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如石 衔如玉 五彩缤纷话澄泥

时间:2022-10-23 12:02:54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松花石砚并称为中国五大名砚,为沉淀、过滤的细泥加工后烧制而成。唐人柳公权论砚,首重青、绛二州,不言端石,绛州砚即是澄泥砚。澄泥砚起于唐、而兴于宋,只是唐代早期,并未被称为“澄泥”,这是因为澄泥砚是用仔细淘洗过滤的细泥土,经烧制而成砚,而当时所尚以砖瓦为砚,因之往往以瓦或陶命名之,故而,韩愈在《瘗砚文》中记载:“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复其质,非生死类全,斯毁不忍弃,埋而识之仁且义,砚乎,砚乎,与瓦砾异。”可见,在唐代,人们虽知澄泥非一般瓦砖砚材,但却不知如何去称呼这类器物,其实就是后人所称的“澄泥砚”。

澄泥工艺,在东汉三国时代已有了雏形,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记载:“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燥,世传云,昔人制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络滤过,碎胡桃油方埏埴之,故与众瓦异焉。”由此叙述,说明铜雀台瓦的烧制,确与一般砖瓦不同。它制造的过程,是先将泥土澄滤,再以强固剂胡桃油混合烧成,这样的砖瓦,质地当然非常细密,而这种制作过程,正是后来制作澄泥砚的工艺雏型。

澄泥砚在唐朝时大量烧造,制作水平已相当高,其珍品具有优越的性能,所谓“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洼之墨,盛暑不干”,甚至曾被称为“砚之王者”,在一些古籍文献中也把澄泥砚、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唐代四大名砚。

唐代的澄泥砚现在当然是很难见到了,明人高濂《遵生八笺》中曾著录一方,外作八棱形,墨池为正圆形。其图说云:“此唐之澄泥砚池,以泥水澄莹,烧而为砚,品砚以为第一。因其质细如石,其坚如玉故耳。”又说:“上水池外皆海水波浪,中有跃鲤、奔马二物,刻法精妙,乃痕隐然,真稀世物也。”可见唐代澄泥砚的制作是非常精美的。而澄泥砚的产地,主要在绛州,现称新绛县,《文房四谱》记载:“时人称山西绛县人,善制澄泥砚,缝绢袋于汾水中,逾年而后,取则泥已实矣”。《绛州方志》称,“虢州澄泥砚,唐宋皆贡,泽若美玉,击若钟磬,坚而不燥,抚之如童肤,贮墨不耗,积墨不腐,作画虫不蛀。特殊的窑变工艺,使澄泥砚五彩缤纷”。清代乾隆皇帝视虢州澄泥砚为国宝赞其“扶如石、衔如玉、呵可生津”。

除此之外,据文献记载,在宋代之前,已有不少制作澄泥的产地。唐代虢州(今河南三门峡市)、相州(今河南省安阳附近),以及山东省的拓沟镇(今泗水县西北),河北的滹沱河两岸等地,这其中虢州所产澄泥砚为人所重,北宋米芾《研史》中称其为“虢州石”,绛州与虢州两地相距不远,所谓绛州砚,可能为包含两地的泛称。由此观之,澄泥砚的产地,多在中国北方,濒临江河沿岸。

澄泥的制作历代各有不同,然大同小异,《文房四谱》记述较详尽:“作澄泥砚,以泥令入于水中,之,贮于伙器内,然后别以一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捏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入黄丹团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

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荫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溢墨,亦足亚于石者。”澄泥砚的制作工艺流程到宋代已十分规制,并且出现了制砚的巧匠高手,其中最著名的为山西泽州的吕道人,他制作的澄泥砚最为有名,苏轼的《东坡题跋》中有这样一则记事:“泽州吕道人沉泥砚,多作投壶样,其首有吕字,非刻非画,坚致可以试金。道人已死,砚渐难得”。又宋人李之彦《砚谱》记载:“泽州道人吕翁作澄泥砚,坚重如石,手触辄生晕,上著吕字。”泽州,就是现在山西晋城和高平一带。

明代澄泥砚的制作已达到成熟的阶段,但其制作数量较少。这种民间工艺,多是氏族家传,甚至传子不传女。大概就是因为这种固有的保守原因,制造澄泥砚的某些工艺密法断档失传了。

