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教育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10-24 04:10:57

艺术硕士教育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注:(作者简介:嵇亚林(1956- ),男,汉,江苏盐城人,江苏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研究馆员,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在读艺术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文化理论研究。)

(江苏省文化厅 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05)

摘 要: 艺术硕士专业的设立,为社会各界从事艺术生产和创作的中青年艺术家搭建了理想的平台。他们冀希望在艺术院校得到更有针对性系统教育,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艺术理解能力、艺术创作水平有一个新的突破。

关键词: 艺术硕士;人文素质;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Several Problems to be Handled in MFA Education

JI Ya-lin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教育,属于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的设立,为解决艺术领域内大量优秀艺术家,获得与其能力及贡献相称的文化身份,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作为文化艺术人才摇篮的艺术院校,利用其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艺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艺术硕士教育,对教学双方来说无疑是极好的机遇。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至今已招生三届,共75名美术专业学员入学,其中雕塑、国画、油画专业人员有50多人,此外还有版画、书法、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美术人员。在这批学员中从事美术教学的高校教师和文化部门专业人员占60%以上。他们有机会进入艺术殿堂接受教育,心中充满喜悦,有着非常明确的学习目的,迫切需要在理论修养、艺术实践、风格培养、艺术创新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加强,努力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审美和创作能力有一个新的突破,为今后的艺术发展之路注入新活力。

一、艺术硕士教育需要“广博至深”的人文素质

艺术硕士作为新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其所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各界从事艺术生产和创作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有比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需要多方面理论知识来滋养和充实自己。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徐悲鸿先生常说:一个画家,不仅要有坚实的绘画基础,同时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胸襟开阔,以洞察万物,研究事物的奥妙细理,理解客观的规律。这样才能做到尽精刻微地表现对象,达到艺术的极致。为此,艺术院校应当注重把专业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名合格的艺术硕士,必须具备综合的人文素质,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理想情操;广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艺术才能;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越高,获取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越强,抗拒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越强。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曾认为,受到完备的人文教育会使人“拥有受过教养的心智,精致的品位,正直、公平和冷静的头脑,以及生活行动中的高贵而又有理性的姿态”。我想每个学员都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使自己成为“具有一种经过训练的理智,一种文雅的举止,一种高尚的和谦恭的行为,能够把自身的美好散布到周围四方”。

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在培养艺术硕士上充分依托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深厚文学、历史、哲学背景,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重点培养学员的综合素养。学员入学之初,他们就比较系统地向大家介绍学校的历史、学校特色和影响,组织学员参观南京大学历史博物馆。把“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作为入学第一课,以增强学员的认知度、荣誉感和使命感。利用南大自身的资源优势,邀请相关学科的专业导师、教授进行讲座,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和创造能力。主动帮助每个学员办理图书借阅证,引导学员合理安排时间,实施有计划的阅读,使大家在阅读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认为,就艺术硕士而言,不是进行单一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而是侧重于培养学员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只有受到良好人文教育的人,思想才有超越意识,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专业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功能。

二、艺术硕士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的艺术实践

艺术硕士凭借多年专业岗位的炼就和成熟,他们对艺术实践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深度,但更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实践能力,一种在理论积累、心胸开阔、眼界拓宽后的实际运用。他们渴望借助艺术院校的平台,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渴望在艺术实践中通过智慧的双手,把握和驾驭艺术之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优秀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贡献。

毫无疑问,这对艺术院校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如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性”。德国包豪斯艺术设计学校创建初期,教学上采用“双轨制教学”,即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和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如今在高校系统出现的“理论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当说很有现实意义。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在培养艺术硕士实践能力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艺术硕士教育的实践性,有效地将传统意义的讲授课堂,由平面的教学形式改造成立体化,打破以艺术表现的单一教学模式。一是在课程设置上紧扣专业特点,强调应用性和广泛性,合理规划核心课程、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与集体训练、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把书画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浅出。授课教师不仅有校内高水平的艺术家和学术理论专家,也有在实践上有丰富经验的各艺术门类的领军人物。三是在师生关系上注重协调统一,老师个人工作室随时向学员们开放,使艺术教育更加完善、和谐和有效。学院着眼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千方百计地让学员们接触最新的艺术动态,把学习到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新鲜技能,吸收到创作实践中。积极鼓励学员除了集中学习之外,利用工作岗位之需或节假日参与社会实践,教学成果比较显著。就读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的艺术硕士杨振庭,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早已在美术教育界有了一定的名声,并且在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用他的话说,“很珍惜这样一个好的学习、交流和实践的机会,不仅提高了绘画技巧,绘画理念和情感也上了一个台阶”。

