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凯:“程序员”传奇

时间:2022-10-23 12:05:07

邵凯:“程序员”传奇

倘若时光倒流,1988年的春天,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束后的几个星期,一切都在悄悄变化着。白颐路上涌来越来越多的人,也吸引了众多后来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来到中关村,这其中有王文京、何鲁敏、段永基、杨元庆、王志东……越来越多不满足于现状并具有冒险精神的文人毅然投身到这块最具活力的希望之地。邵凯也在其中。

大街上人潮汹涌,很多人衣衫寒酸,脚步匆匆。根据邵凯的描述,如果在那个时候你在大街上看到一群骑着自行车、满脸朝气,并且车后座上放着一个大机箱的人,这里面说不准就有他。

此时的邵凯将自己定格在1988年,他说自己是中关村的一个“伙计”。哪怕在他成为统帅1200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的用友工程公司总裁之后,这种“伙计”的情结依然深深影响着他。

“中关村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是中国IT产业的发祥地,是中国革命的井冈山,而我像抗大的学生。当时来到这里的时候也怀有这样的心情。”邵凯说话语速不快,温文尔雅,颇有几分“儒商”的气质。倘若不是先入为主的缘故,你很难将眼前这个人与“总裁”的头衔联系起来。或许他更像一位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

实际上,他本应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学老师。硕士毕业后的邵凯被分配到北京一所高校当上了老师,工作轻松,一周两节课,像计算机原理、计算机语言和信息保护课程都是他主讲的科目。空闲之余邵凯会到中关村转转――当时白颐路还是“电子一条街”,机箱、显示器、主板等电脑配件待价而沽,大街上全是忙碌奔波的年轻人,他们脸上写满了“朝气”两个字。

邵凯被深深打动了。我们理解时年24岁邵凯的心情,也知道那个时代捧着“铁饭碗”却满脸茫然的悲哀。他说他希望自己脸上也有朝气,希望能在这片新天地中开创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

于是,1988年,邵凯敲开了中关村的大门。也是在那一年的秋天,政府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诞生了。这位与中关村同龄的“伙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闯进中关村,书写了一个从“程序员”到用友工程总裁的传奇故事。

而这,用去了20年的时间。

从四通到用友

邵凯的在中关村重要的一站是“四通”。“四通打字机”开创了一个时代,他们所创的销售记录也属空前绝后:1985年3220万元,1986年12358万元,到了1987年就是31713万元了,每年以300%的速度剧增――时任四通公司总经理的万润南一语点破四通公司的主旨:“就是要赚钱”。

邵凯走进四通大门并不困难。当时来中关村应聘的硕士本来就不多,加上当时四通以营销为主的思路,顺利通过面试对邵凯而言自然问题不大。可是,当邵凯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硕士的头衔在那里似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一月下来,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业绩20多万,而自己却不到一万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差距啊!

“当时四通公司有一个食堂,我们都是在那个地方吃饭。我还在那里给人家讲计算机原理、软件工程和计算方法,可是业绩上不去,这有什么用呢?”邵凯一脸无奈,“当时经理开会训话,就两个,一是客户,一是收款。你手里有多少客户?要收多少款?客户客户客户、收款收款收款……满脑子就是这两句话。”

不过还是那句俗话:知识就是力量,尤其是在中关村这素有高科技桥头堡美誉的地方。邵凯还是用自己的特长开辟了一条不同的路,那就是编写软件。他自己抽空编写一些软件,然后把这软件拷贝到电脑中打包销售――这样,企业在买电脑的时候就不怎么要求你打折了,而是询问这软件如何应用此类的问题。而买这些预装邵凯所编写软件的公司往往都是大的客户,邵凯的销售业绩开始逐步提升。

后来单位的其他同事发现了邵凯的“诀窍”,一下子他成了“红人”。领导也发现了这个头脑灵活的小伙子,于是把邵凯设计的软件给所有电脑装上,打包销售。这其中的软件包括一套电脑订票系统,比如几台电脑联机售票,剩下最后一张票的时候会提示,只有一台机器可以订上――现在看似简单的功能,在当时却是为企业解决了不少麻烦,所以邵凯的软件吸引了购买电脑公司的注意。当1989年7月邵凯离开四通公司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一个不错的“销售员”。

