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特征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主要区别

时间:2022-10-23 10:04:51

关中方言特征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主要区别

内容摘要:关中作为秦汉等朝代的建都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相比,关中方言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而在这一系统中,词汇系统是展示关中语言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关中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区别进行研究,力求展示关中词汇的独特魅力及研究价值。

关键词:关中方言 普通话 词汇对比

一.关中方言历史

关中,即四关之中,以西安为其核心地区,这个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十三朝古都,其所说的方言自然具有非常强势的影响力,古书中提到的雅言即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关中方言。周、秦、汉、唐等代表中国古代文化巅峰的朝代均建都于此,因此当时关中人民所说的语言相当于现今的普通话, 从西周开始, 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1】。虽然如今的关中方言已失去了它高高在上的地位,成为一种地方方言,很多人认为关中方言听起来很“土”,但探究关中方言的演变历史,却可以发现关中方言看似土,实则雅,且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曾经作为普通话的关中方言,与现今通行的普通话,虽然都曾是或正是通行语,但二者在很多方面仍有很大的区别。

二.关中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区别

1.普通话词汇在关中方言中的词类活用

“扯”,在普通话中用作动词,字典中的本义为“撕裂”。例如:扯了二尺布。而在关中方言中,“扯”不仅包含了普通话的所有含义,而且在词性方面,除了动词以外,还可以作形容词,例如,要表达“裤子裂开了一道缝”的意思,关中话常说“裤子扯了”,这个“扯”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裤子破的过程一定是裤子自身“刺啦”一声,形状一定是线状、而且范围也并不小。而如果用普通话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常说“裤子破了”,但这一个“破”却难以表达很多意思:是洞还是缝、范围大小。

“冰”,系名词。在关中方言词里同时还可以活用为形容词、动词。根据其“凉”、“冷”的属性可以活用为形容词。如在关中方言词里,常把“凉”说成“冰”。如:“水冰”,“炕冰”,“手冰”,“脚冰”等等,不一而足。但要主要的是这种“凉”必须是触感,如果天气渐渐变冷了,就不能用这个词,因为天气的凉不是可以实实在在触摸到的,这种用法在古文里亦是多见。《聊斋志异·凤仙》:“女嫌肤冰。【2】”在关中方言词里“冰”字读去声,则活用为动词,如说“把开水冰凉再喝”,“放在冷水里冰一冰”等。

同样,人,本系名词,在关中方言词里可以活用为形容词,是“像人的样子,把自己太当回事,嚣张”义。如说“他,人得很”,“外,人成啥咧”等; 匪,系土匪的简称,是名词。但在关中方言词中可引申为形容词,是“像土匪的样子”义,长比喻小孩子顽皮、不规距。如说“外娃匪得很,成天(整天)沿高上低”等;猴,本是名词,因猴子生性调皮机灵、活泼可爱,可引申出“顽皮”、“不正经”、“不严肃”的意义,活用为形容词。如说“你再不要猴了,站直了!”;楔,是填充器物空隙的木橛、木片一类的东西,或称楔子,是名词。在关中方言词中可引申为动词,意义有转移,是“敲击”的意思。如说“给墙上楔个钉子”等。这种用法,在古文中亦多见。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楔击鼓吹之声,飞腾幻怪之容。”【3】

2.普通话关中方言中表达不同的意义的词语----词义转移或扩大

“我”,“你”在关中方言中,所指的范围也比普通话更广,普通话的我只表示说话人自己,而关中方言中的“我”却有两重意思:第一、同普通话中的含义“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第二、类似于普通话中的“我们”,但不包括听话人。表示两种不同的意义时,声调也不同,前者是去声,后者是上声。同样的,“你”的第一重意思是指单数第二人称,意义同普通话,声调为去声;第二重意思是指“你们”,声调为上声。

例(1):你刚才干啥去了? 我都在屋里看书呢。

这段话中的“你”“我”发音都为上声,因此意义分别为“你们”“我们”,这样就可以讲得通了。

“投”。在普通话中,“投”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动词,意义为“扔、掷”。但在关中方言中,却是“等到”的意思,和“及、到”同义。而这个词义古代就已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了。

例(2):“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王安石《观明州图》

这里的“投”是“等到老”的意思【4】。

“尽管”,在普通话中有两层含义,一则表示“不必担心”,相当于“只管”等。一则表转折之意,与“虽然”的意思相同。在关中方言中,也有此两项意义,但除此之外,还分别有“立即”“一个劲儿”这两个含义,这与普通话中两个意义完全不同。

