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百字碑注

时间:2022-10-24 03:32:58

养气忘言守

丰祖注: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孔德解:内丹养生最基础的命功功夫就是养气。养气就是先制止生命物质精华的不流失,并使之蓄养起来。养气的方法就在于“忘言守一”。忘言,就是闭口不说话。这里关键在一“忘”字,即无思可念,故无话可说。如果不能清心寡欲,脑子里杂念丛生,就是紧闭口不说话,那话也在脑子里团团打转。“忘”之诀,在于从根本上消除杂念,自然无话可说。故欲闭口言,先须除心言。守一,就是守混沌。此混沌是无人、无我、无天地万物之境界,因无所分别,故名为“一”。“一”是用数字表示,若用图像表示,“一”就是个空虚之圆圈。动言即耗气,动心即劳神。故,能忘言则气不散,能守一则神不出。神凝气聚,养生之益得矣。忘言守一的法子是:口唇闭合,舌顶上腭;洗心涤虑,神定气活。

降心为不为

丰祖注:凡人之心,动荡不已。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物,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孔德解:平常人的心是动荡不已的,一刻也不得安静。而修行人要想让心静下来,去守那混沌之一,在练功中要采取的方法,关键在于制伏两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眼是心灵的门户,眼去看外物,外物就通过对眼的感染把信息传到心里,心就要产生反应,就不得安静。制伏两眼就像放下窗帘一样把眼皮合上,不再观看外边事物。但闭眼之法是练功中一时的所用之法,根本上还得安心。安心的问题,说到底要放下心来。放心的根本问题又在于把一切事想穿想透,想到世上一切事情都是虚幻不定的,不必执著;一切执著都是自寻烦恼,于我无益。这样一想开,心就能放下了。心一放下,杂念的邪火就消除了。消除以后不要再去贪染,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心的问题。消除杂念在于树立正念,正念像一把正义之剑,杂念一生,即行斩除,久而久之,杂念即无滋生之源。在练功中的具体法诀是:二目集中,下视鼻准(头不可低),又以目鼻观脐下丹田。此时二目双闭,由目而丹田上下关照,做到心息相依。如此畅顺之后,以真意定在四大不着的虚无混沌之境,谓之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动静知宗祖

丰祖注:动静者,一阴一阳也。宗祖者,生身之处也。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一身上下乾坤八卦、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元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按:原文无“元息”之“元”,理义不通,似为误漏,特为补之。)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盖呼按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阖一辟,一动一静,贵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孔德解:一身之中,气动为阳,气静为阴,阴阳动静,循环不已,乃得自然之妙。所谓宗祖,也就是根本。无此最初的根本,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所谓生身之处,即先天一点灵光之气。我身虽生自父母,然而父精母血皆是有形之物,先天一点灵光之气借父母精血而参入其中,混合阴阳,方有我人之生命也。这先天一点灵气,未生我身时,含在宇宙太虚之境,称为玄牝,处于无极状态。人一生,成为有形之体,便为有极,两仪判,四象列,五行分,八卦别。两仪者,神与精;四象者,精神魂魄;五行者,精神魂魄意,心肝脾肺肾;八卦者,乾首、坤腹、离目、坎耳、震足、巽手、艮鼻、兑口,此以外而论也;乾心、坤身、坎精、离神、震魂、兑魄、艮意、巽息,此以内而论也。人之有极之体,根自无极,却生自太极。这太极就是混沌无极元*)静极生动的先天一点灵光之气。练功人在功态之中,心之下,肾之上,无念无思,似痴似醉,混沌虚空;口鼻呼吸,不为我主,渐细渐微……油然之间,丹田元息发生,鼓荡起伏。这元息发生之处,即是生命再生之源,故为宗祖也。

元息者,元气之动静也。元气者,元神之使然也。自动自静,纯乎天然。我们调理真气,正是顺其自然之动静,为它们行施自然规律创造条件。此正谓“有作而无为”,一半人力,一半天然。元息之呼吸,在人身之小宇宙内是无微不至的,呼时打顶始,故曰“呼接天根”;吸时自踵起,故曰“吸接地根”。以之静合时谓之坤,阴之底;以之动开时谓之乾,阳之巅。元息呼吸,升降往还,神爽气畅,两根交合。呼自性宫出,故曰“龙吟云起”;吸自命宫生,故曰“虎啸风生”。维持这一状态,贵在心意不动,方可任真息自在往来,绵绵若存。若掺一念,加一见,真息状态便被破坏,此为炉翻鼎倒也。如此调息,久而久之,此元息亦无呼吸升降,亦无鼓荡周流,只有混沌一团,圆通无碍,犹如万里无云的清空一片,到这时,神可凝也,丹可结也。

无事更寻谁

丰祖注:若能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气穴,意注规中,混融一气,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点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孔德解:古仙云:“无息之息为真息,不神之神为真神。”又云:“无为而无不为。”故修道乃从不奇中生奇,无为中求为。所以称为无事。既然是无事之事,我们就要放下寻求之心。我既无心,自现道心;我既无意,自现真意;我既无气(消除口鼻呼吸之气),自现元气。故而此诀“无事更寻谁”,在于戒我后天识辨之心,是对“养气忘言守”的进一步方法揭示。也就是在打坐之时端身正意,凝神调息,归于丹田气穴。真意处在不内不外、不上不下、不偏不倚、不思不虑的中和之境界,使身心混融一团。这状况好像母鸡孵卵,好像龙蚌养珠,一念不散,又念无其念。这种状态要维持其不受任何破坏,久而久之,随着身心后天返先天的程度深化,先天一气自然生发。先天元气自虚无中来,是我人之命宝,仙家喻之为金丹,光耀如日。以元气化元神,神气合一。炼之久久,纯阴化去,皆成阳神,神妙莫测。这就是“无事更寻谁”的方法和道理所在。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丰祖注: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孔德解: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者,以一本应万殊,永恒不变,故可道也。此“可道”就是既可说,也可以遵循。“非常道”者,道本并非道末,本不变而末多变,本无形而末有象,本不可见末可常见。故人们通常可见之事物即为常道之象,而可遵循的、可道的,则为真道之本。故“可道”之道并非“常道”之道,此为本末之别也。