之后的1年多,邵凯又回到学校,继续了他的教师生涯,并且做了几个软件项目的总设计,这些项目包括宾馆、酒店管理系统等。

1990年,邵凯差点去了日本。众所周知,1989年到1992年,这3年是中国艰难的年头,经济跌宕,人心浮躁,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茫然之后,人们开始重新追逐自己的梦想。邵凯面前有一个机会,出国去发展。在“出国潮”已成既定事实的年头,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往往是:“你怎么还没有走啊?”邵凯没有走成。原因很简单,学校扣着档案不放,没有档案就申请不下签证,没有签证,哪也去不成。

怎么办?摆在邵凯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继续做老师,一是再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大海中遨游。或许是在四通的经历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心怀向往。1991年元旦,他毅然决定重返中关村。这个决定影响了邵凯未来的生活轨迹。这次,他选择的是用友,去写软件。

经过那么多年,回忆在用友的日子,有一个场景让邵凯久久不能忘记。他说1997年用友在上地盖了一栋楼,也就是现在的用友大厦,当时周边很荒凉,还有一些农田在种,玉米和小麦生长茂盛,在大棚旁边有一些小屋子,种地的人就住在里面。他们不是本地人,因为这些土地的主人已经迁到楼房中,成了“城里人”。这群居住在小屋子里面的人是给农民打工的人,他们可能来自四面八方,不说北京话,言语憨厚。这个场景至今会邵凯记忆犹新。

“我和他们一样,也是给中关村打工的。”邵凯语态安详,“过去是,未来也是。”

打造民族软件

1991年在用友面试邵凯的是苏启强。正是他,与王文京一起合伙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纯粹的私营企业――用友软件服务社,而这也正是用友软件股份公司的前身。他们的创业故事也被媒体报道过多次。从借来的5万元起家,买了一台电脑花了一半钱,租下一间只有9平方米的小房间,一个财务公司就这么诞生了。王文京当时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用友能成为一家大公司,像四通那样的大公司,甚至还要大。

邵凯来到用友的时候,是程序员。不过当时工作却不是写程序,而是重新骑上自行车去给客户做售后服务。“当时软件不是很稳定,常出问题,书包里面放五六盒磁盘,骑车满城跑,去给客户换程序。”虽然辛苦却快乐。回想这段生活的时候,邵凯感触颇深:“当时的目标就是有机会做一个优秀的程序员,工作好好做,有机会写程序就好了。”

正是因为这样朴素的心态,让邵凯在用友逐步走向技术管理岗位以至领导层奠定了基础。“以打工者的心态工作并不是你给我钱我就干、给多少干多少,那样就太瞧不起我们打工者了。我们打工者也是有追求的。”邵凯说,“刚来公司的时候看到很多程序员,他们的程序写得很漂亮,心想我成为这当中的一员了,真是兴奋。”

不过,邵凯在用友的发展轨迹却不是一直“程序员”到底,看看邵凯先后拥有的头衔:技术部经理、副总工程师、信息总监、质量总监、服务总监、产品研发中心总经理、NC事业部总经理、副总裁、高级副总裁、董事。

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邵凯收获颇丰。每个岗位都面对不同的群体,其中所得也各不相同。负责质量的时候接触的中国最普通的打工者,他们是那些负责为产品打印使用手册、贴产品标签、拷贝磁盘和装盒密封的工人,和他们在一起,邵凯了解的是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他们的需求;负责服务的时候,邵凯直接面对客户的投诉,他学会了如何沟通,如何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不光觉得客户是上帝,其实更应该是朋友;他负责销售的时候,他知道如何把产品卖一个好价钱,如何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在细节上他知道怎么安排广告版面,如何咬文嚼字……

这期间他认识了雷军、鲍岳桥这些为用友服务的“供货商”。作为同是程序员出身的雷军,邵凯说他是代表中关村某一种风格的程序员。在大多数人看来,邵凯和雷军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两人都遇到了“伯乐”,一是王文京,一是求伯君。

一晃就是13年。邵凯成了用友公司最“老”的开发人员,其间人员更替、白驹过隙,“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次王文京问邵凯:“用友究竟什么地方吸引了你?”邵凯的回答不假思索也斩钉截铁:“中国应该有自己叫得响的软件产品,我希望自己成为做这软件产品中的一员。用友是能做出这样产品的公司,这里是能实现我梦想的地方。”

“300年前我们还在用木犁耕地,而西方已经开始研究蒸汽机。西游记中说500年一个轮回,红楼梦里说300年一个轮回。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成为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心。同时,中国的经济环境很好,能够拿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最先进技术。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机会来了。中国的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目标――打造民族品牌。打造民族品牌的关键是:第一看你有没有人才,第二看有没有技术,第三看能不能为客户提供好的服务。这就是我们创品牌的核心。”

