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武论术说动手

时间:2022-10-24 12:49:34

每当人们看到太极名家与大力士推手取得胜利,都会引发激烈争议。不少人向我提问,如果没有规则约束,随便出手,太极家还能保持不败吗?其中,有人还举出某人练了几十年的传统武术而惨败于散打的战例,说明中国武术不敌当前的散打,中国功夫仅是影视片中一个美丽的传说。

本文仅就上述观点,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太极以弱胜强的玄机

先针对以小劲化大力必须具备的条件进行探讨。

1、太极拳以不主动出击为原则

若违背“太极原则”,主动出击,以小劲拼大力,毫无疑问,劲小者必败(做为“引手”或突袭其破绽处除外)。太极拳家在对方没出手之前,不了解彼力的动向,不会盲目出击,练就克制的习惯,理智地寻机度势。太极拳过招不是较劲,拼比的是技艺和胆略。在平静的状态下推手,我用“拥”劲侧接来力,运用含有弹性内劲的身形缓冲来力。通过与彼接触部位缠碾产生的摩擦力“粘”住对方,与他“连”成一体,通过“粘”着部位“听力”,感知他来力的的大小、方向,据彼力的变化随时调节自己“拥”劲的大小,做到与他始终“不即不离”,同步运行,这样双方不会发生“对顶”的现象,还可及时、准确了解对方动向,在随彼变化中时刻调整自己,保证了在运动中使身体保持在既撑展又抱拢的中正柔整架状态,达到动平衡。具体方法,当我右臂在彼右手推动下,经我腰脊的传导,使屈膝运转的双腿经胯在互反向“∞”运行中,右腿经右后转缠半个弧绕向前,促动左腿向左前进半个弧圆,其劲返回至身脊。这种运动所产生的螺旋劲传导至身臂与彼接触部位。我时刻顺彼来力调整身体螺旋劲的角度和劲的大小,用螺旋劲中所含的横劲化解彼进攻时出现的竖力,利用我向右侧转化彼来力的反作用力,掩护和促使我身左侧移向左前移,并顺势将彼引向我身侧后,造成彼推击我重心的目标落空,直至形成背势。此刻,我把劲发到可导致彼失重的部位上,即可发放(详见拙作《释疑四两拨千斤》一文,连载于2014年4期、5期)。这个过程表明,太极拳因势利导既不与彼较劲又使自己身稳劲整中将彼引进落空至失衡。如彼欲在背势下强行脱手逃开,我则意不断,劲相连,顺势而发,一气呵成,能毫无悬念地将他发出。

当彼用的力越大,惯性则越大,在我身上“吃的”越老,我越接近危险。但是,他想变招的机会越小,一旦被我引进落空,失稳后越不易调正。“胜在险中求”,高手往往能化险为夷后还击,命中率极高。

当然,太极在实战中包含“进、退、左顾、右盼、中定和手、眼、身法、步的要求。要根据实战需要,适时移步进身,侧步转身……,做到上下相随,眼到手到。有一次,我在美国教拳时,遇到力大者,原地化不开,即将被他所制时,我即换招变式,一个“抽身换影”,使彼站位的角度失势,造成用力落空,形势马上逆转,顷刻翻盘,他反被我所制。由此可见,反击时,掐准“点”的重要性。

2、推手中的掐点技巧

太极拳家在实战中必须具备后发制人的能力及镇定的心理素质。当强手打来既不逃避,又不硬碰。而是运用练就的以柔克刚的方法从容应对。以静制动,顺势借力,化解彼的进攻。这就要能预知对方的意图,“彼一动,我先动”,运用太极拳的技法,适时以小力破大力。

后发制人要掌握“掐点”,出手不可晚也不可早,(对时间、方向、着力部位及力度必须要掌握精确。若没练出“听力”和“意到劲到”的功夫,遇到大力打来,反应慢了,当感觉到彼已吃上了我的重心之时,已经化不开来力,身臂会被彼逼“瘪”,直致被擒拿或发放。或者,彼力仅挨我皮毛,还没到位,我已向彼出手,为劲发早了,既推不动力大者还形成了“顶力”;相当于“喂给对方”,会被彼乘机拿、发。

