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课堂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10-23 05:42:01

《口技》课堂教学的反思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笔者以为“授人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可探索的空间很大,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提倡的当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主导”指的是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由场上的“主演”变成了场外的“指导”。“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字。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设计《口技》时主要采用方法式、练习式教学,以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新课程学习提倡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和活力。中学生文言文的知识结构还不完善,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这种指导笔者着力采用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能给学生输送氧气,让火把能燃烧起来,而且变成熊熊大火。

《口技》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设计本课时,笔者先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几种方法,然后让学生当堂尝试着用所学的方法进行练习,正如评课时老师评价的那样“授之以渔”的效果非常显著。

笔者指导给学生的第一种方法是“借助注释法”练译课文。《口技》课文虽然很长,但注释很全,学生只要充分利用注释是很容易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的。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请用“借助注释法”口头翻译全文,圈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这一方法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充分重视注释,利用注释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独立翻译课文的能力。

学生在借助注释翻译课文时一定有许多词语不能准确解释,于是笔者给学生指导了三种解释词义的方法――“加字换字法”、“知识勾连法”,“同形对比法”。其中第二种方法学生不太好理解,笔者对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筛选,把可以勾连到本课的句子与本文中出现的句子印成练习,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词语,真正发挥了教师场外“指导者”的作用。

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但学生的许多文言文能力还不完全具备,为了保证活动质量,教师应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情境,予以适当的指导,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

为了帮助学生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进行梳理,笔者当堂出了七个古今异义的词语(会、但、闻、虽、股、名、走)以检测学生,课堂效果显著,实效性很强。

针对学生翻译句子不到位的特点,笔者适时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荐给学生四种翻译句子的方法――保留法、对译法、增补法和调位法,并以课文的句子为例对四种方法加以解说。

保留法即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如“京中有善口技者”,可译为“京城中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其中“中、有、口技”古今意思没有任何变化,翻译时保留即可。

对译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相当的词去对换被翻译的文言词。如“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可译为“只听见屏风中抚尺一拍”。其中文言词“但、闻、屏障、下”依次用现代汉语中相当的词“只、听见、屏风、拍”去对换。

增补法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上。如“不能指其一端”要译为“不能指明其中的一种(声音)”,文言文中省略了宾语“声音”,翻译时要增补上。

调序法即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如“会宾客大宴。”要译为“正赶上(一家)大规模地宴请宾客”,文言文“会宾客大宴”中“大宴”的宾语“宾客”前置,翻译时要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会大宴宾客”。

四种翻译的方法点拨明白后,笔者组织学生用新学的方法尝试解决自己第一遍翻译时划出的不能准确翻译的句子,然后同桌交流,还不能得到解决的写到黑板上请同学们帮助解决。这样在方法的引领下,学生“捕到了鱼”,不仅会捕《口技》中的“鱼”,还学会了捕其他河中、湖中乃至海中的“鱼”,学生收获很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

笔者针对学生畏惧背诵文言文的现状,课堂上把“协同记忆法”推荐给学生。生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请2个同学一组练习背诵第4段,一名学生读课文,另一名学生边听课文,边把当时的情境想象成电影的一个个镜头,转化为视觉形象,然后交换进行,课堂背诵效果很好。真正实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作用。

三.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新课程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作为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需求,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没有拘束地在一起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当笔者把四种翻译的方法教给孩子们后,学生自己还不能准确翻译句子时,教师不但引导学生同桌交流,也适时参与到他们当中,这样,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参与中,教师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学生不能得到解决的,把不会翻译的句子写到黑板上请同学们帮助解决,这样教师不但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四.教师应该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堂课中,笔者推荐给学生的方法有:“借助注释法”练译课文,用“加字换字法”、“知识勾连法”、“同形对比法”练译词语,用保留法、对译法、增补法和调位法练译句子和“协同记忆法”练背课文,课外还引导学生利用合作法和归类法梳理文章。教师真正为学生学习“牵线、搭桥”,促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全员参与,练习密度很大,一堂课90%的时间学生们都在“自己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练习游泳”,以极大的热情、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口技》一课的课堂教学尝试使笔者坚信用方法式、练习式执教文言文,不但可以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让学生实行自我”“学习”,便于实现学生的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而且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附:“知识勾连法”和“同形对比法”练习

用“知识勾连法”解释词义。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虽()乘奔御风(《三峡》)

虽()人有百手

屠自后断其股( )(《狼》)

两股( )战战

莫名( )其妙(成语)

不能名( )其一处也

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

几欲先走()

用“同形对比法”解释词义,注意词性。

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

众妙毕备( )

以为妙绝( )

满坐宾客( )

众宾团坐( )

手有百指( )

不能指其一端( )

胡春燕,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本文编校:王玲

上一篇:《金岳霖先生》教案 下一篇:《滕王阁序》的情感变化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