他说自己像《亮剑》里面的骑兵连长,他说自己没有看错用友,这里就是自己的家,邵凯说自己骨子里面就是想写软件,他说程序员的事业是编织梦想。

邵凯从容淡定。往事不可追,逝者如斯。对他而言,不管自己位居何职,他都将自己定义成“程序员”的角色。他说自己从来没有写过JAVA程序,不过他可以和年轻成员打成一片。他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那一年,邵凯已经是用友董事会的董事了。

儒将再启程

2003年7月7日,有一条新闻引起国内外诸多媒体的兴趣: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董事会,通过了用友软件和邵凯共同投资设立北京用友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我问邵凯:“为什么是你?”

他笑:“其实这是董事会的决议。当时NC业务起步不久,主要技术骨干都是我挖过来的人,离开NC真是不舍得,人都是有感情的,我在美国学习了3个月后,接受了这个可能是我人生最大的挑战。”

邵凯就是这么一个人,的确很像《亮剑》里面的人物,服从命令是本职。或许对用友的忠诚使得他性格中多了这一项美德,或许正是这种淡然的心态才让他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

“任何事情对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动力,除非你不把它当成动力。”经历丰富的邵凯,总结自己多年从业历程时有感而发。这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心态让他得之坦然,失之亦坦然。

虽说用友软件工程公司是在用友集团基础上组建的公司,可是与创立一家公司又有何异呢?邵凯在路上,又一次启程。

用友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软件服务外包的公司。软件服务业在国内是IT业的新生力量,是朝阳产业。2005年,中国占全球离岸外包市场的比重是2.4%,预计到2008年中国占全球离岸市场的比重将达到3.7%,这与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所占的地位极不相称。与中国国情接近的印度占有全球离岸外包业务约50%的份额。由此,邵凯认为,中国未来软件离岸外包的发展空间极为广大,潜力远非几年或10年内可用尽。

面对这样的全球趋势,中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和机遇,邵凯面临挑战。“以不变应万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邵凯看来,目前的IT服务已处在应用为王的时代,客户的个性化IT需求趋势日益凸显,在此情形下,IT个性化服务应当定位于客户日新月异的业务变化发展需求上,提供个性化IT服务的企业则要以超细分思路、定制化的方式实现客户的个性化和差异性需求,协助客户提升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公司成立初期,在邵凯倡导下,公司确立了以人为本、整合全球资源为己用的发展策略;确立了“创新、创造、创业,亲和、务实、严谨,互助、合作、信赖”的企业文化。清晰的发展战略,良好的企业环境,快速发展带来的事业空间,使公司不断聚集优秀的软件管理和技术人才。公司规模发展迅速,从2003年初创时期的13个人发展到如今的1200多人。2004年和2005年的营业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为278%和489%,2005年营业收入达6000万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

2006年,用友软件工程公司进入快速、盈利发展阶段,经营业绩实现了100%的增长,营业收入 1.2亿,出口创汇 1000万美元。在中国本土市场,公司依托行业服务高端客户的战略取得了成功,确立了在金融、电信、物流等高端行业的稳固地位。在欧美、日本市场,大规模营销的展开、国际化服务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激动人心的丰硕成果。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用友软件工程有限公司逐步确立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IT服务供应商的地位。

如今的邵凯,书写了一个从普通“程序员”到公司总裁的传奇故事。在中关村,在这个他从许多年轻人脸上看到朝气和希望的地方,在这方他打拼了20年的土地上,他无疑是一个成功者,我们每天都期待着英雄的出现,而他,是我们眼中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

他却对此泰然处之。他说自己依然是一个打工者,什么都不曾改变,骑自行车启程的那段经历成为他如今的鞭策。希望总是在路上,为着兴趣和梦想工作的过程是快乐的。他在享受这个过程。

在邵凯看来,中关村有许多创业英雄,他们是值得敬仰的,他们的魅力无可替代。可是在他们身后,还有千千万万个辛勤工作的“伙计”们,他们是中关村的村民,他们不可或缺。而他自己,是这千千万万“伙计”中最平凡的一个,是一个一路追梦的“程序员”。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这就是邵凯的故事。他在中关村,他在我们身边。

链接:

邵凯,用友软件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北京市优秀创业企业家,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北京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企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邵凯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随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邵凯1991年加入用友公司,先后担任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质量总监、服务总监、副总裁、高级副总裁、董事会董事等职。

上一篇:《阿里郎》与民族想像 下一篇:产业革命3:1胜:中国进入决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