三、艺术硕士教育需要“张扬个性”的风格培养

个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没有个性的艺术品是没有感染力的。所以,追求作品的创造性成为每个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目标。当前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极大地丰富了学员的视角。要想在艺术殿堂成长进步,学员就必须在学习老师、名家、大师的同时,又能凸显自己的个性。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亨利•克劳德•古索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各种年轻艺术家,教授他们国际范围的艺术内容,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这些文化。最终,在共性文化圈下,年轻艺术家能更清晰地认识本土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文化个性。

优秀的艺术家不但能够全面地掌握绘画技术,而且在其艺术表现中有着十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往往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有专家认为,在绘画艺术领域里成为一个一流的画匠很容易,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就不那么简单了。若称之为大师仅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不够,同时还要建立起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理论,这就需要画家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才有可能登上大师的台阶。现代著名中国画大师陆俨少以书法线条入画,傅抱石的散笔皴法,李可染的大胆泼墨等等,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因此,如何才能将艺术硕士教育更好地定位于高层次的人才,必须善于发现和把握他们的个人风格特点或形成其个性特点的倾向,做到因势利导,在未来的艺术作品中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艺术个性是创新的起点,教学时应当尊重学员的个性,贯彻个性化教育。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针对学员来自工作一线,有一定资历和阅历的特点,在集中辅导的同时,还根据各个人不同专业、不同业绩、不同特点加以个别指导。每次集中授课都要求学员带来自己的习作,并适时进行点评,甚至启发大家共同讨论,允许各抒己见,帮助分析优势和不足,以促进其个人特色和风格的形成。

四、艺术硕士教育需要“超越自我”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所有艺术院校承担的历史责任。艺术院校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艺术硕士教育的核心与源泉;把崇尚学术、勤于实践,大胆质疑、敢于批判,突出个性、勇于求新,作为新时期艺术家追求的目标。当然,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难做到的是艺术家的清明意识,尤其是对自我局限性的超越。如何才能超越自我,唯一的出路在于创新。

营造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氛围对人的精神、气质、心理、行为有着启迪和影响作用。艺术的繁荣需要文明和谐的社会条件,需要没有人为的限制和禁忌,需要各种创新思维的艺术实践能够得到包容和尊重。因此,艺术院校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自由活跃、平等交流、和谐奋进、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文环境,引导学员坚持主流文化价值的认同、追求真善美,正确对待当前美术界出现的思想迷惘、人心浮躁、热衷炒作的现象。

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培养和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牢固的创新意识,这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先决条件。“其命唯新”是傅抱石先生的毕生追求。他不仅探索形式上的“新”,而且注意表现内容上的“新”,许多反映新生活、新建设的画幅,在他笔下清新隽永,寓于时代感。当然提倡创新绝不是丢失传统,只有立足于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基础上的创新,才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田渊敏男说:“现在艺术界都在朝创新发展,但不保留传统怎能走向创新?就如日本的动漫,虽然世界闻名,但这些优秀的动漫作品都是传统下的产物,在这些动漫作品背后都能发现日本‘江户时代’传统的影子。”艺术需要兼收并蓄,需要面向国际,但必须有民族性和本土化特征。

探索创新方法。没有创新观念和意识,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其创造潜力难以被充分挖掘。因此,创新必须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在创作中提高。南京大学美术学院适时组织学员到大自然中去、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行写生创作,师生一起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使学习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更有新鲜感、更能激发创新的智慧。

搭建创新平台。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依托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国画院等艺术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员参加一些重大的社会服务活动。学院及时通过各种渠道通报全省、全国和国际性的书画艺术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师生深入创作,以优质一流的作品积极参与。2007年,学院在江苏美术馆举行了名为“意象金陵”的教学汇报展,学员们的作品无论是在传统的继承上还是创新上,均呈现出新的气象,在江苏美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艺术硕士的培养带动了学院整个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使得学院的学术气氛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上一篇:民乐之王:琵琶 下一篇:雕塑教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