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模式探讨

时间:2022-10-24 02:58:04

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模式探讨

上个世纪末,我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踏入了老年型社会,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可以说,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是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重大成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老龄人口的急剧增长,将给社会发展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而在各种各样老龄问题中,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人口老龄化态势

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回顾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正确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人口基本上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率的状态,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已有了明显下降,从1949年的20.0‰下降至14.0‰,呈现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率的特点,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为成年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到了70岁以上,加之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变。截至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说明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老年型国家。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由表可以看出,1964年我国属于年轻型,20年步入成年型,2000年跨入老年型社会。我国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以上,大大高于总人口1.3%的年平均增长率。我国人口结构从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仅用了大约二十年,而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为世界罕见。

(二)老龄人口数量庞大。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1/5。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比目前法、德、日、英五国的人口总和还要多。

(三)高龄化趋势显著。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初期的不到40岁延长到2002年的71.4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平均增长速度高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我国有3067万8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2.15%,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

面对滚滚而来的银潮,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单一途径的养老方式已不在适应社会的需要。核心家庭比例逐年上升,老年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多并普遍化,机构养老的缺陷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社区成为城市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因此,当前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以家庭保障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

二、支持居家养老为基础

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的是,居家养老是老年人住在家庭,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肯定了家庭在养老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家庭具有不可替代的亲情温暖。

(一)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共同意愿和选择。由于老人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上的问题,许多养老机构并不受老年人的欢迎。据上海一项调查说,只有4.4%的老人愿意去养老院,95%的老人希望在家里度过晚年。

从文化角度看,我国是一个家庭本位的社会,我国老人对居家养老一直情有独钟,对家庭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从感情上往往是依赖子女的,不论什么样的养老方式,多么好的服务人员都无法替代子女在他们晚年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养老“回归家庭”是趋势。国际普遍状况来看,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要在家中安度晚年,中华民族以孝为先,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西方发达国家也大都经历了这一个过程:由大规模兴办养老机构到养老回归家庭,形成以家庭为主的养老体系。

(三)养老机构存在诸多问题

1、养老设施不完善,供需关系矛盾突出。据调查,全国约有1000万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要照顾,而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设施严重不足,社会福利机构的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0.8%,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相距甚远。老人目前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不到2%由社会福利机构负担。另外,有资料表明,托老所19%的老人需要服务照料,仅有0.5%的老人得到了服务。

2、服务管理水平跟不上,专业人员欠缺。养老院行政为本的管理取代了老年人的需求。用公事公办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照顾者,老人会感到冷漠,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其次,机构的经费有限,能够接受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非常少,加上福利院的工作条件和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政府的编制等情况,使得相关毕业生无法或不愿到机构工作。专业人员的缺失,使老人的照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缺乏“家”的感觉。养老院的相对封闭性使老年人的心理更加孤独,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使老年人缺乏自主性。如果有替代性选择,大多数老人是不愿意去养老院的。对他们来说,熟悉的生活环境,亲情的慰藉和相对私密的个人空间都是很重要的。

4、机构照顾的费用较高。机构照顾实行等级收费,从400~1500元不等,再加上老人的医疗费用等高昂的开支,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支付的。因此说机构养老不能满足当前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同时随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和老年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单一的家庭养老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城市老人养老问题,应实施社会化居家养老,即以社区为最佳载体,将社区服务与居家养老结合起来,在自己家中养老,全社区就将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三、社区成为城市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

社会学家费迪南多・滕尼斯对社区所下的定义是: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互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因此,社区是除家庭成员以外,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最佳选择,社区养老服务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大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环境。老年人在自己长期生活的社区中养老,既能享受到家人的亲情和关爱,又能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社交关系,自然会心情愉悦、颐养天年。

(二)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解决养老问题,减轻政府负担。在国家无力兴办全社会福利性养老机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社区的财力、物力,建设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医院等设施,挖掘社区发展潜力,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老年人在家里过晚年,还可以利用原有的家庭资源(住房、家具、生活设施等),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三)有利于开辟社区就业途径,提供就业岗位。社区养老可以充分利用低龄老人和下岗工人等人力资源,开展“时间储蓄”、老人互助等活动,这一服务模式既能为低龄老人发挥余热提供条件,也能使下岗职工得到服务的机会。他们通过开办小吃点,开展为老人送餐服务或家政服务,为老人提供家政和护理等,从而开辟新的就业途径。

(四)有利于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和生活负担。社区养老服务使子女从烦琐的养老生活服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既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又可以减轻体力上的不支。此外,社区多样化的生活可以部分的转移老年人的亲情视线,减轻对家庭照顾的依赖。

可见,社区养老服务是家庭赡养、抚养的有效补充,又是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举措,普遍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同时又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辅助居家养老的最佳载体。

四、建立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在人口老龄化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家庭的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力下降,传统的家庭养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养老的社会化即由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越来越多的照顾护理服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区服务是最佳的选择。社区开展各种活动,设立老人生活中所需的一切服务项目,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对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目前,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及权益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然而,养老的社会化是否意味着家庭功能的丧失呢?答案是否定的。家庭具有独特的伦理价值和社会作用,家庭温暖是老年人难以割舍的情结,家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当前以及今后理想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与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这样老人既能享受亲情的温暖、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又能接受全面周到的社区服务和照料,从而保证老人的身心健康。

总之,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同时由于机构养老的诸多局限性,单一的养老模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对于城市老年人来说最佳的选择是拓展社区养老功能,既充分利用资源又节省资金,同时还满足了多方位的需求。我们要努力实现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模式,逐步提高养老的质量和水平,不断促进养老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上一篇:加强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征管 下一篇: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