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留名的错字

时间:2022-10-24 01:38:04

天下第一错字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此错字题写于康熙五十年,“避”字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能当即看出来,但皇帝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在清代,承德避暑山庄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场所,皇家接待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如蒙古、、新疆等,都是在避暑山庄。还有一种解释:古代这俩字都存在,一些古代的碑文中也用多一笔的“避”字。

最有说法的错字 杭州西湖“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上烤,还能活吗?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最富哲理的错字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有一“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出现次数最多的错字 成都武侯祠内有一块匾额叫“明良千古”,成都宝光寺有一块“光明世界”匾,济南市大明湖门牌上的“明”字,都写成了“b”。“b”这个错字很有来历,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帖中,“明”字便写成了“b”。

在清代,把“明”写成“b”的现象很多。清代文字狱很厉害,当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b良千古”就是这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最壮观的错字 秦皇岛市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第”字竹字头变草字头,此匾乃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匾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1米有余,其大自不待言;它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在笔画的处理上,把“第”改写成草字头的“l”,使笔画减少,视觉上的分量减轻,让繁体的“关”字笔画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将要翘起的城楼西端。字为楷体,笔力遒劲雄厚,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以大关雄壮平稳感,堪称古今巨作。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 山东曲阜孔府有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中的“章”字下面的一竖直通到上面。原来错字的妙处在于:“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但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据《福州晚报》)

上一篇:塔斯马尼亚人消亡之谜 下一篇: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学校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