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布灯蛾越冬虫苞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时间:2022-10-23 04:02:41

花布灯蛾越冬虫苞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摘 要] 通过对花布灯蛾越冬虫苞在柞树林内的空间分布各项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均呈均匀分布型,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通过序贯抽样的研究,对花布灯蛾越冬虫苞编制序贯抽样表,为防治花布灯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花布灯蛾 空间分布型 序贯抽样

花布灯蛾( Camptoloma interiorata Walker )属鳞翅目(Lepidoptera )灯蛾科(Arctiidae)近几年来,该虫在桓仁及辽宁东部山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柞树林的重要食叶害虫。它以幼虫取食柞叶,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柞树的生长,尤其越冬幼虫春季大量咬食萌芽的芽苞,钻入芽内蛀食,引起芽苞干枯,使柞树不能开花抽叶,造成柞实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为掌握花布灯蛾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生产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10年4月上旬对花布灯蛾越冬幼虫虫苞的空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地概况

调查地设在桓仁镇柞树林,平均林龄23年,平均树高9.5m,平均胸径11.2cm;每亩平均65株;有虫株率平均80%。

2.标准地的设置

在16~25年生的柞树林内,选设10块标准地,每块100株,每块随机调查50株样树,对样株树冠投影范围内的树干根部周围进行调查统计其越冬幼虫虫苞数,并以每块标准地为1组,分别统计每块样地的虫苞平均数( 方差(S2)和平均拥挤度(m) ,详见表1。

3.空间分布型的确定

采用指标法,分别计算并确定空间分布型,既扩散系数C、David和Moore 指标Ⅰ、Cassie指标CA、Morisita扩散指标Ⅰs、Llogd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密度( )的比值(m/ ) 等值,测定花布灯蛾越冬虫苞水平分布聚集强度,并用Iwao提出m和 回归法测定其空间分布的内在结构,判断分布型。

4.制定序贯抽样的方法

用Iwao的方法,设临界防治指标在一定m。值下所抽取的个体数T(n)的上下限为:

T(n)=nm。±t 2]

5.最佳取样株数的确定

在序贯抽样的基础上,确定最佳取样数量是解决抽样问题的关键,用m- 回归式中α和β值,根据Iwao提出的最佳取样公式确定。

二、研究结果

1.空间分布型的确定

根据10块标准地的调查数据,以单株为样本,计算出花布灯蛾越冬虫苞水平分布的聚集度(表1)。

从表1可看出:(1)扩散系数C,10块样地均小于1,属均匀分布。(2)David和Moore聚集度指标I,10块样地均小于0,属均匀分布.(3)Cassie扩散指标CA,均小于0,属均匀分布。(4)Morisita扩散指标IS,均小于1,属均匀分布,(5)Llogd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密度( )比值(m/x)均小于1,属均匀分布。(6)用IWao的回归可知α=1.3143>0,说明花布灯蛾越冬虫苞在柞树林内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β

表1 花布灯蛾越冬幼虫各聚集指标

2.序贯抽样

用Iwao的方法,并跟据辽宁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程度划分标准,花布灯蛾的防治指标m。为0.3虫苞/株,n为调查株数,取t=1 则T(n)=0.3n 以此制定序贯抽样表,见表2。

表2 花布灯蛾越冬虫苞的序贯抽样表

注:T(n)--上限值 T"(n)--下限值

按表2进行抽样,如果随机调查株数为n时的累计虫苞数超过上限值,应进行防治;如果累计虫苞数未达到下限值,则不必进行防治;若累计虫苞数在两者之间则应继续调查取样,再往下取样,不易下结论时,则需确定最大抽样数,应根据Iwao提出的最大样本数公式确定。

3.最佳取样株数的确定

据Iwao的统计方法,在确定了平均拥挤度(m)与均数( )的直线回归,即可制定抽样计划,其公式:

N= t2/D2(

式中:N为合理抽样数,t为置信度,取t=1 , D为相对允许误差,计算得出不同虫苞密度下的最佳取样株数表3。

表3 不同虫苞密度下的最佳取样数表

从表3可看出,随虫苞密度的增加可调查的样株数逐渐减少,精度要求不同抽取的样株数也有很大差别。应用时,首先应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地区的虫苞密度,然后查表,确定详细调查的最佳取样株数。

三、结论

1.花布灯蛾越冬虫苞在柞树林内的空间分布的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均呈均匀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

2.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虫苞数(x)的回归方程式为:m=1.3143+0.6823 ,回归相关性较好。

3.花布灯蛾越冬虫苞序贯抽样数表的编制,为是否需要防治提供了依据,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了防治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汝梅.昆虫种群生态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薛贤清.森林害虫预测预报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3]蒋晓萍,李怀业. 栗山天牛的综合防治J.中国林业,2007(04A):46.

上一篇: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策略浅析 下一篇: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