大道修炼,所修者则修真常之道。真常之道,合先先乃真,能应物则常。非是常人之道,忘却本真,常常演假,终乃无常。真常之道根自天性,发自真心,朴实纯洁,无垢无染。故能应物,而不被物染。此心如同孤寺悬钟,叩之即发声响,不叩则空静无声。叩之重则音愈洪,叩之轻则音愈微。即是有千百人来一同敲击,应则皆应,然心空如常。俗人不知此理,以常道为染,见事著事,见色著色。只因迷失真常之道,故惹来无穷烦恼。道者洞彻真理,故不避外染,常应常静。故道者与常人,应接同一事物,表面看同是喜笑怒骂,同是悲欢多情,而心灵境界却大为不同。前者是为了和光同俗而必要进行的角色表演;而后者则是完全彻底地投入。

有人以为修道就是隔绝人世的事情,此谬之甚也。道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何况人世乎!修道若与世事无关,此只是自了汉的狭隘之见,决非大道也。故修道者若不去接触社会事物,若不能接触社会事物,若不善接触社会事物,则只能落个顽空心界,死水一潭。即是在功态下也是如此,气动气行,虽曰勿助,也当勿忘。顺一半天然,也要行一半人为。不然,神是神,气是气,犹如灯油与灯火断了油线,则总归寂灭。所以道者真常在心,不拒应事。事来则应之,事去便无心。常应常静,本心不迷。只因真常之心正大光明,所以不迷也。

人能行真常之道,则便表现出清静的本性天真,故能使元神凝结。所以古仙家说:如果着意于常道,你处理任何一件事都会出错,都会违背天理;而你若怕出错而采取一切逃避的无为之法,你却什么也得不到,只能归于寂灭。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丰祖注: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便生妄想,难以静性。必要有真惩忿,则火降;真寡欲,则水升。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意不动,名曰炼神,炼神则二气交,三元混,气自回矣。三元者,精气神也。二气者,阴阳也。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性住则身中先天之气自回。复命归根,有何难哉!诀曰: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

孔德解:俗人不懂大道真理,又不知修性,故真性迷失,纯是识性用事。识性是失去中正之位的偏激之性,见物著物。如烈火之燃烧,越著物多,火便越如炽烈。这炽烈之火便是喜怒哀乐、爱恶欲憎等各种各样的思虑与情感。有此识性,未触事物,虽静却欲动;既触事物,便生妄想:得一想十,得少想多,得近想远,得低想高,从此一刻也难得静性。修道之人欲除识性,必须树立坚定的正念和无情的意志,决不心慈手软,这样才能把识性之邪火降伏下去。只有真正做到清心寡欲,先天元精之水才会蒸发升腾。

身体保持松静不动,体内物质精华就不会散失,物质精华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超质变化,这个情况叫炼精。炼精则化气,水中生金,喻为虎啸。保持真意镇守,元神内聚,心意不动,这叫炼气。盖因精气属水,元神属火,火内聚故为炼气。气旺则神旺,先天性养先无神,缘木而生火,喻为龙吟。元气既旺,我心仍然不动,虚涵持养,名为炼神。在炼神的状态下,阴阳二气和精气神三元都是混融一团,神即气,气即神,越炼越纯。

人的元神时时在身。只因本性迷失,使得元神蔽而不见。修行人能应物且不迷真常之性,则元神自见。此如一面镜子本来明亮,只因有识性的灰尘污染,才不明亮。如果保持没有识性的灰尘污染,恢复先天本来面目,元神时时都明镜般的存在。元神的返归,先天本性就自然常在。因为三者是异名同体,神显性见,神去性灭。只要人的先天元神返归了,先天本性也就返归了,那么先天元气也就会自然生发起来。这是一个连锁的规律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归根复命又有什么困难呢?在练功中使用本诀的方法就是:神光内聚、内照,守持一个四不着边的“中”字,既不要从心理生发出意念,也不要因为受外部的干扰和影响而引发意念。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丰祖注: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气自回。将见二气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气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姻蕴结成丹质。而气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则神御气,气留形,不必杂术自长生。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直至丹田气满,结成刀圭也。

孔德解:所谓尘事,即红尘中人所行之事: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皆勾动人七情六欲,引起无穷烦恼。有此尘事之劳,即迷失本性。性迷则心乱,心乱则神昏,神昏则气离,气离则命伤。故修行人应看透尘事,心明性见,一尘不染,其气自回。默默观照,以心系息,以息恋气,其气随着呼吸,绵绵若存,息息归根于丹田气穴。如此久久,丹田如锅中水开,热气腾腾,上冲于心府。由于真呼吸回荡其间,至心而又下降于肾,一来一往,一升一降,宛转活泼,风光无限。此即情来归性,如同夫妇交媾,如痴如醉。(待续)

上一篇:八极拳渊源又一说 下一篇:十二经脉运行规律揭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