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教育中ICT技术的运用

时间:2022-10-23 07:35:20

工商管理教育中ICT技术的运用

一、ICT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追捧的热点,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先进的标志。目前,学术界将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和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Technology—CT)的结合又称为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而ICT如今已成为21世纪产业发展的动力,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ICT在教育界的引入,无疑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使校园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校园数字化

在“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继而出现“数字校园”理念。校园数字化是利用IT技术和CT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传送、处理,实现从硬件到软件到应用的全面信息化数字化,把传统的校园设施建设成一个虚拟的数字空间,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最终实现教育的全面信息化,从而把教育通过ICT推向社会,形成网上虚拟大学。

2.学习终身化

由于云计算等在教育上的应用,学习不再是只能在学校等实体教育或培训机构才能完成的事。它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无线技术、通信技术等利用电脑、PDA、手机等设备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完成。学习本身也不再受年龄的限制,只要你需要了解或掌握某些知识,均可随时随地通过个人设备实现无缝的学习,从而使学习打破时间、空间、设备等的限制,实现终身学习。

3.教学过程现代化

即使在实体教育或培训机构,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枯燥的“黑板+粉笔”的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可以通过ICT技术制作的各种CAI课件来揭示和分解教学内容的复杂性的,从而凭借这一技术强大的交互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手、脑等感官,便于学生接受。这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又能因材施教。ICT制作的仿真环境还能够进行现场模拟,学生可通过电脑仿真或实验室学习亲身体验某些学习内容,也可通过网络或通信设备向老师或其他人进行提问,学教结合,教学相长,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现代化。应该说,如上三方面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进步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学生学习的质量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三方面信息化建设的共同努力,将切实提高学生通过ICT技术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不仅将十分有效地打破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能较为合理地对教育实践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学生提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具备和实现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对接,为学生依据理论指导实践提供必要的外部资源,从而培养出较具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

二、ICT技术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改革的影响

对民族院校现有的工商管理教育进行改革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定位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而在某种程度上,现阶段新形势下,对“三个面向”的寻求甚至较之以往更为迫切,因此如何在新的教育体制下运用ICT技术推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改革就成为当前民族院校的重大课题。

为此,我们需要———

1.课程体系变革

课程体系体现的是专业设置课程间的分工与配合,是尊重学生主体创造性,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开发,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的坚实基础。出于如上考虑,则任一课程体系均应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要求从强调课程内容转向强调学习体验和经验,从强调计划转向强调人才培养的本质。而具体到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则需要更加注重对现有课程比重的再认识及再规划。而ICT技术恰可以成为这种新的认识与规划的载体,为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提供更行之有效和更具培养效益的方案。如前述,民族院校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受到内在外在、先天后天诸多条件限制,课程设置也在这些限制的影响下无法实现高质量的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承受着较为沉重的教学负担和压力,学生则忍受着较倾向于“填鸭”或“不求甚解”的缺乏实战模拟和实践验证的偏重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内容,如此尴尬的局面的长期存在严重削弱了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削弱了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工作的能力,削弱了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竞争力。而ICT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将会在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由于ICT技术的核心与宗旨在于共享信息资源,ICT环境下一时一地的教学资源与信息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实现远程传输和共享,所以在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中引入ICT技术将助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地域界限、师资力量缺陷和实践实训实验室或基地欠缺等问题,从而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实现更大的灵活度,并加大更贴近实际需要的课程的比重,甚至可以较快速高效地引进某些具有前瞻性的工商管理理论,并有可能使身居偏远信息来源有限的师生随时聆听名师授课,并与之产生交流互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将直接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该体系的设置初衷、发展方向、课程比重等内容需要相对科学合理的安排,而ICT技术的出现则能够切实帮助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实现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实现的与实际更为接轨的课程体系,从而减轻师生教学压力及课程负担,增加实践实训操作技能培训机会,真正培养实用型人才。ICT技术的介入能够帮助教师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节约板书时间,压缩课时量,使课程安排更灵活,能够增加教学过程中本专业及本校师生与外校师生专家之间的互动机会,有利于增长民族院校师生的见识,拓宽其专业视野,提高其思辨能力,强化其实践能力。在这个意义上,以ICT技术作为发展平台的课程体系变革无疑将是解决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困局的根本所在。

2.教学模式改革

大多数民族院校现有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其结构是“听讲—记录—练习或讨论—实验或实训”,其特点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接受”,尽管存在练习讨论和实验实训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这两类环节的执行力度和深度仍然十分欠缺,基本停留在“走过场”的层面,所谓“练习讨论”较多地局限在课本理论和学生缺乏第一手资料及现实认知的案例上,而所谓“实验实训”则由于各种实验实训设施配备的严重滞后导致操作流程的简单化、平面化,使“实验实训”缺乏其必要的实际操作价值成为“鸡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仅严重影响到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健康有序推进,更是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精品课程、仿真软件、实验器材等教学环境的改善和手机等无线通信技术的普及,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也应在ICT推动下进行相应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大学生的主要任务界定为“四个学会”:学会做事(learntodo)、学会做人(learntobe)、学会与人相处(learntobewithothers)、学会学习(learntohowtolearn),这实际是强调应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所学专业。而ICT技术的引进无疑可将这四项任务较为完美地融合在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之中,在保证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工商管理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技术性,强调收集、消化、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强调对信息加以改造、提高、创新的能力,强调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3.教师角色多面化

