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礼、艺、情”在明清小说中的体现

时间:2022-10-23 09:50:04

茶之“礼、艺、情”在明清小说中的体现

摘 要:明清时期,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千姿百态之势。本文从茶的“礼、艺、情”三方面入手,结合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主要代表的明清小说,对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进行解读。

关键词:茶文化;《红楼梦》;《儒林外史》

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上古神农孕育而来,闻于鲁周公,在唐、宋时期勃发兴盛,至明清时已是繁荣之势。随着明清小说的创作成熟,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大放异彩,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等。作为中华国饮,茶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与精妙的艺术美学。

《红楼梦》与《儒林外史》均成书于18世纪,且都被鲁迅冠以“伟大”之誉。这两部作品不约而同地呈现了大量的茶事活动,《红楼梦》中提及茶的有二百七十余处,《儒林外史》共五十回,其中四十五回都描写了茶事。曹雪芹与吴敬梓对茶的熟稔程度,促使他们将茶文化作为了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一幅十八世纪的民俗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中国茶文化的风采神韵跃然纸上。

一、茶之礼――婚嫁祭祀

明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以不能移植的茶树比喻女子从一而终,因而用茶作为聘礼,既表达了对婚姻的美好祝愿,也成为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女方受聘称为“吃茶”,民间向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如明凌鞒酢抖刻拍案惊奇》卷三“你姑父在时已许了人家,姻缘不偶,未过门就断了,而今还是个没有吃茶的女儿。”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五“孩子从小许配人家,一女不吃两家茶”。

在《红楼梦》第十五回中,尼姑智能儿倒了茶来,宝玉有意争抢,佯装要吃她手中的茶,实则是在调侃秦钟与小尼姑的私情。第二十五回,凤姐打趣黛玉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吃茶和婚礼的关系同样体现在《儒林外史》的许多地方。如第十回,蘧公孙与鲁家小姐大婚之日,“编修公奉新婿正面一席坐下,两公子、两山人和鲁编修,两列相陪。献过三遍茶,摆上酒席……”;第二十一回,牛浦郎结婚,新娘的兄弟“端了一个箱子,内里盛的是新娘子的针线鞋面,又一个大捧盘,十杯高果子茶,送了过来,以为明早拜堂之用”。

在中国古代, 新婚夫妇所敬茶汤也称“和合汤”,取和谐合好之意。《金瓶梅》第二回,西门庆到王婆茶坊闲坐,王婆一语双关道: “大官人吃个和合汤。”即表示愿意作他与潘金莲的媒人。可见明代婚姻中的茶文化色彩极其浓郁。

茶礼风俗不仅体现在婚嫁中,与丧祭也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宝玉撰《芙蓉女儿诔》祭睛雯:“……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e,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尔后,“读毕,遂焚帛奠茗”。此处宝玉就以枫露茶作祭奠之礼,寄托对晴雯的深切哀思。《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权勿用假意推辞说:“居丧不饮酒……酒是断不可饮的。”四公子忙道:“这自然不敢相强。”遂吩咐取茶斟上。可以看出古人居丧时有忌讳,须以茶代酒。

曹雪芹和吴敬梓将考察到的风土人情自然地渗入其作品,两人笔下与茶有关的婚嫁祭祀等民俗真实细致,从细节处入手,生动地刻画出清代中叶百姓的社会生活状貌。

二、茶之艺――好水烹茶

《红楼梦》中关于茶文化描写最为浓墨重彩的一回当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当妙玉将老君眉捧与贾母,老太太接过后便问“是什么水”,可见官宦显贵人家对饮茶用水的讲究。待妙玉回答“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才吃下半壶。尔后妙玉又特意招待宝、黛、钗三人吃茶,当黛玉问起“这也是旧年的雨水么”,被毫不留情地嗤笑为“连水也尝不出淼拇笏兹恕保说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短短几句对话,使栊翠庵里茶香四溢的氛围跃然纸上。

此外,《红楼梦》第五回提到的“千红一窟”是用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烹煮而成,第二十三回宝玉写《冬夜即事》诗云:“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多处细节无一不展示出曹雪芹在引入烹茶文化时的匠心独运。

《红楼梦》中的贵族阶级吃茶讲究繁多,不仅喜好名茶,还注重茶具、茶水以及烹茶过程的精细。而《儒林外史》在这方面着墨简略,常用“烹茗清谈”等字眼一笔带过,既无对名茶、珍器、好水的追求,更不必提 “品茶”意识的体现。如第二十四回描述“无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可见烹茶用水主要是雨水。第二十九回杜慎卿宴客时配点心饮用的“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第五十三回来宾楼聘娘的房间里“烧着通红的炭,顿着铜铫,煨着雨水”;第五十五回盖宽茶馆的两口水缸里“满贮了雨水”等等。

