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探索

时间:2022-10-24 02:40:22

美丽乡村建设探索

2012年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把农村集中建房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按照“一年抓示范、两年出成效、三年全覆盖”的思路,坚持点线面一体、产城园结合、挂帮督兼施,启动13个农村集中建房试点工作。

截至目前,沿河农村集中建房试点覆盖7个乡镇7万余人,规划面积76万平方米,首期规划容纳2600户1.1万人,整合配套项目140多个,启动建房980户3950人,已搬迁入住445户1780人,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山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较好地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战略目标,为贫困山区实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生态改善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统筹集中建设

培育后续产业

“点、线、面”一体,统筹合理推进。沿河农村集中建房按照“尊重群众意愿、规划先行、集中建设、彰显特色”原则,做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调配权属、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分摊成本、统一供地建设“五个统一”,实现“点、线、面”的最佳结合,促进农村集中建房有序推进。

点上布局,打造特色典型。集中建房突出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生态良好、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理念,在充分挖掘民族民俗内涵、体现优势产业特色、彰显地域文化个性的基础上,编制13个集中建房试点建设规划,确定不同的建筑风貌和建设标准,做到没有规划不设计,没有设计不建设。

线上联动,实现城乡统筹。沿河按照“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农村集中建房点为基础”的发展方针,统筹推进主要交通干道沿线建房工作,促进分散居住群众向建房点集中,实现点与点串联、线与线连接、城与城互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径,打造独具民族特色、彰显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面上铺开,打造美丽乡村。在试点基础上,全面铺开全县22个乡镇农村集中建房,把建房点建设成布局优美、环境优美、生活优美、生态良好的“四在农家·武陵名村”,打造成“配套城镇化、环境园林式、生活幸福家”的农村新型社区。

创新模式,推进有力。全县按照“分宅自建、分宅统建、垫资统建”等方式,加快推进集中建房进度。“分宅自建”即统一规划、设计、平场,群众以成本价自购宅基地,按统一标准自建房屋;“分宅统建”即群众购宅基地后,自筹建房资金,由村委会组织按标准图纸集中统一建房;“垫资统建”即以招商引资或企业垫资方式先统一建房,再由群众筹集资金购买房屋。

“产、城、园”结合,夯实发展基础。沿河紧紧围绕“节约集约用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增收致富,实现同步小康”的目标,把农村建房与城镇发展、产业支撑、园区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集中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后续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围绕“建生态新村”,明确创建标准。沿河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基础先行、生活配套”的原则,用建设生态的理念打造美丽乡村,用打造美丽乡村的方式来建设生态,向建房点集中公共配套设施,明确了实施一个广场(市场)、一个活动室(村级活动室、远教室、计生室、卫生室、图书室“五室合一”)、一套健身设备、一个主导产业(加工企业)、一组文化墙、一支文艺队伍、一个绿化长廊、一套音响设备的“八个一”生态新村建设标准,做到庭院美化、房屋亮化、整体绿化和生态优化。同时,采取由村集体或村民自治方式协调解决集中建房区用地权属流转和调配问题,并按照建新拆旧、占补平衡原则,对入住集中建房点群众的宅基地与集中建房土地进行置换,节约出的用地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进入县土地储备中心统一管理。

围绕“办利民之事”,强化项目配套。沿河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安排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搬迁、财政“一事一议”、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和资金,重点向农村集中建房试点倾斜,累计投入各类资金8000多万元。

围绕“走富裕之路”,发展特色产业。沿河按照“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壮大龙头、健全市场、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依托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扩基地、壮规模、兴企业、深加工、创品牌、建市场等措施,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调整传统增收模式。目前,全县已建成空心李、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20多万亩,发展龙头企业5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个,建成农产品专业市场7个。

“挂、帮、督”兼施,推动工作落实。沿河农村集中建房工作实行“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乡镇负责、部门配合”的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严格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

实行县委常委挂牌包点,明确工作责任,形成了统筹有力、推动有方、协调有序、建设有效的良好局面。实行部门捆绑帮扶,形成工作合力。结合“民心党建工程”的实施和“干群连心·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开展,每一个集中建房试点乡镇都明确10~15个县直部门进行对口帮扶,重点问产业、帮发展、解难题、促增收,实行县直部门落实项目、金融部门贷款建房、干部包户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集中建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跟踪督办制度,推动有效落实。组建专门的督查组,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督查、全面检查与重点抽查、明查与暗访等方法,促使各建房点形成比、赶、超的良好氛围。严格实行“周督查、月调度、季考核”工作机制,严格问责,有效推动各项政策执行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改善生活条件

促进社会和谐

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沿河扶贫攻坚和打造美丽乡村的主战场,13个农村集中建房点的群众在搬迁前居住分散,20户以上集中居住的农户不到18%,公共基础设施难以配套。通过集中建房,在实现水、电、路三通的同时,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设施基本齐全,就医、就学便利,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客田镇客田新村村民陈磊在实施农村集中建房后,修建起面积200余平方米的“小洋楼”,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年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谈起农村集中建房,他高兴地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和质量提高了,和城里没什么区别。”

拓宽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空间。为了保证贫困山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沿河在农村集中建房时把培育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拓展产业,积极有效地为搬迁群众拓宽增收致富空间。沙子镇岩门新村依托空心李品牌,种植空心李800余亩;黑水乡龙堡新村依托黄花梨、金秋梨品牌发展水果主导产业,建成水果基地800亩;官舟镇黄龙菁新村依托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种植蔬菜1000余亩,形成了以蔬菜基地、饲料加工为主体的主导产业;土地坳镇歇凉坪新村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200亩,人工种草400亩,养殖山羊200只,形成了金银花种植、山羊养殖等主导产业,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节约集约用地,改善生态环境。沿河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领发展,按照以荒山荒坡、废弃地、原用宅基地为主的选址原则,切实转变用地模式,在实践中实现了保障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与维护群众权益的统一。去年以来,全县实施农村集中建房试点13个,解决农户建房2600户,房屋占地32万平方米,公用地及影响地44万平方米,集约土地15万平方米,比分散建房节约16.5%。同时,通过完善集中建房点排水排污设施,实施绿化工程,发展绿色产业,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绿化率。

加快民主法制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沿河在农村集中建房中配套施行“一事一议”,严格实行村民商议制、村两委审议制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制等制度,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决策权、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同时,随着农村集中建房试点的有效推进,客田新村、泉坝新村、龙堡新村、岩门新村等美丽乡村建设初具雏形,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成效,思想观念得到了根本变化:从以前的要到我要干,从分散投入到整村推进,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呈现出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调研组成员单位:当代贵州杂志社 铜仁市委办 沿河县委办、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哈文丽)

上一篇:万山转型 新城追梦 下一篇:好干部就是最大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