爆椒等商铺关闭。商户们在苦守了两年之后,仍未见乐购进驻,对于万科给出的年底沃尔玛将入驻这一新说法,他们也是将信将疑。而万科在北京首个商业地产项目“万科大都会”也遇冷,从2011年12月销售至今,69套房源中有20多套仍处于出售的状态。无独有偶,这两个项目都属于万科“贴牌生产”模式,即万科收购项目之后,进行简单改造再推出市场。

2004年,王石提出“房子也要搞贴牌生产”的理念,创造出房地产“贴牌生产”模式,即“收购现楼——简单改造——贴牌更名——大幅涨价”,以这种模式推出了东方尊峪、天琴湾、第五园景台、万科红、翰邻城等多个楼盘,获利水平远远超出市场平均水平。这种王石极为看重的扩张模式不断遭受质疑,万科在收购时项目几乎都已处于现楼状态,其建筑用材、工程质量、户型设计等都已定型,万科对这些楼盘的品质更是无法保证。万科红生活广场中被规划为大型超市的地下一层并不归万科所有,这也成为该项目运营的“阿克硫斯之踵”。万科未来如何走好贴牌这条路,我们拭目已待。

难承高租 商业“杀手”

面临着高额的租金,企业何去何从?零售商其实在给房东“打工”,而高居不下的租金已经成为商业健康发展的“杀手”。

2013年6月21日,位于北京国贸商城一层的星巴克正式关闭,将在国贸三期开设新店,这家1999年1月开业的星巴克国贸店是星巴克内地首家门店。星巴克撤离国贸商城一期的主要原因是租金过高而无法承受,据悉,国贸商城一期店铺租金平均每月每平方米超过了1000元,以餐饮业的盈利水平实在难以承受,一年的租金和人工成本超过700万元。而2012餐饮百强也显示,人员费用、房租等经营成本不断攀升,使得餐饮企业盈利能力全面下滑。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租金如果在销售额中占比超过15%,门店盈利就非常困难,然而,现在大部分餐饮新开的门店租金都占到了15%以上。随着核心商圈商铺的租金不断上涨,不仅是餐饮行业,对利润更为微薄的大卖场而言,更是影响深远。在经济下滑、消费低迷、电商冲击等影响下,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在逐步下滑,成本上涨、销售额和利润同步下滑,零售商其实在给房东“打工”,而高居不下的租金已经成为商业健康发展的“杀手”。

连锁百强 增速创低

零售企业正寻求变化转型,包括发力电商、转战三四线城市以及进行门店“精耕细作”。

2013年4月17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2中国连锁百强”及相关榜单,苏宁云商以1240亿元的销售规模“重返”百强榜首,而2011年排名第一的百联集团则以1220亿元销售规模屈居第二;国美电器、华润万家、大润发分别以1175亿元、941亿元、725亿元销售业绩排名第三至第五位,三者与2011年排名基本一致。2012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为历年来增长最慢的一年,也慢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的增长率。

对零售企业和整个行业来说,每年的连锁百强榜单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事业线的定位,更能呈现行业的概况和发展趋势。在2012年的连锁百强榜单上,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利润增幅严重下滑,达到了近10年来最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网购对传统零售商带来了较大冲击,房租、人工等成本上升。在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零售市场两极分化的趋势越发明显,有长期规划和独特战略的企业脱颖而出。此外,区域性零售业密集开店,提升物流效率及品牌认知度,成为零售业增幅的主要贡献力量。从百强榜单上也可以看出,零售企业正寻求变化转型,包括发力电商、转战三四线城市以及进行门店"精耕细作"等。

借道电商 曲线入华

外资百货进入本土百货业,喜忧参半。外资百货的进驻将给本土百货业带来新气象、新思路,对于本土百货走出同质化困局是否能起到积极作用?

佳品网将摒弃原有的奢侈品限时特卖模式,成为梅西百货商品在华销售渠道。未来,佳品网将以梅西百货的新款正价商品为主打。梅西百货在全球尤其是欧美的品牌、货品、买手、营销资源会更大程度向佳品网开放,改版后的佳品网将于2013年6月上线,并计划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运营。也并不是第一家外资百货通过电商进入中国,美国高端连锁百货尼曼玛戈、意大利时尚品牌零售巨头YOOX等均以电商登陆中国。

对于中国13亿人口的消费蛋糕,外资百货可谓“又爱又怕”。近年来,包括老佛爷、美美百货、连卡佛、太平洋百货等外资百货品牌在中国运营屡遭挫折,以致于外资百货在中国拓展实体店乏力。梅西、百盛这次通过电商的渠道拓展中国,相比实体店来说确实是一个风险减低的保险方式。老佛爷北京西单店也将于9月开业,玛莎百货完成了在华第八家门店的布局,哈罗德百货也在华寻找合适场所开店。对于外资百货的集中进入,有业内人士惊呼“狼来了”!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外资百货的进入将给本土百货业带来新气象、新思路,对于本土百货走出同质化困局将起到积极作用。

苏宁云商 电子商务

“电商”成为实体经营店转型的另一个新战场,“苏宁云商”如何在这场新型战场上笑傲江湖?

中国的家电市场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继2011年百思买关闭在中国的门店后,万得城宣布在2013年3月11日关闭旗下七家门店,山田电机也放缓扩张步伐;苏宁电器更名“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苏宁云商模式可以概括为“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加速“去电器化”,提升电子商务在苏宁内部的地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意图日趋显现。

无论是万得城的退出还是苏宁的转型,都反映了中国家电市场的竞争已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而这种竞争可以说实质上是“电子商务”的竞争。苏宁此次转型,除了更名,还将组织架构进行重组,布局类似“沃尔玛+亚马逊”。2013年,中国电商将出现三国演义的市场格局,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将进入“第一梯队”,而国美再现等将成为“第二梯队”。不过,苏宁的转型将面对资金储备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兼顾实体门店的拓展投入,另一方面要投入过百亿资金进行物流建设。

万达商业 领军地产

万达,一个注定与“北方明珠、足球之城”——大连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名字。万达集团是如何实现快速发展的?

2012年万达集团总收入达1416.8亿元,较2011年的总收入1051亿元,同比增34.8%。其中商业地产收入1097亿元,完成计划的113%,这是万达商业地产业务首次突破千亿规模。2012年万达集团开业17个万达广场、1个万达中心,新增持有物业318.7万平方米。目前,万达集团累计持有物业1290万平方米,已提前成为全球规模第二的不动产企业。

随着万达集团物业开发规模越来越大,虽然在持有物业以及收入方面增速较快,但呈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少,这点,王健林显然也看到了,并及时做出了调整。2013年,万达集团的工作重心将转向运营,要从开发思维变成经营思维,从房地产商思维变成商业运营、文化旅游企业的思维。在2012年,万达非房地产收入占比超30%,预计到2020年,非房地产收入将超过一半,届时万达将不再是以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而是以文化旅游为主体。

万达奉行在专业化基础上相关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在发展的道路上,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文化产业、连锁百货、旅游度假,五大支柱产业如同五个手指,让万达集团有足够的自信和实力,掌控商业地产,直面未来挑战。

中国商业地产“领头羊”:拥有全国领先的商业规划研究院、全国性的商业地产建设团队、全国性的连锁商业管理公司,万达商业地产公司是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名副其实的“领头羊”。万达广场,也已成为中国商业地产的领军品牌。 (本栏目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物流信息系统中RBAC模型角色继承关系的研究与... 下一篇:并非戏言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