只有练出灵敏感应,做到“后发先至”,待对方出手,力挨到我身上,但“未吃实”(指未影响我身体重心)之际,才是最佳的“化力”时机。此刻,先“摸”到使对方重心失稳的“点”上,可掌控其动态,相当于“牵住了牛鼻子”,再运用“四两拨千斤”之术,导致彼身体失衡。在彼身体倾斜时,我将劲给到彼身体重心的力矩点上发放或以横劲破竖力,此时拿、发彼易如反掌。如果此刻,用上了内功整劲,并能掐准发一处而动全身的着力“点”,在彼欲倾倒而力争调正变僵挺的一刹那或在趔趄中调整的瞬间,我劲给到此“点”上,将他发出丈余是不足为奇的。

双方任意动手时,若能够时刻把控对手的用力的方向、速度及可致失重的“点”,即可随时借彼来力,将彼控制、发放。2000年的一天早晨,我在中山公园晨练,过来一位姓李的中年壮汉,提出要向我讨教“推手”。几番较量,他每次要跌倒,都被我扶住。他倒急了,突然脱手双冲拳向我两肋猛击过来。我下意识地用两前臂去迎,在与他双拳接触之际,我用劲一个抖转,他腾空而起,被甩到我身侧后,“嘭”的一声臀部着地摔落尘埃。他一骨碌爬起来,双手抱拳作揖,要求拜师学艺。他的师兄在一旁非常惊奇地说:“他也得有160多斤,我站在跟前,怎么没看见你是怎么把他打出去的?”我给他们讲了出招不见招,无招胜有招的道理。实战中,等你想用何招式去应付对方的攻击,身上早就被打上了。我告诫小李要安分守己,先做人,再习武的道理。我教了他一段时间,但没收他为徒。一天,他专门开车接我去吃饭,席后向我提问,那天是用什么招法将他放出去的?他还是认为我保守,不肯教他真功夫。我再次讲明“力从人借,劲从己发”的原理。当你全力向我打来,形成一个整体刚架,借你的冲击力,我只是“兜”实了把你‘送”出去。我将双臂按原样抖了一下,说,这什么招式也没有,只是,你打的猛力与我接的劲“打合”了。你想得到真功夫,只有踏踏实实地从基本功练起,没有捷径。

二、“掐手”与“真动手”

1、比武时的“掐手”

我不是武林高手,徒有点虚名,时常有人来访,其中有国家和省级专业摔跤和散打运动员,有的人拿过国家竞赛名次或省市级冠军。我在和他们“过招”时,尽可能一搭手即将对方拿、发,不让他们有摔、打我的机会,这个方法屡试不爽。1986年左右,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自述拿过四届天津市摔跤冠军和全国比赛第4名的梅先生。切磋中,他一把抓住我衣服领口,我抖转身形将他的手弹开,他先是一愣,惊奇地看我一眼,迅速进身右手又抓住我的胸部衣襟,我在他起脚要“出绊”之际,急用右前臂向上滚挑,崩开他的抓手,就势一把捋,他身体腾空而起,面部向我身后不远的带上下铺的铁架床撞去,我随即旋臂将他带回,扶到身前,他脸色煞白,以为险些出事。我请他坐下,不断安慰他,解释我没穿“跤衣”,使他没有“抓头”,才出现这种状况,他很客气地说“没关系,我在红桥区教摔跤,请有时间去玩。”实事求是地讲,如果,按照专项比赛要求,穿上跤衣,按规则对练,我缺少这方面的专业训练,肯定不是他的对手。但是,中国武术原本是无限制的搏击术,充分发挥己之长克彼之短是武术的特征。

