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造一方收藏净土

时间:2022-10-23 06:42:33

2010年秋,第二届收藏家年会现场,李冰的发言引人深思:“欧洲文艺复兴发展,离不开美第奇家族的收藏与推动;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大陆收藏家们想把重要作品留在国内的想法分不。希望广大民间机构和收藏人士,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这将对国人审美趣味的提升,重塑民族文化自信,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北京宋庄,和静园艺术馆,3000多平米的清水混凝土建筑里,厚重的钢门徐徐拉开,张晓刚的《大家庭》、刘小东的《胖爷俩》、岳敏君的《开心》油画和雕塑、周春芽的绿狗、曾梵志的《面具系列No.12》……这些眼下最活跃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十几年前的经典作品,鲜活地跃入眼帘。业界说:“他收藏了中国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架上艺术史。”

展厅旁的私宅,男主人浅啜一口琥珀色的酒液,丁香、干果、肉桂、古皮革等馥郁芳香,层层叠叠,回味悠长。身旁的老上海ARTDECO酒柜产于1920年代,收藏着他喜欢的干邑,无声诉说这法兰西“生命之水”的流金岁月。

他就是李冰,国内当代艺术与普洱茶的资深收藏家。他的和静园艺术馆,是国内最早一批私人美术馆之一。2009年秋,他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成为年度艺术界极具影响力的事件。

“十年一觉”涛头立

李冰身上有种传统文士的气息。他自幼习画,参业后考进鲁迅美术学院装璜设计专业,1992年毕业后开装修公司,1996年起步茶生意。他的和静园茶人俱乐部,茶楼,是国内十大茶艺知名品牌,仅沈阳和静园俱乐部就有5000多名高端会员。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的和静园茶人会馆,与今日美术馆相邻,面积2400平方米,是融茶艺,潮州私房菜、画廊于一体的高端休闲场所,专门展出知名艺术家的纸上作品。

商海沉浮,不灭的是艺术情结。2001年李冰开始收藏当代艺术,最早花20D0元买了一张刘小东的油画草图。

最为称道的是2005年,沈阳东宇集团出现财务困难时,李冰两小时凑齐600万现金,打包收购了东宇美术馆79件经典藏品。1990年代后期,东宇美术馆在与天津泰达艺术馆、成都上河美术馆并称中国三大民营美术馆。其时官办美术馆尚未对当代艺术敞开大门,三大馆的藏品,几乎一致由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冉冉升起的艺术明星们之重要作品构成。

著名艺术批评家栗宪庭后来撰文《十年一觉》曰:“随着‘三大馆’所支撑公司的经营等问题,中国艺术市场的不成熟,以及国家美术馆政策的空白,2000年初,东宇和上河相继关张,泰达暂时歇业,民间美术馆进入了一个低靡、调整和重组的时期……”

“2005年,就是在国际市场把中国当代艺术拍出高价之前的一年多,李冰、王琼夫妇买断了东宇美术馆的全部藏品,而被拍出高价的艺术家的一些重要作品,也恰恰包含在这批藏品中”,这种幸运,栗宪庭都为之惊叹。

但李冰认为机会并非偶然,乃冥冥之中有天意。“我从小学画,曾经是想在绘画领域出成绩的热血青年,成为生意人后,骨子里对艺术的喜好仍未泯灭,艺术直觉也很敏感。当初我看到东宇美术馆那批作品在沈阳展览,很激动,觉得就是我想表达的东西,它们与多年来为政治服务的‘红,光、亮’艺术完全不同了,这个时代的绘画就应该是这样的,将来的文化价值会非常重要。后来我跟东宇的董事长成了朋友,先后三次向他求购藏品都被拒绝。最终如愿以偿,主要原因是东宇集团内部对于这批收藏有争议,没有预见到日后的价值。因为怕我反悔,合同上还明文写着‘不得退货’的条款。在文化转型期,审美也在搏斗。”

