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味”激趣 培养能力

时间:2022-10-23 06:23:43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使其不断产生自我更新的需要,从而产生主动发展,以创造性的学习来创造更美好的意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引发生成,感受创作之“味”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周密、详尽的教学预设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因为这只是一种预测,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在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趣味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记忆字形,教师先出字谜“横钩一撇一短竖,里面一个又(皮)”,“草字头,包字头,一粒米在里头(菊)”等引导学生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学习生字,然后引导学生编字谜,并把学生编好的字谜通过电脑展示出来,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编出很多有趣的字谜,如:“今天一个人翻开书页做了一个记号(领)”“有人在酒店里多住了一天(难)”等,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学生编写的字谜当作讲解字形的范例,让欣赏和鼓励带给学生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习生字的主动性高涨,课堂也因此充满了趣味。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好的字谜当场记录下来,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玩猜字谜游戏,学生编,家长猜。学生对这样的游戏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下,智慧的火花得以点燃,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二、鼓励质疑,感受探究之“昧”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与众不同,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大禹是谁?他为什么要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从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质疑与思考、合作与交流、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自己提问的价值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角色表演,感受参与之“味”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通过感情朗读、看图描述、角色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描述与角色表演的体验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内化语言,让无声的文字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既增强了Z文课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笔者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让学生分别扮演狼和小羊,进行不同语气的角色表演朗读,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狼的凶狠和小羊的温和,也明白了对像狼一样的恶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既轻松又自然,让无声的文字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拓展延伸,感受想象之“味”

人的想象活动总是充满创造性的,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世界在学生的想象中,充满着奇异的色彩,就像童话一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如笔者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时,根据文本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想一想“歌声”还会让婆婆“看”到些什么呢?并把学生说得好的句子打印出来进行展示。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发言被老师采用,并在屏幕中展示出来时,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于是,无数富有情感的语句就迸发出来:“歌声会领您走进花园,看到满树盛开的花朵”“歌声会领您来到海边,看到无数飞翔的海鸥”“歌声会领您走进草原,看到成群奔跑的骏马”“歌声会领您走进森林,听到树上的鸟儿在歌唱”……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过把“老师瘾”,感受教学之“味”

陶行知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每个学生都有想当小老师教小朋友的愿望。这种为人师的感受确实美妙,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时,采用了每人先自学一首古诗,并在家长的帮助下做成PPT,然后每周由三至四名学生当小老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教其他同学学习古诗。每当“小老师”走上讲台被其他同学热情呼唤为老师时,他们的自信心不但得到了加强,还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上一篇:辛勤耕作的“拾荒者” 下一篇:颠覆传统 静溺“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