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再陷污染物总量控制误区

时间:2022-10-24 05:08:20

谨防再陷污染物总量控制误区

“十二五”若再对污染物总量控制实行一刀切,一个最大的后果是,因越来越背离其技术内涵和科学基础,而逐渐远离百姓需求。

“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约束性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经胜利完成。但与老百姓直接有关的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是否完成尚无结论。当下,中国正在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如若不及时对“十一五”污染物控制思路加以修改,脱离环境质量的污染物削减,弊病还会延续。

不可再一刀切

全国人民都知道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种污染物排放总量要较2005年削减10%。为落实削减率,基本上是全国各级政府都一刀切地控制这两种污染物。近日,从环保部传来2011年较2010年再削减1.5%污染物总量的要求,大气污染物削减要增加氮氧化物,水污染物削减要增加氨氮。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还要继续,全国指标从中央分配到省,再由省分配到地市,层层分配指标的新一轮行动已经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地方仍然期待中央政府统一下指标的威力。

大气污染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水污染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数量上都切同一个百分比削减,这意味着不管北方水少,有采暖,南方水多,无采暖;也不管东中西部工业化发展差距多大,都用同样的削减比例换取同样比例的环境质量响应。照此方式,“十二五”再推行下去,一个最大的后果是,污染物总量控制越来越背离其技术内涵和科学基础。比如,北方各城市,煤烟型污染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可吸入颗粒物仍为环境主要超标项目,不像南方有大片的酸雨区,需要控制二氧化硫。但因为国家要考核二氧化硫削减,于是南北方就都要努力削减二氧化硫。这对于东北区域,用的是低硫煤,二氧化硫大气质量大多不超标,仍要一刀切地上脱硫措施,投资浪费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老百姓会更多地发问,拿纳税人的钱在干些什么?

与环境质量挂钩

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项目和指标,应以当地环境达标为目的。

首先需要考虑环境背景值有不同的达标需求。如黑龙江、内蒙古境内的一些河流,耗氧有机物指标或常年高或汛期高,处于天然状态,森林、土地、草原多少年就成为河流耗氧有机物指标高的输入来源,若要求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水质,就成了向大自然要环境改善。德国黑森林地区,广茂的森林,肥沃的土壤也孕育了黑森林地区河流超标的耗氧有机物指标,这是环境背景值使然,德国环境部决定保留之,保护之,如此而已,无须去人为干扰大自然的杰作。

其次应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的环境质量响应,因为同样的污染物排放,在不同区域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响应后果。例如同样是含氮、磷的污水集中进入湖泊、水库,会产生富营养化爆发蓝藻,人们闻知色变。反之,这些污水进入农田,就成了肥料。恰恰是现行标准导致,一方面,为了排放达标,花钱去除有机物;另一方面,为了产量,花钱再买有机物。先进、富裕的欧美各国,都允许用这类污水科学灌溉,我们为什么就不行呢?大气污染物的区域性差异则更突出,这就需要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条河流一条河流,去分析环境背景、容量和标准,从而决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莫等“十三五”才变

由于2010年之前没有完成的总量削减指标其环境质量的影响是累积的,因此2010年虽然能实现削减10%目标,但是环境质量的欠账仍然存在。

脱离了环境质量区域性特征的总量削减指标,只是数字。必须代之以哪里需要解决什么环境污染问题,就在哪里削减对应的污染物。

以水为例,水利部提出了水功能区达标率指标,很对,但针对每一个水功能区达标要求,要研究控制项目是什么?应控制的污染物总量是什么?资金投入的来源和时间又是什么?这才能说清“十二五”期间究竟应削减多少总量、有多少水功能区可以达标。

“十二五”可以先明确各地方环境质量考核指标,使用环境功能区的水、气质量控制目标成果,由地方政府依据对环境质量负责的目标责任书确定本省、本区域、本河段应控制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时修正总量控制实施中脱离环境质量一刀切的缺陷,不要等到“十三五”才改变。

上一篇:最怪异的哺乳动物 下一篇:地名,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