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三农服务业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22-10-23 06:51:49

全区三农服务业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

搭建“三农”服务平台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按照会议安排,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现将我县“三农”服务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情概况

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北依阴山,南临黄河。全县总面积2492平方公里,辖7个镇、117个村委会、669个组,总人口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万人、农户5万户。五原县现有耕地200万亩,全部引黄自流灌溉,是国家著名的无公害、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葵花第一县,国家“秸秆养羊”示范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葵花、番茄、甜菜、西瓜、甜瓜等,牲畜饲养总量324.2万头(只),其中:羊300万只、奶牛1.2头、猪20万只。2005年,全县gdp完成32.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8:33:29。财政收入完成2.0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3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847元。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五原县是典型的农业旗县,做好“三农”服务工作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县通过创新服务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构筑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流通服务、加工服务等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化网络,有效保障了农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整合信息资源,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组建信科服务中心,发挥网络传媒作用。2001年,我们从农牧林水等各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县信科服务中心,建成五原县电子政务局域网和政府网站,专门负责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供求、产品价格、农牧业适用技术等信息的收集、筛选等工作,对外宣传五原产品资源、招商政策,联络各地商户;对下负责信息的和传输,反馈农牧业生产中的信息需求,成为农业信息化的一级平台。各镇依托已有的农科站、农经站、畜牧兽医站、林工站等机构和人员,组建镇信息科技服务中心,成为农牧业信息化的二级平台。同时在部分有条件的村组、涉农企业、农贸市场建立了信息服务站(点),成为农业信息化的三级平台,在全县形成了县镇村组四级信息服务网络基本框架。中心成立以来,从各部门及互联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共收集相关信息和文献4.7万多条(篇),网上查询信息每年超过100多万条次,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现已成为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参谋领导决策、指导农牧业生产的中枢平台。二是开辟涉农服务专栏,发挥电视传媒作用。我们通过整合县级信息中心和电视台的人才、信息和采编资源,开辟了《乡村快车》专栏,宣传县内外种养致富典型,推广农牧业适用科技,市场供求信息,播报自然灾害预防等信息。2001年至今,共播出专栏节目401期,各类信息1万余条,推广农牧业适用技术32项,推荐农畜产品加工项目36个,宣传我县及外地农牧业科技示范户200多个,进行科技讲座300余次。《乡村快车》栏目的推出,进一步开阔了农民视野,极大的满足了广大农民对科技和信息的需求,及时解决了农户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高度称赞。同时,我们积极开展报刊、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等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展了信息服务渠道,扩大了信息覆盖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创新服务机制,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提高科技服务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力求科技服务真正取得好的效果。一是精心组织冬春科技培训,为全年的农业生产打好基础。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思路,认真分析市场和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需求形势,按照“引导农户制定种养计划在先,科技服务跟进”的原则,组织农技专家认真编写培训教材,确定主推技术,组成讲师团,深入村组和田间地头,举办培训班、座谈会、现场会等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确保了每户农户有一人接受培训,有效满足了农户对科技的需求。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二是全面落实科技服务责任制,把科技人员真正推向生产第一线。我们对涉农部门的科技人员定项目、定任务、定指标、定奖罚,并为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使科技人员在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服务能够做到沉得下、蹲得住、有效果。同时,鼓励县级科技人员在牛冷配、羊人工授精、牲畜疾病防治、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开展有偿服务,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进科技与生产有机结全,实现双赢。近年来,我县每年普训农牧民10万余人次,128名科技人员常年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实现科技直接入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三是引导农资、加工、流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推进科技服务产业化。通过制定出台新品种推广目录,引导种子经销企业进行新品种的购销。同时对种子质量进行严格审检,对价格进行综合调控,既保障了农企双方的利益,又使得新品种得到快速推广。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生产,同时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类实用科技服务,使科技推广更具针对性,效益十分明显。通过多元化的科技推广,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效益显著提升。针对我县近年来葵花、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由于长期种植,品种单一,轮作倒茬困难,病虫害发生严重的问题,我们在引进番茄加工企业的同时,大力推广番茄种植,番茄种植从无到有,2004年达3.8万亩,2005年达到7.4万亩,2006年达到13.5万亩。番茄的引进,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作物轮作倒茬问题,亩均纯收益在100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引进杂交花葵,2003年2万亩,2004年达到10万亩,2005年增加到28万亩,2006年达到54万亩。作为主要经济作物的葵花基本实现良种化,有效解决了长年种植病虫害严重的问题,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市场价格大幅提升,亩均纯收益在800元以上,较常规花葵高出200元左右。全县农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97万亩。同时我们积极引进甜高梁、芦竹、桑树等8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并试种成功,为新品种大面积推广打下了基础。全县农作物新技术覆盖面达到85%以上,规范化、模式化栽培面积占到总播面积的90%以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达到61.8万亩。在养殖业方面,我们重点推广了人工授精、肉羊杂交、秸秆转化等技术,牛冷配、猪人工授精率达到100%,优质肉羊杂交率达到70%,秸秆加工转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三)培育龙头企业,搭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平台

