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县方言中的后缀“喃、子、巴、头、儿”

时间:2022-10-24 02:40:22

摘要:添加后缀是九江县方言构词的一种手段。在九江县方言中,常用的构词后缀有“喃”“子”“巴”“头”“儿”。本文重点分析这几个构词后缀的语用特征,以期能够全面展现九江县方言的后缀类型。

关键词:九江县方言;后缀;喃;子;巴;头;儿

九江县,隶属江西省九江市,位于九江市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庐山西麓。九江县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九江县方言常用“喃、子、巴、头、儿”等词缀构成名词。本文将对这几个后缀的语用特征进行重点分析,以期能够全面展现九江县方言的后缀类型。

1.后缀“喃”

“喃”作为构词后缀,在九江县方言中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主要构成名词。

伢喃(儿子、小孩)女喃(女儿)巷喃(巷子)梨喃屉喃(抽屉)锤喃

轿喃(轿子)鸟喃

搐虫喃(蚯蚓)沙蝇喃(蜻蜓)荸雀喃(荸蒂)菜管喃(菜杆)饭盒喃铁丝喃

猪崽喃

眼睛子喃指眼蓬喃(指甲盖儿)洗脸帕喃鸡脚爪喃(鸡爪子)橡皮筋喃克膝坡喃(膝盖)

有些时间副词也附“喃”缀,如恰眼喃(刚刚)、一下眼喃(一会儿)等。在九江县方言中还出现一大批数量短语后加“喃”缀的现象,如一下喃一点喃一团喃一把喃一口喃 一堆喃等。

“喃”在九江县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用法,它能区别词义,确定词性,而且在修辞方面有表示细小、可爱的作用。这与普通话中的儿尾的作用相同。当“喃”出现在人名、称谓语后,表示亲昵的色彩。

(1)区别词义。

头(指人或动物的脑袋)头喃(指领头的人,或指事物的顶端)

脚(指人或动物的脚)脚喃(指剩下的一点点固体渣沫)

(2)确定词性。

套(动词)套喃(名词)

盖(动词)盖喃(名词)

画(动词)画喃(名词)

(3)表示细小可爱的作用。

在一般事物名词后出现以及当前面的语素指称事物的某一部分时,含有细小、可爱义。如:

鸟喃虾喃铁丝喃沙蝇喃弹子喃

袖口喃裤头喃树叉喃笔套喃

(4)当“喃”出现在人名、称谓语后,表示亲昵的色彩。如

强喃美霞喃叔喃婶喃老表喃伢喃孙喃孙女喃

出现在人名后,一般姓不出现,只跟在名的后面。在称谓语中出现时,一般出现在平辈及晚辈的亲属称谓后,称呼长辈时只用在父辈中且比父年龄小的亲属称谓后。

(5)“喃”出现在“一+名量”结构的数量词后往往表示数量不多,可以看作是小义的引申。如:

一下喃一点喃一团喃一把喃一口喃一堆喃一盒喃一捆喃一下眼喃一片喃一撮喃一丢丢喃一点点喃

对于表示的量可多可少的数量词,如,一团、一片、一堆、一捆等,一般带上“喃”表示量少,与“就”同现;表示量多时,不带“喃”,数量词可以用“大”修饰。如:

(a)就一片喃,一下眼就扫完了。

(b)这么(大)一片,一天也扫不完。

2.后缀“子”

九江县方言中的后缀“子”,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其作用主要是构成名词,与普通话中的后缀“子”用法相同。这些名词从意义上分可分为以下几类:

(1)表示人的名称:拐子、瞎子、聋子、驼子、叫花子、左撇子。这些词都有很强的歧视色彩。

(2)表示人体器官名称:肚子、肠子、脖子。

(3)表示动植物的名称:鸽子、蚊子、桃子、李子、柚子、橘子。

(4)表示其他事物的名称:梳子、位子、袜子、帽子、筛子、桌子、椅子、痱子。

3.后缀“巴”

后缀“巴”在九江县方言中的构词能力较弱,构成的名词有限。可以穷尽列出,例如:

(1)“巴”附着在形容词后,构成名词,表示某一类人。如:

憨巴:指傻瓜

哈巴:指愚蠢、鲁莽的人

(2)“巴”附着在名词后,构成名词,如:泥巴、尾巴

(3)“巴”附着在名词后,构成形容词,如:肉巴,词义是柔软。

以上是九江县方言中能列出来带有后缀“巴”的所有词语。

4.后缀“头”

“头”作名词后缀,在普通话中用得很普遍;在九江县方言中,它也可以出现在名词性语素和动词性语素后,作名词标记。

(1)“头”附着在名词性语素后,构成普通名词。如:骨头、石头、舌头、木头、馒头、外头、里头、上头、下头、前头、后头等。

(2)“头”附着在动词性语素后,构成抽象名词,其能产性较强。动词性语素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双音节。如:看头、说头、去头、想头、复习头、研究头、吵架头等。此时“V+头”结构表示评价义,V的价值或意义。如“去头”就是“去的价值或意义”。

5.词缀“儿”

在九江市区的方言中,“儿”作词缀,存在着大量的“儿化”和“儿尾”现象。如:

儿化:肚儿、刷儿、烟盒儿、饭瓢儿(饭勺)、脚指叉儿(脚丫子)、性命子儿(淋巴结)

儿尾:凳儿、棍儿、喉包儿(喉结)、段头儿(段头布)、头毛林儿(头发丝)、心口荡儿(心窝)

但是在九江县方言中,词缀“儿”出现的较少,受九江市区方言影响,少数单音节名词语素以及个别双音节名词语素后会出现儿化韵尾,如:鸭儿、猴儿、茄儿、洋茄儿(西红柿)等。

参考文献:

[1]陈燕.西昌方言的后缀“子、头、儿、家、巴、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06)

[2]张林林.九江话里的儿化现象和儿尾[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

上一篇:农村家庭教育投入研究 下一篇: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