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扎实推进德育工作

时间:2022-10-24 02:20:18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扎实推进德育工作

2006年10月,我们学校由旧教学楼搬迁到新教学楼。学校以此为契机,从大处着眼,对以往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新的审视。

1 对办学理念的再提升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高中毕业生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的含义比较宽泛,不够具体,也不利于教师在工作中践行。2006年11月,学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目标明确,要求清晰,易于操作,便于考核,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是对原办学理念的进一步提升。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对优等生的关注相对更多一些,但“面向每一个学生”就要求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各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职能就是教育学生,而那些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尤其需要我们去转化。学校中的每一个学生对于学校来说,是全校学生总数分之一;而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每个学生就是百分之百,我们必须对每个家庭负责,这是我们的职业良心。“发展每一个学生”,首先要为学生打好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让他们学会做人,这是立世之本。其次,要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特长,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空间,为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终身发展负责。

2 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这是我们长期以来的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这八个字的落实时常是不到位的。通过反思,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德育工作确实是学校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是一项治标也治本的工作。如果学校德育工作做好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大幅度提高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了,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懂事了,只要懂事了,其他事情就好办了。现在的学生品德较差的极少,表现不好多数都是因为自制力差,这需要学校和老师去指导他们,使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我们向全校教职工明确提出:评价学生的标准应是多元的,应认识到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转化一个学困生比教好一个优等生更有价值。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事,时时是楷模。学校每一位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发展都负有一份教育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必须肩负起这份责任。我们坦率地告诫每一位教职员工: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3 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再分析

要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现在的学生上下届之间的差别也是比较大的。总的情况是:缺乏吃苦精神,在学习上勤奋程度不够;缺乏抗挫折能力,在心理上表现为脆弱;缺乏合作精神,在交往上表现为唯我独尊;缺乏感恩意识,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缺乏责任感,不懂得替父母分忧;缺乏朴实的情怀,盲目攀比,追赶新潮;缺乏忧患意识,不知道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全在学生本身,主要是由于家庭良好教育的缺失、社会的负面影响、学校指导不到位等。

4 对德育方法的再思考

反思以往的德育工作,我们感到形式上的东西多,对于学生产生心灵震动的时候少,德育工作效果不够显著。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德育工作要实现以下八个方面的转变:

(1)变“大而空”为“小而真”。

(2)变“班主任的单打独斗”为“任课教师的全员负责”。

(3)变“堵截”为“疏导”。

(4)变“重成绩”为“重人品”。

(5)变“只重学校教育”为“关注家庭、社会教育”。

(6)变“口头说教”为“以活动为载体”。

(7)变“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

(8)变“急功近利”为“对社会负责”。

有了以上理念的提升、认识的深刻、状况的分析和方法的反思,我们确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把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本着“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德育工作原则,扎扎实实地开展德育工作,不走过场,不搞形式,逐步形成德育工作常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从小处着手,扎扎实实地推进德育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5 对德育措施的再落实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但由于措施不具体,缺乏连贯性,教育效果不十分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决定从2006年10月开始,把“礼仪常规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长久不懈地抓下去,常抓常新。2006年10月,学校出台了实验高中学生礼仪常规,包括《学生一日常规》,内容为“起床常规”“就餐常规”“上学常规”“课堂常规”“课间常规”“两操常规”“体活常规”“自习常规”“放学常规”“就寝常规”共十项。《学生礼仪常规》内容为“课堂礼仪”“服饰仪表礼仪”“尊师礼仪”“同学礼仪”“家庭礼仪”“集会礼仪”“社会礼仪”共七项。除此之外,学校还制定了“班级一周常规”“班级学期常规”“学年学期常规”,完善了“学生考勤制度”和“学生奖惩制度”。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的同时,又把感恩教育作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认为,一个人不懂得对父母感恩,他不可能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和民族。我们现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对父母感恩,对老师感恩,然后逐渐推广到对朋友感恩,对社会感恩,对祖国感恩,对时代感恩,对大自然感恩,对生活中的一切感恩。一个人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一切事情他都对会努力去做好。如果在成人的世界中更多的人懂得感恩,社会将会出现“知己补短、知责有为、知足常乐、知恩图报”的和谐局面。“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6 对德育工作成效的再回首

回首几年来的礼仪常规教育和感恩教育,我们感到成效明显,收获较大。全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从高一新生到高三补习生全都能按照学校要求穿着校服,每天的间操及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全体学生动作迅速,队伍整齐,严肃认真。在校园内很少有接打手机的现象。学生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以往见到老师低头走,现在见到老师主动让路、问好、打招呼,顶撞老师的现象也很少发生。教学楼内走廊墙上的玻璃宣传板、字画等,刚挂上时我们非常担心学生是否会给弄坏了。但几年来一点儿损坏都没有,相反学生发现相框由于胶条失效掉下来时,主动捡起来放在窗台上或送到政教处,这一点令全校教师都很感动。仅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德育力量的巨大,全校员工从学生身上看到了学校的发展和希望,心里感到非常欣慰。

感恩教育对学生心灵产生震动的同时也震动了家长的心灵。2007年5月7日,学校通过一楼大厅的电子屏幕打出了一段话:“同学们,5月13日是母亲节,你是否想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母亲说点什么,给母亲买点什么,帮母亲做点什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你回报母亲的是什么呢?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幸福安康!”5月13日是全校家长会时间,5月12下午全校学生每人给家长写了一封信放在书桌上,第二天家长会后由家长带回家阅读。日后家长们纷纷向学校和老师反映,孩子们第一次在母亲节时给母亲买礼物、打电话祝福,给母亲的一封信更让家长们激动万分,他们感到这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一次最真诚的交流,他们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感到孩子们长大了。家长们真诚地感谢学校在学生成长路上的辛勤付出,从而更加理解和支持学校工作。我们相信,有家长的理解,有社会的关注,有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有兄弟学校的热情帮助,我们会把实验高中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我们会把实验高中办得更好,让人民放心,让社会满意。

上一篇:游戏在培养小班幼儿注意力中的作用 下一篇:如何实现英语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