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化学演示实验

时间:2022-10-23 06:20:08

浅议中学化学演示实验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目前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教学的误区,传统教学中教师画实验、说实验、学生死记实验的现象仍然存在,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演示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演示实验的作用、原则、类型加以阐述。

一、演示实验的作用

教学中使用演示实验,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以便日后独立进行实验时能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提高教学效果;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使概念、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例如:火能不能在水下燃烧?学生受到前知识的影响,往往认为不可能,但把白磷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的底部,然后用导气管向白磷上通入氧气,会发现白磷燃烧起来,水下能着火。鲜明的实验事实与学生原有的经验所形成的观念发生了矛盾,产生了认识失调,于是心理上就产生了欲望,必然产生认知动机,并采取认知行为。

另外,演示实验中,合理而美观的讲台布置,适当而协调的布局比例,正确而整洁的实验装置,清洁而明亮的实验仪器,教师正确、规范的操作,镇静自若的演示,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以及培养审美的能力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演示实验的类型

演示实验的教学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传授新知的演示

这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边讲边演示。教师在演示时,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教师再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巩固旧知的演示

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教师讲课时,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该演示实验由于不适合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在现行教材中大大减少,变为探究型的实验。

(三)指导型的演示

这是指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实验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例如,在学生上分组实验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避免在实验方法或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方面出现大错误,教师一般都要先进行部分实验的演示。例如,学生在进行初中化学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分组实验时,教师应先进行示范性演示,以指导学生准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学生在独立完成,避免学生出现较大错误或危险。

(四)探究型的演示

这是以指导学生以探究形式获得知识而进行的演示实验。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实验,并加以分析,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得出结论。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的探究,提出问题:哪个方法最适合制氧气? 然后进行实验,并根据三个试管中的现象加以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同时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三、演示实验的原则

(一)目的明确,有针对性

每一个演示实验,根据它的内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有它特定的目的性。所以教师演示实验时,对于每一个演示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培养哪些方面的技能,实验的重点、难点以及主要现象是什么,哪些地方应特别注意等等,不仅教师自己必须清楚,还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通过演示实验,揭示概念、原理、规律。使重点、关键、难点知识形象化,使学生便于观察,容易理解记忆。并要教会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以及观察实验的顺序。

例如:灼烧密闭在注射器中一定体积空气中的铜丝的实验。如果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则观察重点是反应前后注射器活塞的位置;如果是为了说明质量守恒,则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是观察的重点。教师在实验前,应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的对象。

(二)仪器整洁,操作规范

仪器装置要整洁。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及其他用品都应该整洁,而且要摆放协调。如仪器的大小、高低、长短要协调,布局合理,重心沉稳;玻璃器皿的内外壁不能有污痕;破旧的配件如胶皮管、药匙、镊子等不宜再用于演示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化学实验是一项严肃、认真、来不得半点“凑合”的工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整洁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演示操作应规范。教师的实验操作速度要快慢适中,使学生对每一个动作甚至动作细节都能看清,不可随意。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较复杂的操作要先示范分解的动作,然后再演示连续动作。这样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操作表象。

(三)现象明显,便于观察

教师应选择那些在反应中有可见(气体、沉淀)、可感(热、光、气味)、可辨(颜色变化)、可称(质量增减)等能给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的现象实验作为演示实验。实验中如果现象不明显,不管你教师如何解释,学生都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实验时教师可采取一些使观察对象突出、清晰的措施。如:在保证演示时间的情况下,选用较大的实验仪器,加背衬,作空白对比,或用实物投影仪放大等。如需要观察一些细微现象的演示实验(如少量气泡),最好配合多媒体设备加以放大,同时,还要考虑自己所站的位置以及手势是否挡住某些学生的视线,所穿衣服的颜色是否干扰实验现象等。

例如:介绍“酸和碱的反应”时,就不宜选用HCl和NaOH的反应,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无色的,反应前后无颜色的变化,而借助酚酞指示,虽然现象明显但毕竟是间接现象,理解上有难度。而用Cu(OH)2固体中加入HCl溶液,效果就很好。因为在反应过程中,既可观察到到反应物Cu(OH)2固体的溶解,又可观察到HCl溶液由无色变为美丽的蓝色CuCl2溶液,现象非常鲜明,十分有利于说明酸和碱反应的规律,且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四)安全可靠,力求成功

演示实验中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可出现任何伤害师生的事故发生,如浓硫酸、浓硝酸、金属钾等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物质要规范操作、妥善保管、谨慎使用,氯气、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应避免在空气中弥散。否则,不但有害师生的身心健康,还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里,进而导致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选择、准备和演示实验时。为了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教师应做到:(1)改革实验的方法,消除不安全因素。(2)操作力求正确、规范、熟练。这既是安全的需要,也是实验成功的保证,更是学生的一种示范。 (3)采取必要的针对措施。如必要的保护措施。

教师课前应进行预备实验,其目的在于探索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掌握好成功的条件和关键,从而保证课堂上演示的成功。

(五)引导启发,掌控全局

演示过程中,教师除了演示,还要把演示与讲授完美的结合起来 。既要认真实验,又要注意讲清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既要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另外演示实验中,教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应该是“怎样讲”应该是“如何导”,做到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边讲解,这样才能体现“主导”和“主体”关系。这样学生观察与思考同步进行,紧密结合,达到启智养能的目的。

(六)改进设计, 激发兴趣

有些实验,教师略加设计改进,使实验更有趣味和观赏性。

例如氢气的燃烧和爆炸,课本上的实验学生只能听到爆鸣声,如果略加改进:把集满氢气塑料瓶直接放地上,在尖嘴金属管处点燃氢气,不但能听到爆鸣声,而且塑料瓶也会腾空起。点燃时放在空旷处且是塑料瓶,所以实验没有危险性。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都感受到震撼,进而产生了了解“氢气燃烧为什么会生爆炸”的强烈的欲望。

(七)师生配合,相互合作

实验操作,要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只要是安全的实验,都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可以导演,引导学生上台演示或共同参与,同时要求下面同学细心观察演示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做到观察与分析相结合。特别是让一些化学基础稍差的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实验操作,不仅能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平等的爱,在融洽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八)体现环保,提倡节约

演示实验要同时体现绿色理念,有害气体要有吸收装置,以防外逸,污染空气。如条件有限,部分实验可通过观看视频代替实验。演示实验要增强节约意识,提倡实验微型化,可以减少污染,起到保护环境作用,同时可以省钱、省时、省力。

综上所述,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化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地使用演示实验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如何搞好初中英语口语教学 下一篇:浅谈少年儿童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