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献春运用一贯煎治疗酒精性肝病经验

时间:2022-10-23 05:19:15

青献春运用一贯煎治疗酒精性肝病经验

[摘要] 青献春教授依据酒精性肝病的三期病因病机特点,灵活运用一贯煎化裁论治该病,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理气活血、攻补兼施是该方的组方特色,通过临床疗效的观察,该方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机;一贯煎;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096-02

酒精性肝病是因酒精摄入过量引起肝脏功能异常的一种疾患,主要症状包括腹胀、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泻、恶心呕吐、腹痛、体重减轻等[1],酒精性肝病的体征以黄疸、肝肿大和压痛为特点,严重者有脾脏肿大、面色灰暗、腹水、水肿、蜘蛛痣等。中医在治疗酒精性肝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中医称其为“胁痛”、“酒疸”、“酒癖”、“酒胀”等。中医主要辨析病因病机,运用中药配伍化裁治疗该病,从而起到了良好的解毒、降脂、保肝作用。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酒精性肝炎具有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且临床效果显著。青献春教授在治疗该病上有其独特的临床经验,针对酒精性肝病本虚标实的特点,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该病的发展趋势,运用一贯煎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机阐释

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饮品之一,古人云其味清香可口,有散寒开结、温经通络之效。少饮可饴神御寒,调畅气血,过饮则扰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变生疾患。《灵枢·论勇》[2]载道:“酒者,水谷之精也,其气剽悍而有大毒。入则胃胀气逆,上逆于胸,内熏于肝胆,故令肝浮胆横。”据此,中医学指出酒为水谷之精气,其气剽悍蕴毒,性湿热,味甘、苦、辛,入心、肝、肺、胃经;若暴饮过度,多伤脾胃,蕴生痰湿,阻滞中焦,导致肝气郁滞,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黄;酒湿痰浊凝聚,脉络壅塞,痰浊与气血搏结而胁下,形成积块;酒湿浊聚于中焦损伤脾胃,肝失调达,气血郁滞,进而导致脾胃虚弱。痰湿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终致肝肾阴虚,形成臌胀。总之,本病最终由于脾胃、肝、肾功能相互失调,导致气、湿、痰、水、血内停腹中,形成本虚表实,虚实夹杂之证。青献春教授在病机方面分析结合了王希利教授[3]依据《医宗必读》之论,将其按病因病机分三个阶段分析。

1.1 初期

此期之人脾胃健壮,饮而可化,但积之已久,阳气渐衰,酒毒之气蕴而不行,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混,壅塞中土,肝脾损伤,痰浊内生,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形成伤酒、胁痛。证见患者全身倦怠,有易疲劳感,胃纳不佳,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右胁、脐周或胃脘部疼痛,偶有黄疸。其病理性质多属气滞、湿停、痰阻、血瘀的邪实之证,治宜理气健脾、化痰散结。

1.2 中期

此时因病情迁延日久,或患者嗜酒不停,或并生他疾,或失治误治,病势渐重。酒毒湿热之邪聚而不解,肝脾俱病,气、血、痰与湿热酒毒相互搏结,壅聚不散,成痞结于胁下,发为酒癖,病在肝脾。证见胁下积块,胁胀而痛,纳呆泛恶,全身倦怠,面色灰白或萎黄,形体逐渐消瘦。或伴轻度黄疸、腹水。治宜清热利湿、解毒疏肝。

1.3 后期

此期病邪渐深,肝脾愈虚,久病及肾,三焦气化不利,终致水液不能施泄,小便不利,水液贮留,形成气滞、痰凝、血瘀、水停于胁下,终致腹部日渐胀大之酒鼓之证。证见腹胀,痛或不痛,按之如囊裹水,胁下积块,按之坚硬,腹部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或黧黑,四肢消瘦,亦可见红痣血缕,皮肤瘀点、瘀斑,甚则吐血、便血。此时,患者脾气不足,气耗阴伤,可形成气阴两伤之证;肾阳虚,无以温煦中焦,使脾阳愈虚,形成脾肾阳虚之证;肾阴虚,肝木失其滋润,或素体阴虚,形成肝肾阴虚之证。至此阶段,邪气未去,正气已虚,形成正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虚为本的病机变化。治宜理气活血、攻补兼施。

2 一贯煎方药分析

一贯煎首见于《续名医类案》[4],文曰:“一贯煎,用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杞子、川楝之味。出入加减,投之应如桴鼓。……可统治胁痛、吞酸、疝瘕,一切肝病。”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气郁滞之证[5]。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久病致肝肾阴血亏虚,肝体失养,则疏泄失常,肝气郁滞,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阴液不能上承,再兼肝郁化火,煎灼津液,见肝伤阴虚之证,方中肝伤兼以补肾之法,应其滋水以涵木之意,故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以滋壮水涵木之意;同时配以枸杞、当归补益肝血,滋阴柔肝;肝得所养,肝气则舒,气血畅达,湿热则无以化生。方佐北沙参,麦冬补益肺胃之品,概因肝木之病亦多与脾胃肺关系密切;胃津充足,肺液无损,则木荣舒达;若脾胃肺伤,则木伤失荣,故本方辅以质润味甘寒之北沙参滋阴润肺清金以制木、麦冬滋补肺胃阴液,以滋水之上源,复脾胃之津;另金旺则气肃下行,制木妄行,令其调达,以防横逆之害。上述四药共助生地黄养阴而为臣。方佐少量性寒之川楝,一方面疏泄郁滞之肝气,以顺应肝木调达之性以达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一方面该药性虽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相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亦可制约诸药滋腻碍胃之弊。由此可见,滋水涵木,培土生金,以制肝木,寓疏于补,调达肝木是本方的特点[6]。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诸症可解。

