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时间:2022-10-23 01:26:52

滇池边,斗南湿地里,一条条木栈道干净整洁,一湾湾清澈的湖水倒映着人们的笑脸;滇池边,捞鱼河湿地里,中山杉挺拔苍翠,身穿彩衣的鸟儿啼唱着动人的曲子;滇池边,海东湿地里,一片片三叶草铺展开来,一朵朵怒放的格桑花汇成的海洋,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这样的美景,只是滇池周边已建成湿地中的冰山一角。

云南滇池的面积相当于杭州西湖的50倍,因此它既有湖泊的妩媚韵致,又兼有大海的壮阔气势。朝霞夕晖,朗月疏星,薄雾轻霭,细雨晴光,所以谓之昆明人的灵魂之水。

对曾经饱受污染之苦的滇池来说,湿地的恢复和建设是滇池治理和保护的重要环节。

40多年前,昆明整整一代人的围海造田,怀着美好的心愿,却让城市与自然间的过渡带――湿地几乎完全消失。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滇池湿地的重要性。2000年以后,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行动起来,努力去找回“昆明的肾”。

近年来,滇池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湖滨生态系统重建初步完成,带动了滇池水质净化能力不断改善,吸引野生鸟类栖息。

提升改造湿地公园

昆明又专门开通了一条专线公交,目的地是滇池湖畔捞鱼河湿地。市民郭月带孩子来湿地,既是为了赏花,也是为了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培养和母亲湖的感情。

景色别致的捞鱼河湿地,水清、环境清幽、植被丰厚。湿地公园内已铺好柏油路,修建了木栈道,种植了大片的郁金香花。郁金香有多种鲜艳的颜色,黄的、红的、紫的……整整齐齐,色块搭配如画地排列着。郁金香是胜利和美好的象征,同时还代表着纯洁的友情和永恒的祝福。郁金香让湿地公园更加生机盎然很是壮观。湿地公园里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在湿地公园的入口处可以见到成排的,中国植物界特有的3种活化石之一――水杉。靠近滇池外海,从湿地往滇池望去,蓝天和碧水融合为一体,优美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人前来游玩。

在海东湿地公园,结合滇池、西山特色形成了别样的观景点。这里利用水生植物和地被,形成自然、开放式环境。湿地里的多渠多塘水质净化系统,将河里的水经过沉淀、氧化、稳定等流程后,使水质进一步净化再流入滇池。同时,在湿地里形成绝美的湖光山色景观,处处都是可以入画的风景。

走进海东湿地公园,空气清新,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小道旁长满五颜六色的鲜花,各种葱茏的树木点缀其中,无论是迎风摇曳的风车草、再力花、红叶乌桕,还是静静在水里生长的睡莲、芦苇,都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流连忘返,好似在画中行走。从滇池湖畔向外望去,远处的白云,仿佛不是游离在天边,而是漂浮在湖面上,碧海蓝天,视野开阔。夏季到来,湿地公园怒放的格桑花格外吸引人的眼球,成为摄影爱好者们镜头下捕捉的风景。还有大片大片的三叶草绿地,樱花、蓝花楹、薰衣草等,可谓四季花开不断。

进入立夏节令以后,昆明艳阳高照,天气渐热。人们纷纷相约外出游玩,位于滇池岸边环境清幽、花艳水美的斗南湿地公园成了一处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斗南湿地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生长繁茂,130亩的宽阔水域风清水净,间隔种植的芦苇随风摇曳,风情万种,湿地里种有1200多株水杉,堪称昆明最大的水杉群。另外,长约2公里的柳堤环绕着滇池,保留了原来“景”之一的柳林,让人们可以在垂柳依依的滇池边享受亲水、近水的乐趣,重拾七八十年代的“昆明记忆”。

湿地被称为大自然的肺,湿地是调节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互相干扰的生态保护和滇池自身净化最重要的区域,也是控制进入滇池污染物的最后一道截污屏障。

来到滇池畔的湿地,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观看美丽的花朵,呼吸青草绿地中清新的空气,在蓝天白云下近距离地接触滇池――我们的母亲湖。