2006年,李冰在宋庄盖私人艺术馆,整整一年间,他从监工到室内设计,从现场施工技术,到和工头打官司,事无巨细,被折磨得精疲力竭。回报他的是:和静园艺术馆拔地而起,成为宋庄美术馆周围最大的私人艺术空间。

该馆长期免费向公众开放,粟宪庭认为李冰的做法有两大突出意义:“艺术品不再是藏家藏在家里的宝贝,而成为面向大众的公益事业i同时,和静园艺术馆以推介当代艺术为基本立场,还选择收藏了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体现了主人推介年轻艺术家的决心。”

坚守收藏理想

业内估算李冰从东宇收购的这批藏品,总市值早已过亿。张晓刚《大家庭》系列中的三号作品,2004年由美国收藏家从内地收购,2008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736万港元,被台湾收藏家电话投得。李冰手里也有张晓刚1998年创作的《大家庭》油画,公认是画家那个阶段最见心力的精品,张晓刚自己网站中也是推荐这张作品,市场价绝对不菲。

时至今日,这79张作品,李冰一张都没卖,完整地保留在和静园艺术馆里,馆藏仍不断在完善中。“我觉得这批作品是一个整体,基本涵盖了1990年代中国架上艺术,缺一不可,甚至还不够,我还在寻找机会弥补。希望通过我的收藏,力所能及地把当代架上史说明白。”

近几年李冰斥资数千万元,收藏一些他认为很干净的年轻艺术家作品,“31岁的无青,一直关注死亡与人的关系,关注纸马纸牛等祭祀用品和中国民俗,笔下的干花屹立不倒,虽死犹有尊严;还有赵银鸥,一直在精神病院写生,聚焦被社会废掉的无助之人,书写全球利益化时代对人心的扭曲,其画面修养极深,散发一种非常感人的力量……虽然他们的市场目前并不好,但他们做人做事和创作很纯粹,不为金钱所惑,坚持内心的艺术理想,我对这样的艺术家情有独钟,从内心尊重他们,因为我觉得这个时代缺少文化精神。”

面对动辄上百万一件的艺术品市场,很多后来者感叹下手太晚,机会难再。李冰说:“当初那么多优秀艺术品都很便宜,大家机会平等,但下手者不多。未来仍有机会,艺术的‘后评价体系’永远存在,很多好的艺术家甚至不被当下所认可,但审美趣味是不断改变的,塞尚生前知音不多,死后被追认是印象派宗师。今天很难判断一个人未来会否成大师,要用前瞻的眼光看待艺术发展。”

李冰一直主张收藏家按自己的文化判断和喜好来收藏,不要只关注价格。“区分收藏家、投资人的核心因素是文化判断力。收藏家要引领文化,对学术和艺术走向的判断,有独到之处。”

但他也觉得艺术投资无可厚非。“艺术品收藏队伍要扩大,需要市场行为。为了增值而收藏,考验了眼力,也是一大乐趣。国外很多藏家也把艺术品当作长期存款。想增值就得深入研究:这个艺术家在历史上是否很重要?在某一领域贡献多大?什么时期的作品更能体现其才华和心性?买到好东西,要能放得住,时间会给你很好的回报。现在很多人太急,买来就想赚钱,这没道理,要赚快钱玩股票、期货就好了;另外,在审美趣味、审美方向没形成之前,一味追逐名家,这也是误区。”

在收藏圈里沉浮十载,李冰早已千帆过眼,练就不凡眼力。在纷乱的世象中,李冰坚守内心的宁静,每天都安静地打坐半小时。他酷爱饮茶,也欣赏顶级干邑的醇厚,“轩尼诗X.O为什么得到世界认可?因为140年来坚持卓越,在时间流转中沉淀,酿就高贵品质。好的艺术品在藏家手里,也是一个发酵的过程。艺术家与收藏家在某一段时空里相遇,激情、梦想和时代精神在一起慢慢交融、发酵,演绎着生命的深邃和精彩。”

上一篇:黄宇杰:文以兴邦藏天下 下一篇:谭国斌:收藏把我“搞醉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