我们依托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手段,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建成了面粉、番茄、葵花、玉米、畜产品等一大批辐射能力较强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达到9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县有面粉生产加工企业30多户,年加工能力20万吨,可带动绿色小麦生产基地58.6万亩。全县有新疆中基、富源、屯河、达蒙菲4家番茄企业,建成9个番茄制品加工厂,总设计生产能力达到日处理番茄1.6万吨,可带动番茄种植面积20万亩,五原已成为全自治区番茄种植加工第一县,正在全力打造全国番茄第一县。全县葵花炒货企业有真心、潘胖、玉林、美中达等企业,年加工葵花籽达到4万吨,带动基地种植面积30万亩。油葵剥仁企业有蒙源、呱呱叫、金鹿等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18万吨。同时宏庆达商贸有限公司年产1.35万吨高蛋白饲料项目,远大集团内蒙古公司年产30万吨玉米淀粉及副产品加工项目,富源公司新建年加工20万吨甜菜制糖项目,东源羊绒新建年产100万条羊绒围巾等项目正在建设中,项目的建成必将带动基地的快速发展,成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

为了实现基地和企业、市场的有效对接,我县组建了葵花、蕃茄、蜜瓜、蓖麻、奶牛、肉羊等六大协会,带动镇级协会48个、村级协会135个、涉农中介组织和流通协会70个,发展会员1500人。协会在规范行业行为,推进农企联接、发展订单农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市场建设,搭建流通服务平台

我们高度重视农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从税费收取、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一大批农畜产品专业市场建成运营,目前各类农畜产品专业市场达到20多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我县鸿鼎农贸市场兴建于2001年,总投资9340万元,占地524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引进经营户369户。市场联结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并与国内知名炒货企业华泰、大好大、洽洽等企业形成了稳固的购销关系,成为全国最大的葵花籽集散和西部地区葵花籽集散的主渠道,成为全国重要的葵花籽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中心。葵花籽年交易量在5亿斤以上,平均每斤价格高于其它葵花产区0.2元,我县3亿斤葵花籽可增收60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300元。我县蜜瓜种植面积较大,品质优良。过去由于蜜瓜上市时间集中、市场信息不灵等原因,一度出现卖难现象,给种植户造成一定损失。我们通过积极引导,沿国道两侧建设了12个蜜瓜专业市场,面积达16万平米,形成了布局合理的蜜瓜销售市场网络,有效扭转蜜瓜销售不畅的被动局面。市场辐射的蜜瓜种植全部得到及时销售。通过大规模有组织的销售,市场内蜜瓜销售价格每斤平均高出零散销售0.1—0.2元,蜜瓜亩均收益在2000元以上,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收。2006年我县依托县内的京原公司、生资公司、全正客隆超市等几家重点流通企业,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在县城内建成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2个,配送半径80公里,经营单品超过8000个。在镇村组建成各类“农家店”138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极大的改善了我县农村消费环境,降低了农民消费成本,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几点体会

在加强“三农”服务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深切的感受到:

(一)加强“三农”服务,必须要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

为了充分利用电视传媒作用,我们先后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县级信息中心、电视台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设备更新及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在科技服务方面,每年用于推广肉羊杂交改良、青贮养畜、人工授精等技术近1000万元;每年列专项资金10万元用于冬春季农牧民科技培训,同时,足额保障科技人员下乡经费。每年投入经费100万元,用于各类科技示范园区和种养大户建设,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各类专业协会的运转及聘请专家。每年协调银信贷款1亿多元用于农户购买新品种、新机械、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在农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方面,落实兑现优惠政策,扶持流通服务企业,有力的带动了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市场流通。实践证明,政策的倾斜和必要的资金投入是推动“三农”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加强“三农”服务,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三农的服务,必须要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着眼点,把农户、企业等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三农”服务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在“三农”服务中,我们十分注重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农民为本,在认真考虑农民的现实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三农”服务的思路和措施,力求使“三农”服务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与农村的实际和市场发展需要相适应。在服务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方面,我们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企业当主角,政府当配角。政府在加强领导、政策支持、运行保障、环境营造等方面做工作,当好协调员、服务员,到位而不越位。鼓励企业当好主角,主动与农户、基地对接,共同发展。

(三)加强“三农”服务,必须围绕农业经济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县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种植创新、养殖突进、工业强兴、三化推进”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积极鼓励信息、科技、金融、流通、加工等涉农服务业开展服务。强化政府的公益服务职能,鼓励市场主体开展营利。既支持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又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拓宽服务领域。

上一篇: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交流材料 下一篇:县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工作总结(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