3 医案举隅

患者1,男,48岁,司机。2011年5月8日就诊。患者以 “右胁不适 6 月余”为主诉,伴乏力、纳差,夜间烧心,患慢性肝炎已3年。就诊时患者见胁肋隐痛,口干,烦热,头昏,目糊。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血不养肝,宜养阴柔肝,拟用一贯煎意立法。处方:当归、白芍、生地、川楝子各9 g,天花粉15 g,枸杞子12 g,绿萼梅3 g。每日1剂, 水煎服。药后显著改善,续服原方7剂,诸症悉平。按:本例胁痛,属血不养肝,阴虚内热;头昏、目糊,为精血不足。故取养阴柔肝,仿一贯煎意立法,药后果显著改善。

患者2,女,33岁,2011年10月2日就诊。患者之子已3.5岁,但体胖一直不减,脸上有雀斑,体检有轻度脂肪肝。辨证:肝肾阴虚、肝气不疏。治法:补益肝肾、疏肝理气。方药:决明子100 g、枸杞100 g、女贞子100 g、威灵仙100 g、山楂100 g、旱莲草100 g、菟丝子100 g、金樱子100 g、泽泻100 g、荷叶100 g、绿茶100 g、玫瑰花100 g。1剂,分包,泡茶饮。服药2个月脸上黑斑减少,B 超复查脂肪肝痊愈。

患者3,男,36岁,2009年9月27日就诊。患者平素喜欢饮酒,7月份服药后小便仍黄,咽喉红肿疼,扁桃体肿大,右胁不舒。有轻度脂肪肝,恶心,口苦口臭,舌质红,白苔,脉细,大便正常。辨证:肝肾阴虚。治法:补肝益肾。方药:沙参12 g、枸杞15 g、当归9 g、生地12 g、川楝子9 g、麦冬12 g、玄参9 g、白芍9 g、甘草15 g、茵陈蒿12 g、大黄(后下)3 g、栀子9 g、山楂30 g、丹参30 g、泽泻9 g、制首乌2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板蓝根30 g、醋柴胡9 g、陈皮9 g、川芎9 g、香附9 g、枳壳9 g。服7剂右胁无症状。先后加减服药2个月,B 超复查脂肪肝痊愈。1年后体检肝脏正常。

4 讨论

临床上酒精性肝病的表现复杂多变,虚实夹杂。标实则为痰湿、热毒蕴结;本虚则为肝肾阴虚火旺,因此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故治疗肝病之方,多以疏补并用为其组方的基本特点。一贯煎全方补、清、疏并用,寓疏于补,使得补而不腻,疏而不散,是为肝肾阴虚,肝气郁滞之良方。全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照顾到“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诚为滋阴疏肝之良方,尤其在治疗肝肾阴虚型酒精性肝病方面,疗效显著。其根本病变为机体气血阴阳失调,正气虚弱,气滞、湿阻、痰凝、血瘀为其标,二者互为因果,虚虚实实,久而成积,积而益虚。而一贯煎主要针对的是肝肾阴伤、津枯液涸、血燥气滞变生的诸证均可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常能收效。临床上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主方加清湿热之药,如偏湿则加泽泻、车前子、车前草、滑石、木通、通草、萆薢等;热重加黄连、黄柏、栀子、大青叶、茵陈等。中期加健脾和活血之药,如莲子、山药、扁豆、薏仁、白术、丹参、生山楂、决明子等;阴虚加百合、石斛、玉竹等。后期加补肝肾之药,如女贞子、旱莲草、山芋、制何首乌等。通过对酒精性肝病患者疗效观察证实了一贯煎对该病的治疗和保肝作用,说明一贯煎治疗肝疾病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故在剂型改变和服法方面,可做进一步开发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容炫,张浩,田德禄. 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经验[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66.

[2] 黄帝内经·灵枢[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

[3] 陈晓琳. 王希利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病经验撷要[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7):18-20.

[4] 黄汉儒,魏之琇. 续名医类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

[5] 邓中甲. 方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4.

[6] 王昆,饶家秋. 一贯煎保肝作用的研究概述[J]. 当代医学,2007,13(7):89-91.

(收稿日期:2012-08-16 本文编辑:陈 俊)

上一篇:蛟河市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下一篇:采用KABP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患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