记得本世纪初,公安系统搞大练兵活动,我已年过半百,单位调来一位27岁的小伙子,身高1.89米,浑身是健硕的肌肉。小伙子15岁就已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各类散打比赛中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当时已经是国家武术6段。在同事的撺掇下,我们“比划”起来,我几下把他“吃住”,就说:“有了”,随即罢手,他的表情是“还没出手,怎见分晓了?”围观的同事们也觉得不尽兴,有人就在一旁“忽悠”,“顾师傅当年在派出所时,一伸手就把人扔出老远,今天怎么没见着。”这样,在大家的怂恿下,我们二次“过招”。这次,我主动用右手背向他面门煽去,实为“试探”,此招引出他右手来挡,我即翻掌叼住其腕,他一回挣,我顺势旋臂进身,同时,左掌搓滚他右肘,将他擒住,只见他卷身下蹲,我不再给劲避免他倒地,也没发放。只听他高声说,“师傅,我向您学拳。”以后,他有机会就找我请教,执行任务的间歇,也请我演示太极拳。在我们局专业培训的课间休息时,还找我“试手”,见他虚心好学,我就直接指出,他没练出“听力”,所以在我“吃入”时,没有反应,一旦感觉到威胁时再对抗,就已经晚了。他也向我讲述了几次和别人的动手的过程,他依靠胳膊、腿长,发挥动作快及爆发力强的优势,不待对方挨近身,已将对方打出,这样长期下来,缺少了贴身搏击的经验。我讲解如何进身的方法,他认真学习,进步很快。前些年他己任天津海关公安的副处长,我在警院遇到他,他的工作包括对该单位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试手”中揣摩、积累经验,是拿自己“做实验”。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我经过几十年的摸翻滚打,侥幸在处警遇险时没有失过手。习武贵在持之以恒,天天拳不离手,才能时时在状态,练出的功夫才不丢,保证了机警的反应随时有。

2、真动手的结果

真的徒手搏击,不考虑动作美观与否,也不看谁击打了多少点数,而是击中要害、一招制敌,使对方失去战斗力,这样有可能能造成伤残,甚至死亡(其后果,要根据打斗的性质决定,见义勇为,会受到表彰。如果仅为争强斗狠,则要追究刑事责任)。

为了切磋武术,提高水平,竞技大赛,采取了防护措施和制定了比赛规则,尽量减少运动员的伤害。这样的比赛基本上体现了个人水平,还能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展。但是,这又产生了新的异议,有人认为这种规定比赛使真功夫不能发挥,本来武术一出手,只要能进身把对方打坏就能分出胜负,按竞赛规则,不许击打要害,这就往往使比赛变成了体力的较量。此话不假,这就是武术比赛与战场打仗的本质区别。对此每一位习武者都要有清醒的认识。

切磋武艺点到为止,既不伤人又提高技艺是练武的基本要求。每位高手都是经过摔打成长起来的。如果因训练受伤致残,耽误了前程,习武就失去了意义。当功夫练到一定程度,与人动手时能感觉到对方被拿的承受量,当劲给到一定程度,要“打住”,避免伤人,这是基本武德。擒拿部位要适当偏离要害,反关节的角度控制在安全位置。将人放出之前要观察好地面和环境,防止将人发出后,跌到地面或碰楦硬物造成次生伤害。

如果认为真动手必须以”格杀勿论”的决斗方式定胜负,才能体现功夫高低。重返到古罗马角斗士的血腥厮杀才过瘾,这是将武术导向歧途。

中华武术不论哪个拳种都有独到之处,才能流传至今。中国武术的根在民间,在这块沃土上,培育了大批武术之苗,大批习武者在成长中又练了各门拳种或到了专业队。历代武术家都习练多门拳术,并博各家之长融为一体,流传至今,因此,各派武术是相通的,没有绝对的门户之分,个人在比赛中的胜出,只能说明你在特定条件下发挥了较高水平,但不能代表你所练的拳种高于其它拳种。任何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没有永久的王者。

