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三模块的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时间:2022-10-23 01:57:19

“3+3+1”三模块的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摘要: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农科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符合农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3+3+1”三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三大基础训练”、“‘三文’考核制度”、“一大测试”,通过实施该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同时结合该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提出了健康运行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农科;实践教学;体系

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创建研究型大学过程中着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现已初步建立起了符合农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3+3+1”三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3+3+1”三模块的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1.三大基础训练模块

(1)劳动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主要是对一年级新生所进行的培养。之所以开设劳动技能训练,这主要是由于当代大学生一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缺乏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应有了解和基本的劳动技巧和素质。另外一年级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接触专业内容、专业教师和农业生产的机会较少,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不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和基本劳动技能的提高。劳动技能训练时间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每学期一次,每次集中劳动一周,为2学分。

(2)专业基础实习训练。专业基础实习训练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通过训练,巩固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时间的安排和学分依不同专业设置而定,通常在二、三、四年级,每学期安排1~2周的时间用于实习,每次实习计1~2学分。

(3)科学研究基础训练。科学研究基础训练是指高年级学生接受开展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可申请学校提供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或参加教师实验室的研究工作。通过训练,培养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时间一般从三年级开始,直到毕业,计1学分。

2.“三文”考核制度模块

(1)专业文献综述。专业文献综述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查阅资料文献、撰写论文,或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写出论文报告。进行专业文献综述训练时间一般可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通常在一学期内完成,计2学分。

(2)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是融大学生思想教育、业务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对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巩固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一般从二、三年级开始利用寒假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有一定观点和思想、字数在2000以上的报告,计1学分。

(3)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学生修完全部专业知识之后,通过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去获得独立从事科研和组织管理工作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是学生走入社会的准备阶段,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总检验。时间一般20周左右,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具体时间安排视各专业教学要求而定,要求学生依据毕业论文工作完成一篇字数在5000以上的论文,计6学分。

3.“一大测试”模块

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旨在考察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是在学生学完专业理论知识之后进行,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及综合应用等方面,可采用笔试、面试、实验操作、样本测定、案例分析、实物分析、模拟设计等方法。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计2学分。

二、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健康运行的措施

1.建立管理组织,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领导。思想一旦确定,组织就是保障。为确保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我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加强对全校实践教学的领导,同时学校要求各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院党委书记和副院长为副组长,学科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每个阶段,每个环节责任到人,目标明确。

2.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依据,没有制度管理就无章可循。为此,我校多次审定修改各专业教学计划,并组织教师编写各专业各阶段《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成绩评定等提出明确规范。

3.精选教师队伍,强化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我校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指导实践教学的青年教师,我们结合我校传统农科专业学院老教师多、高级职称比例大的特点,创立了老教师帮助指导青年教师,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块。通过这种措施,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使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

4.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条件,我校有重点、有计划地建设了一批公共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一级学科实验教学平台,例如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等。为了拓宽实践渠道,我校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验基地,让学生尽早介入产业(行业),积累实践经验。目前,学校在珠江校区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完善了教学科研综合实习基地(包括农学试验站、园艺试验站、畜牧试验站、资源环境实习基地和公共服务站等教学实习场所),占地2000多亩,此外,通过合作共建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20个,分布在江苏、河南、安徽、山东、上海等地。通过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实施“3+3+1”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实施“3+3+1”三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献身农业、服务农村和农民的精神。几年来,我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热爱农村、服务农民的优秀学生。

2.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根据对学生调查,学生经过“三大”基础训练、“三文”考核制度、“一大测试”的训练后,自学、动手、写作、表达、组织、管理和经营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3.缓解了教学经费紧张的状况。“3+3+1”三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一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是协助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例如学生做毕业论文,多数利用教师的研究课题查阅资料、开展实验、撰写文章,不需要另外从教学经费中列支。社会实践也主要利用学生的寒、暑假,也无需投入较多的经费,因而极大地缓解了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

4.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融多学科、多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对指导教师来说,必须具有较全面的知识要求。这样一来,必然促进教师去学习、钻研业务,从而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5.促进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丰硕的成果。“3+3+1”三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学校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推动了专业建设、教学计划修订和教学大纲的编制。由于实践教学改革成绩显著,2003年我校有多项改革成果获教育部和江苏省表彰,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我校有农学、植物保护等12个专业被批准为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周春林.孜孜以求创新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管理探索[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李俊龙,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吉东风,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科长,实验师;李海燕,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实习研究员:胡锋,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上一篇: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基于任务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