到了清代,专门著录清宫内府庋藏名砚的图谱《西清砚谱》,记载了自汉至清传世名砚二百四十一方,其中收录澄泥砚有四十余方之多。早在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清高宗曾为“宋宣和澄泥砚”,题诗云:“澄泥贡砚识宣和,小篆分明泐未磨,抚不留手质古玉,教心色春波,出陶底异铜台瓦,受墨偏宜几娥,温室余常闲命什,几惟觉渐赓歌。“从这首诗文可知,此时他尚未使用过澄泥砚,仅止于把玩而已。直至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清高宗初次使用澄泥砚,发现非常好用,于是又作了一首《澄泥砚铭》,并镌刻在“旧澄泥玉堂砚”砚背,其御题:“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三十年始用,澄泥习字,日实乎,斯亦有义,初缘弗知,兹知乃试,偶命求之,不腔而走,汾水之泥,墨池之制,色古质润,体轻理致,比玉受墨,较石宜笔,临池虽助,书法实愧,更予戒哉,丧志。乾隆乙未盂秋御铭。”从这段砚铭观之,可知乾隆皇帝当使用这方澄泥砚时,已知其优点,并给予了特别关注。从乾隆四十一年开始,取得自山西汾河的澄泥,发交外地承制,其中可能仅苏州织造研制成功。于两年之后进呈御览了二方,一方是砚,一方是墨砚,皆作方形,都呈黄色,墨池皆作偃月形,砚池略呈圆形,墨池与砚周缘,皆有一周棱线,砚背均有清高宗御题砚铭。

题“砚”:“点周易,艰研理,批奏章,慎臧否,遣与词余事耳,然而无不渐乎尔“。题”墨砚“:”绛县得材偶仿古,余制二砚,砚匣贮,临池五合之一助,逮忆苏言意则“,皆款题:”乾隆丙申御铭“。

澄泥品类较多,烧造出的砚有红、黄、灰、绿、黑、紫、蓝、青诸多色彩,坚实耐磨又非常适用。澄泥砚最上品为“鳝鱼黄”,其质色如鳝鱼腹部散布黄色砂子之状;其次为“绿头砂”,砚面散布着似茶叶末状的青黄砂子,稍带绿,仅次于鳝鱼黄;再次是“玫瑰紫”,泥质为朱砂红微白,类似桃红;“蟹壳青”,砚面像螃蟹的壳略带青,有深浅两种,居澄泥砚品类第四;“虾头红”,有红色、黄褐色、红褐色,因很似煮熟的虾头色故得其名;“豆瓣砂”,是在黄色上面散布着青色大斑点,像豆瓣一样;“绿豆砂”,其泥质黄色中显出青绿色,似绿豆状,有这类斑点的澄泥砚,一般都发墨,但是砚面多粗糙,损笔不堪,难为士林珍重,仅可供俗吏、字匠选用。

砚不像笔、墨、纸那样容易磨损和消耗,是文房四宝中使用最长久,甚至可以陪伴终生的文房之宝。“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所以历代都有不少的文人书画家们爱砚、藏砚,与砚结下了不解之缘。收藏、使用和保养澄泥砚,不仅要保护砚本身不受破损,更重要的是要保持砚的泥质、陶性不变。若保持澄泥砚细腻、幼嫩、滋润的特点,需以清水注于墨池(墨堂不注水则要保持洁净);切忌常置于日光照射力地方,或者暴露于干燥时空间,这样澄泥砚将失去滋润,研磨出来的墨汁必将失去原有的优点;用砚需日涤,古人有:“宁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一日不洗砚。甚矣,砚必须常洗,首先要保持砚(特别是砚堂、砚池)的洁净。多洗则不竭爆。过三日洗,宿墨胶凝,书写滞笔,墨色尘污”。洗砚不宜用滚热的水,宜用温水洗,再用清水;洗砚以去除浮炭为度,去墨而不损砚;洗后用软布拭干归盒,以免擦损。如此,澄泥砚才能墨色有光泽,油然生辉。

一方澄泥砚从采泥到烧制成砚,凝聚了无数砚工的心血,每方砚都得来不易。雕砚的工匠很少见于著述。即使是唐积的《联州砚谱》记载了二十余名砚工,其中也大部分没有姓名,可见砚工地位之低微。一位优秀的砚工,不单是雕琢工匠,还具备相当高的书画、雕刻水平。

砚是文房主器之一,是中国古明创造,具有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都赖其功能而传播。尤其是促进中国书法与国画艺术的发展,并且其自身也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发展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

澄泥砚作为砚中上品,其形小则柔美玲珑,大则敦厚气派,摹人则清秀俊雅,状物则灵动华丽;其色如梦如幻,浪漫飘逸,借水可以生润,借光可以显影。闲暇之时,供于案几,静观澄泥砚的幻影化形,就如同细嚼一首朦胧小诗,细品一幅写意国画;把玩澄泥砚的玉骨冰肌,让那种媚而不妖,艳而不俗的柔润感觉在指端荡开,在诗情画意营造的奇境妙界中,你才能懂得澄泥砚千年以来深得文人雅士厚爱的原因。

上一篇:扇面投资攻略 下一篇:投资艺术品如何减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