(特别说明:几十年以来,我们很多习武者经常聚集在一起,互相切磋技艺,这些人有练太极拳、通背掌、五子拳、无极、形意、八卦、散打等门派众多。其中张全仓、王金兴、郭玉璞、朱家民、李金刚等身手不凡,名声在外。为了传播武术,他们不辞辛苦,言传身教带出大批习武者。大家钻研到深处,同感是在“用脑子打拳”,武术文化是使武术提升和光大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由于他们谦虚、低调,虽然愿毫无保留地讲解武艺,却迟迟不肯动笔,笔者在此只得做“代言人”。为了避免纸上谈兵,我尽可能努力回忆出以往切磋武术的详细过程,以亲身体验在此班门弄斧,望“仙人指路”)。

三、中华武术的现实意义

1、以武术强身健体为社会所用

我本着武术为健身、防身自卫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目的,多年来,培训了众多学员和弟子,我除了在班上教公安干警以外,还在业余时间教了不少学员,其中有领导干部、大学老师、部队官兵、还有教堂的神父、寺庙的佛教徒及各行业人员。其中,大弟子崔连顺较为突出,数年来,他代表公安局参加天津和华北地区的全民武术比赛,多次获得金牌、银牌。崔连顺还教出一大批徒弟,其中一位弟子在国际太极拳比赛获得金牌,还有的徒弟获得不同拳种比赛的第二名。

我的不少徒弟在公安一线工作,他们不仅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还将所练就的功夫用于处警中,都感觉得心应手。其中,孙长河、马理、吴玉岭、赵猛等人已独有建树,在外界小有名气,他们为确保一方平安做出了不少贡献。

2、弘扬中华武术义不容辞

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参加竞技比赛或武术表演可为国争光,也给个人带来荣誉。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武术百折不挠,正义向上的精神。普及武术、是强国、强种的需要。武术训练和竞技比赛是提高武术水平的必经之路,不断完善比赛规则,既要保证运动员的安全又要更贴近实战是当下的新课题。

以武术为平台,我在与大家共同交流武术的同时也学到了这些同好严于律己,乐于助人,谦虚、谨慎的品格并增长了多方面的知识。这促使我潜心习拳明理,由理悟道,道助修行。在习武养生中练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再将所得与大家共享。

弘扬武术“传经布道”,推动维护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要靠大家。从我做起,尽力为之。近十几年来,我抽时间进行思考、笔耕了些文字,首先得到《搏击》、《中华武术》、《全球功夫》、《少林与太极》、《武当》、《橄榄林》、《武魂》、《精武》、《现代世界警察》等著名专业杂志的认可和修正,给予发表。另外,北美著名杂志登载了由美籍博士程先豪翻译我写的《推手的内函》一文。《今晚报》、《天津政法报》报刊登介绍了我武术活动的情况,2006年,天津电视台对我进行了采访,并在天津卫视、天津公共、体育频道等电视节目中进行了播放。其中,央视国际(中央10台)将我《科学的认识太极拳》一文作为视频节目《解密太极拳》的导播,香港凤凰卫视进行了转播。

我的武术教学和演练视频在网络上播放,我的多篇文稿被清华大学的“中知网”归拢为“SCI编译论文”被全国各大网站转载,陈家沟武术院转载了我所著《太极推手的内涵》和《太极拳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两篇文,该武术院院长、全国太极散手冠军王占军(他曾推手战胜日本身高2.03米体重223公斤的相扑横纲曙太郎,)以实战动作的照片为此了插图。

天津作家协会发行《吕管成访谈作品选》,已将本人的武术理念和武事录入此书。我在2012年赴美讲学归国后,天津滨海公安局搞了专题讲座,请我现场做实战表演,全程录像,刻成光盘作为教材。

面对这些媒体的宣传,我深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些成果与全体同仁努力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人们在共同期待搭建武术通向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桥梁。

上一篇:他是孩子的爸 下一篇:举手未必真民主,选举需要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