上世纪,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滇池湿地逐渐成为鱼塘、农田,滇池自净能力不断下降。随着近年来滇池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推进,永昌湿地、海东湿地、捞鱼河湿地、王官湿地、斗南湿地等一个个经过提升改造、兼顾生态与景观功能的湖滨生态湿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何锋介绍,在开展滇池“四退三还”(退田、退塘、退房、退人,还湖、还湿、还林)工作之前,滇池外海湖岸线后延200米的湖滨带(除陡岸带外)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农田,其次是鱼塘,占湖滨带总面积的近90%,而湿地面积却不足5%。

近年来,滇池恢复和建成了环湖生态带,湖泊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得到不断提升。

“原有鱼塘已经全部清退,转变为库塘湿地,农田和大棚用地等则转变为生态湿地和林地。”何锋说。通过“四退三还”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现在滇池湖滨带植被覆盖率已达80%。从建设前期到建设后期,植被覆盖率提高了约6倍。

如今,滇池湖滨已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面积约33.3平方公里、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形成了一条湖滨生态绿色屏障。

监测结果显示,生态湿地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约为15%―30%,随着湖滨生态系统重建的初步完成,滇池湿地净化水质能力不断提升。“肾功能”强了,水也干净了。

野生鸟类回归

近期,有市民在滇池草海水域发现了几只野生鸬鹚。这些鸬鹚已在此定居一个多月,每天除了入水抓鱼,便是吃饱了展翅晒太阳。

野生鸬鹚的回归,反映了滇池整个生态群落的改变。2011年开始,滇池渔业行政执法处开始加大鲢鱼、鳙鱼及滇池土著鱼类高背鲫的放流力度。

白鱼河口湿地,这里并不是动物园,但大面积的水生、陆生植物形成郁闭和开敞的湖滨空间,为野生动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和觅食环境,逐步形成了丰富的湖滨生物群落。湿地内随时可见苍鹭、白鹭、赤麻鸭、黑水鸡、白骨顶、扇尾沙锥、红嘴鸥、棕头鸥等鸟类的身影……走进湿地,会被湿地的鸟语花香、幽静神秘的美景深深吸引。湿地内栖息的水鸟突然从芦苇中“嗖”地飞起,在空中盘旋飞舞。这里现有鸟类7科22种,各种两栖、爬行动物20余种,还成为了昆明市鸟类协会的鸟类观测点之一。

在东大河湿地,是滇池湖滨面积最大的湿地,形成了水上森林、自然滩涂、芦苇荡、海菜花、天然湖湾、鱼虾产卵保护场所等各类生态景观。原本已经消失不见或数量稀少的野鸭、蛙类又重回滇池岸边,在湖滨生态湿地里“安家落户”。夏季的夜晚,走在湿地里,可以听见声声蛙鸣,重拾儿时田园蛙声的记忆。这里也成为滇池湖滨野生植物品种和数量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随着滇池湿地的增加,滇池面源污染负荷的削减,滇池周边湿地为鸟类创造了较好的栖息、觅食环境,为滇池湿地供养更多的鸟类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在滇池周边不断发现钳嘴鹳、彩q等多种过去从未在云南记录过的物种。

滇池湖畔动植物物种数量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一些在滇池已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线等土著鱼类、野生鸬鹚等鸟类和两栖动物又重新出现。“随着水质的不断改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消失的轮藻群落、微齿眼子菜、苦草、水鳖等群落又得以出现。”何锋说。

按照规划,到2020年,云南全面恢复滇池流域水生态系统完整功能,实现草海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关键指标力争达到Ⅲ类标准。透明度从2015年50厘米提高到100厘米以上,关键指标明显提升,水体对人体无害,实现广大市民亲水近水的需求。

今年,滇池治理将继续加快实施草海及周边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8月30日前,草海片区2650亩湖滨生态湿地建设工程要完成拆迁安置工作并开工建设。今年12月31日前,将完成滇池外海7个湿地项目建设。

滇池旅游度假区环保局局长杨福顺认为,建设之后更要重视管护,“治理滇池必须认真建设,好好管理。只要付出就会有效果,期待所有市民和我们一起保护母亲湖。”

上一篇:高煤公司选煤厂稳定精煤水分的实践探讨 下一篇:中小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