两者的差别并不能说明其意蕴内涵的高下之分。《红楼梦》重“雅”,大观园内或人或物都展现了显赫家族的精致奢华。吴敬梓也并不是率尔操瓢,《儒林外史》的韵味特色则恰恰出自其市井氛围浓郁的“俗”。

陆羽在《茶经》里谈到煮茶用水时这样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即对常见的山泉水、江水和井水做了比较,强调名茶还需好水泡。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中大量出现的则是陆羽未曾提到的雨雪之水。古人认为,雨水和雪水是“天泉水”,自然可贵,用作沏茶不仅能取其清澄洁净,而且重在体味一种雅韵清味。从茶学专著《茶经》中的陆羽煮茶到文学名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中的煮茶,可以管窥煮茶用水在中国饮茶史上的重要位置。

三、茶之情――茶中窥人

上文提到的栊翠庵中妙玉讥笑黛玉一段,一方面可以看出在妙玉眼里,旧年的雨水也不够至清至洁,埋于地下五年之久的梅花雪才算得上不俗之物。曹雪芹在此处特意强调妙玉烹茶用的是“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其目的自然是为了展现其性格心性。她为人冷漠,不流俗,对“洁”的追求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但又遗世清高,颇有才华,在鉴水品茶上别有一番主张;另一方面也正体现了妙玉待这三人的不同,不仅撇开旁人于房内饮茶,用的还是上好的水和精致的茶具,这是对茶友志趣相投的认可,因视为知己才能吃这“梯己茶”,也才会冷言黛玉竟吃不出这茶水来。

明冯正卿在《岑茶笺》中提出品茶 “十三宜”,包括“嘉客”、“会心”、“赏鉴”等条件。妙玉深谙其道,只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饮茶才能品味到茶的真谛。看似因水而起的闲聊,却能从细微处感受到各人的性格脾气以及人物间的微妙关系,令人不能不赞叹作者笔力之精妙。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与众人一同吃饭,而后各房的丫鬟们都捧上茶来。黛玉在家受父亲教导,知道饭后不宜马上吃茶,虽是心中疑惑,但仍不露声色。书中写道:“因而接了茶,早有人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嗽了口,然后盥手毕。”此处表面看是在描述大家族的饮茶规矩,其实突出表现的是黛玉的心思细密,因谨小慎微才没有将茶水喝下去惹人笑话。小说第八十二回,贾宝玉下学回来便赶着去看望黛玉。黛玉吩咐丫头道:“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头里。”龙井自是名茶,可以看出宝玉在黛玉心中不同于他人的份量。另一方面,林妹妹话中有话。既表示宝玉如今是念书人,可以喝龙井清茶了,也是在打趣他终是走上了“读圣贤书”的道途。

《儒林外史》里则常常通过茶饮叙事讽刺小说人物。第二十二回,牛浦冒充牛布衣接待董孝廉,想通过这位官老爷吓一吓卜家弟兄。卜诚、卜信殷勤张罗,而牛浦却当着客人的面饥笑他们是“小价村野之人,不知礼体”,并坚称其没有按官府来拜的规矩换三遍茶,且不该从上头往下走。双方之间因茶礼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表面上,牛浦理直气壮地维护礼数,实则是道貌岸然地欺侮舅丈人,使其忘恩负义、刻薄无赖等种种恶劣品性跃然纸上。

茶与民族美学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先秦两汉开始到魏晋时代,美学从强调“志”转移为强调“韵”。《乐记》有云:“在心为志”,而茶可以清心,且启发诗的韵致。晚唐以来的美学则以“意”为重心,卢仝在《谢盂谏议寄新茶》一诗中说道“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见“志、韵、意”三者,都可以通过品茶达到。

本文从“礼、艺、情”三方面入手,结合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主要代表的明清作品,对茶文化进行解读。《红楼梦》的描写对象是以贾府为主要代表的上层贵族家庭,而《儒林外史》则将笔触放于一般知识分子和普通官吏为主的中层社会。比较两部作品,感受贯穿其中的中国茶文化,既是怡情自得的一桩趣事,亦有几分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著.脂砚斋批评.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5.

[2]陆羽.茶经[M].北京:A夏出版社,2006.

[3]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刘学忠.试论《儒林外史》与明清茶文化[J].古籍研究,1999(03):73-77.

[5]段振离.《医说红楼》[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9.

[6]彭琛.看红楼 品茶韵―――《红楼梦》茶文化探析[J].农业考古,2014(5):151-154.

[7]王珍珍.一部《红楼梦》 满纸茶叶香――“茶”与“红楼梦中人”谈[J].安徽文学,2007(09):154-155.

[8]陈伟明.杂谈《金瓶梅》与明代茶文化 [J].《农业考古》,1998,(02).

上一篇:专注·极致·口碑·快 下一篇:经济报道的通俗化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