教师角色本身具有时代性特征,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教师不断重新定位和改变自己的角色。因为ICT技术的不断更新正在迫使教师角色随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断变化发展,以适应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知识储备、社会需求等方面的挑战。而随着E-learning、M-learning等学习方式的出现,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但是课堂上的教学者,也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在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改革中,教师应逐渐成为引导者和策划者,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策划好课程的整个过程;逐渐成为合作者和开发者,帮助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渐成为研究者、学习者、适应者,在教学环境中ICT技术不断引入的前提下终身学习并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多课程的相互整合和优化。在引入ICT技术之前,并非只有学生才面临尴尬的两难局面,在某种意义上,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困难甚至是更复杂多样的。由于偏远地理位置导致的学术资源欠缺、信息沟通不畅、实训实践基地数量较少且相对落后等情况直接造成教师个人学术修养提高困难、对本专业发展趋势缺乏认知、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等问题,而ICT技术的引入则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确实能够帮助教师通过ICT技术的平台为提高自身专业修养、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协助学生参加实践实训做出努力。如果说ICT之前,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的问题上,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那么ICT之后,这些教师则完全可能通过先进的信息及通信技术实现与更高层次学术资源的共享,并为自身及专业发展寻求更科学合理和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4.学习方式多样化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在ICT的推动下进行的,无线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学习可以在“4A”(anybody,anyplace,anytime,anydevice)的环境下完成。通过基于Internet和多媒体系统的电子化学习内容、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系统,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学习统计知识。在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改革中需要学生掌握、了解综合性科学知识并能对其展开综合应用,而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又是有限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个人PDA、电脑、手机等进行相关技术的查询,或者通过BBS等方式向教师、同学、专家等进行咨询。工商管理专业本身的开放性、前瞻性促使针对其的学习过程也具有相当大的时效性、实效性和包容性,在传统的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中这些属性由于许多原因都不能被充分地重视和实施,而基于ICT技术的远程学习(E-learning,M-learning,U-learning)能够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多样、随意方便,最大限度地保留工商管理专业的这些属性,因此引入ICT技术不仅确实能够促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更能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更具面向现代化的气质。

5.模拟教学环节

真正的行之有效的工商管理教育改革中教学模式大都采用“做中学”模式,教学过程则多采用“基于项目”、“任务驱动”的方式。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时候教师需要把相关知识通过项目的形式表达出来,在项目和任务中体现出学生应掌握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接受知识,课程教学多采用模拟方式,而ICT的运用促使各种CAI教学软件、仿真软件、Flash等出现,使课程理论教学可以采用仿真、模拟的方式,对教学条件不能达到的实验也可以采用Flash模拟现场的方法,通过以上模拟,可以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较大限度地掌握工商管理相关课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使工商管理教育向实践结果无限逼近。而长期以来困扰着许多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问题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实践实训设施的缺乏。由于科研和实验实践经费紧缺,地处偏远等客观原因,较多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没有或只有较少规模一般设备陈旧的实践实训基地或设施,这无疑成为这些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软肋。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得到解决或改善的,但一旦引入ICT技术,实现对课程理论及实际案例的仿真与模拟将成为可能,而困扰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这一难题势必将迎刃而解。

6.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推进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在课程中充分应用ICT,使ICT真正推动工商管理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使ICT真正融入课程学习,从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带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以充分应用ICT为基础的工商管理教育改革能为学生提供更理想的学习环境,这一环境是能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能最终实现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的环境,也只有这种环境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而在这个层面上,ICT技术的引入对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更具特殊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民族院校许多学生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相对单纯闭塞,知识见识等在入学前较之许多其他地区同龄人是有欠缺和不足的,但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见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显然,这些知识能力的积累和训练仅靠教师“填鸭式”灌输是不可能有质的改变的,这时ICT技术的引入就不仅仅具有技术层面的意义了,它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提供更多互动交流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将展现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更前沿的专业理论,所有这些均将共同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貌、精神状态和实践能力,在“育才”的同时实现民族院校“育人”的根本目标,从而真正达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教育方针。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许多专业教育改革相类,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改革也需要在“目标—方案—教学—评价—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循环。这一改革应该在实践中认真全面地接受社会(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用人单位)的评价,如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则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就必须重新制定目标,重新设计教育方案,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之后再接受社会的重新评价。这将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更新的漫长过程,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培养出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并能在全球化大环境中开展有效实践的工商管理人才。

三、总结

当我们努力发掘ICT技术在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领域中的广泛作用的同时必须看到,包括ICT技术在内的任何一项技术都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尽管目前该技术应该而且能够在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领域为我们提供巨大帮助,但也不可否认其自身仍然存在一些较难克服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导致了诸如“信息爆炸“”信息过剩“”网络游戏泛滥”等社会问题。由此,我们必须更加明确正确使用ICT技术的重要意义,时刻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既能够使ICT技术在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效用,又能够尽可能地避免这一技术可能带来的伤害,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作者:薛蛟 单位:民族学院

上一篇:工商管理专业综合能力培养探索 下一篇:工商管理教学难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