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分析

时间:2022-10-23 05:50:59

常州市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分析

摘 要:近年来常州市物流行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物流运行效率是有所提升,但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在对常州市物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常州市物流业信息化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常州市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解决策略组合,以期提升常州物流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关键词:物流业;信息化;常州市;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常州经信委2011年6月的常州市物流业运行情况通报:2010年,全市物流业运行情况良好,行业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5.82%,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物流业作为常州市“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升发展的行业,要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就必须追赶信息时代的步伐,把物流信息化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针对常州市物流业的现状,作者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常州市物流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在对常州物流业的信息化程度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常州市物流业信息化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

1 常州市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区位与物流基础条件优势

常州位于上海和南京两个都市圈的中心位置,拥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经济及区位交通基础条件使常州市在长三角大物流中具备了广阔的物流基础优势。上海和南京较高的物流信息化水平对常州起到了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1.2 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

常州市的发展定位是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国务院也已经批准常州为出口加工区。目前常州市是以轻纺、机电、化工为主的加工城市。其生产过程的一个特点就是“两头在外”:一方面常州不是工业原材料产地,生产所需原材料都要从外地引进;另一方面生产出来的产成品也要运输到其他地方进行销售和消费。原材料的输入与产成品的输出这两个过程让常州工业对物流有很大需求。201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10 552.96亿元,同比增长20.01%,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8 159.48亿元,同比增长19.15%,占社会物流总额的77.32%,可见随着常州市工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物流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物流需求的显著增加对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与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的物流业信息化发展为常州工业节约的成本和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信息化是常州市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 信息平台建设优势

物流信息平台是物流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物流信息、物流监管、物流技术和设备等资源,面向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和交易服务。目前,常州已经建立了一些物流信息平台的网站,如常州物流网、龙城物流网、常州现代物流网、物流网MAX56大物流等。

1.2 劣势分析

1.2.1 规模劣势——小、少、低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常州市的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实力普遍不强。有实力、上规模、有影响的现代物流企业较少。其特点表现为小、少、低。

小——大部分物流公司的规模不大。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占一半以上,大部分企业人数在30人以下。车辆在20辆以上的企业不到20%,大部分企业车辆在10辆以下。因此可以说,常州市的物流公司仍以中小企业为主。

少——业务种类少,信息人才少。在被调查的运输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都有专线业务服务项目,但经营危险品物流服务的较少,相对常州这样一个比较大的市场来说,提供运输业务的企业服务范围比较有限,业务种类单一。由于大部分的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企业聘用信息化专业人才和使用电脑的数量比较少,一半以上的企业信息人才在5人以下,电脑在5台以下。

低——信息化水平低。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基础差,有27%的企业没有负责信息化工作的专业人才,甚至有19%的企业一台电脑都没有,可以想象,这些企业的物流业务还停留在完全用手工处理的阶段,信息化水平停留在初级、甚至基本没有阶段。

1.2.2 理念劣势——对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认识不足

专业物流软件的使用情况是衡量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调查中,41%的企业使用专业的物流软件。在没有使用软件的公司中,有49%的公司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物流软件,传统的业务处理方法也完全可以应付目前的工作。

这说明常州不少企业存在着对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认识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据调查,常州六成以上的物流企业是私营企业,见图1。这些私营业主更关心物流成本,算看得见的小账,不愿意为信息化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不会算企业发展的大账。可以说,常州市物流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受到了企业所有者决策水平的影响和制约。(2)大多数物流企业提供的仍是标准的传统物流服务,只能对一些要求较低的企业进行传统物流服务,对一些企业要求的高水平信息化服务无能为力。服务水平的滞后也是源于企业对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认识不足,对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了解甚少。调查得知,61.1%的企业了解GPS和GIS,38.9%的企业了解自动识别技术,而相对比较少用的EDI仅有12%的企业了解。对于一些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如ERP,JIT,TQM等,更是知之甚少。

1.2.3 系统性劣势——集成和整合能力尚未形成

调查中,常州仅有32%的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66%的公司会将信息上网,很多企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的能力。这会造成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信息数据的孤立和静态,在常州这个物流大市场中物流信息无法集成,资源无法进行整合与优化,企业间无法进行互补和双赢的合作,形成“信息孤岛”的现象。区域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整体效益没有得到发挥。

1.3 机遇分析

1.3.1 市场机遇——顾客需求不断升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常州市工商企业在降低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压力下,必然会对物流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体现在对物流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上,如一些高水平企业将要求物流公司做到JIT、VMI、QR服务等。只要常州物流企业不断提升信息化软硬件水平,不与市场需求脱节,不断升级的顾客需求就能成为市场契机。

1.3.2 技术进步机遇——信息技术不断进步

先进信息技术经过不断的升级改进,更具实用性,操作也更加人性化。可以为企业提供物流订单管理、在途物资监控、物流成本控制、自动化库存管理、智能配送、物流方案设计等服务。

1.3.3 政策机遇——各种优惠政策助飞常州物流业

物流业是常州市“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升发展的行业。近年来,常州市政府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政策扶持”的原则,积极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加快推进物流业转型升级。对物流品牌企业进行了实地考查和培育指导,进行了引导物流业发展的扶持宣传工作,开展引导搭建常州物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开展试点、建设示范企业,以点带面,逐步在常州市大型物流企业间搭建起区域物流配送平台。如常州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支撑下,与航天信息公司、无锡设计院等课题单位通力协作,投入1 300多万元,应用RFID、无线传感、智能图像识别、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初步建成了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粮食业务流程管理智能化、仓储保管技术数字化、粮食机械作业自动化及信息集成管理平台。

1.4 威胁分析

1.4.1 经营风险威胁

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需要大量投入,在无法预料投入与回报的情况下,企业在实施物流信息化过程中确实会遇到投资风险的问题。信息化初期需要大量投资,需要购买硬件、软件,进行员工培训,而这个阶段的投资回报率基本为零。中小型企业在这个阶段如果资金不足,就会有较大的经营风险。

1.4.2 市场竞争威胁

由于大多数物流公司的业务种类单一,因此其间的竞争表现为典型的零和博弈。这使得那些仅停留在传统服务水平的企业间的竞争仍然停留在价格上。另一方面,物流需求的显著增加也会导致社会增加对物流投资的增加,吸引更多企业来从事物流工作,使物流领域的竞争日趋加剧。

1.4.3 中介环境威胁

常州的很多物流交易市场都引进了现代信息管理方式,但经调查发现,信息平台等服务效果并不好。驻场交易大厅仍是原始作业:摊位各忙各,车货信息难觅踪影;托运方一来,黄牛纷纷拉客。中介不愿意给信息平台提供配载信息,也没有兴趣到电子屏幕前来浏览,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影响。中介并不欢迎信息化服务的情况使常州市物流信息化过程比较艰难。

2 常州市物流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常州市物流业的信息化发展,机遇大于威胁,优势与劣势同在。SWOT分析可以在全面把握常州市物流业组织内部优势与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因素相互匹配,找出各种组合策略。

3 结 论

综上,内在优势和外部机遇使常州物流业信息化发展潜力较大;但外部威胁及内部存在的问题也使信息化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因此,常州市应准确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加快物流业信息化发展,促进物流产业升级,将其发展为能抗风险和盈利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参考文献:

[1] 张成旺. 临沂市物流业竞争能力研究[J]. 江苏商论,2011(3):83-84.

[2] 刘敏. 2009年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展望与对策[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3):56-58.

[3] 王静. 物流信息化下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的交互关系[J]. 情报杂志,2008(5):25-27.

上一篇:我园的“幼儿博物馆”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小学开展儿童漫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