例:(3)我尽管给他让路,都来不及。——表立即

(4)你不要只尽管给二娃说好话,你还要看着给三娃把工作办了。——表一个劲儿

3.关中方言特有词语

关中常用词汇有,而普通话常用词汇中没有的。这一部分也是关中方言词汇最大的一个特色。

“嫽【5】”,音liao,阳平调。这是一个极具关中方言特色的词,可以说是区分其他方言与关中方言的王牌,在普通话中,几乎不使用,现代汉语字典对它的解释为“美好”。“嫽”现在在关中方言中的词义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意义,但稍有不同,古代汉语中的“嫽”表示“美好”,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而在今天的关中方言中,这一意义有所引申,不仅表示女子长相好,还可表示人品好、性格好、事物好或事情做的好,具有强烈的感彩,表示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非常好”。后常跟表示程度的“扎咧”“太”“很”,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表示“好到了极致”。

例:(5)娃人嫽太太,没咱嫌的。——形容人品好

(6这案板做的嫽扎咧! ——形容事物好

(7)你这事情给咱办的嫽的很。——形容事情办的好

如要深究来源,“嫽”的本字应为“僚”,《诗经·陈风·月出》中写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可见,表示长相好这一类的应该写做“僚”,但后来这个“僚”用来表示“官僚”的“僚”, “僚”作为“美好”的意义便废止了,由“嫽”来担此重任。

“咥【6】”,音die,阳平调。在陕西方言中用作动词。这个字表示狼吞虎咽的吃,说明吃得很香,速度很快。而普通话中与此字行对应的“吃”字,却完全不能表示这样的形象色彩,“咥”字很早就出现古代文献中,在《周易·履卦》中有“履虎尾,不咥人”的记载,在此句中“咥”就表示“吃”,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吃,而是形象的道出了老虎撕裂肉狼吞虎咽的样子,因此在关中方言中这个词延续了这一词义,表示快速而大口的吃,形象的表现了人吃饭狼吞虎咽的样子。关中人常说“来咥一碗”“走,咱咥一老碗羊肉泡”,“咥”字充分表现了关中人民豪爽热情的性格。单就“咥”这个字的书写形式来说,在普通话中还有一个读音“xi”,去声,表示“笑的样子”,例如《诗经·卫风·氓》中写到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但现今,这一书面语义在现代普通话中已不再使用,反而是音die的“狼吞虎咽”的意义在关中方言中非常常见,可以说是关中方言的常用高频词汇。

例:(8)你咥饱了没?没咥饱再来一碗。

“谝”,音pian,去声。这个字在普通话中几乎不用,但在关中方言中却有着极高的出现率,它的意思是“聊天”。但“谝”字最早的意思却是“欺骗,夸耀,称赞”

例:(9)清代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这奴才不弹琵琶,光谝他的汗巾子,望我夸他。”

在关中方言中,人们常常使用这个字,它可以单用,也可以说“谝闲传”。与普通话对比,首先,它是一个形声字,相对于聊天来说,更容易让人们第一眼便知道它是和言语行为有关的词汇,“谝闲传”则更形象的道出了这项活动的本质:不谈正事,只是拉东扯西,有什么说什么,见什么说什么。“聊天”也许还或多或少的具有一些正式内容,但“谝”更多的包含了“拉闲话,漫无边际的瞎聊”的含义。

例:(10)这两人一见面就谝上了,没个完。

(11)村里人最爱到村头槐树底下谝闲传。

关中方言在正在中华民族的语言演变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关中方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将关中方言与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作以对比则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关中方言经久不衰的魅力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感。

参考文献

[1]刘百顺 关中方言词语考 西北大学学报 1994年第4期

[2]郭芹纳 关中方言词语考释 陕西师大学报 1988年第1期

[3]孙立新 关中方言的特征词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4年6月

[4]佐藤孝 关中方言谩议 西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5]薛永刚 关中方言用字考二则各界 2007年第6期

[6]张展华 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人文杂志 1980年第1期

[7]鲁林 略谈关中方言若干人文杂志 2000年1月

[8]王超 浅论“咥”和“扎势” 安徽文化 2008年第5期

[9]韩承红 渭南方言虚词人文杂志 2003年五月

注 释

【1】选自朱正义《关中方言古词论稿》,1994年第1期

【2】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

【3】选自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

【4】摘自孙立新《关中方言的特征词》

【5】摘自薛永刚《关中方言用字考二则》

【6】摘自佐藤孝《关中方言漫议》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上一篇:《社戏》中的看戏描写 下一篇:例谈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