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学策略推动有效学习

时间:2022-10-23 12:02:24

重视教学策略推动有效学习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分析学情方法的选择、采用多元化的教法与学法二个方面对尝试摆脱无效的教学劳动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有效学习 学习方法 多元智能

案例1:生物必修一《细胞器》一课中,核糖体的功能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笔者采取的教学策略是①识图并背诵功能;②小测巩固;③练习与讲评,而后进行的阶段性测试结果如下,年段8个班平均班生数48人,有的班级最多25人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写成内质网或高尔基体,最少11人写错。

这个案例说明学生关于核糖体功能的学习行为是低效的,证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中此情此景屡见不鲜。不禁反思――怎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有效学习是相对于低效和无效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加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自身得到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怎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就摆在我们面前。下面本人结合“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合理分析学情,为开展有效学习作准备

有效学习的产生内部条件之一就是学生己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课前准备之一便是先了解学生知道些什么,所以分析学情、作好学前研究就显得异常重要。只有在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生活经验及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才可能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为因材施教提供条件,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分析学情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的预复习、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观察”了解学情、通过作业批改反馈教学效果,与学生沟通法”等等,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案例2:课前本人采用了小型问卷调查法进行学情分析,问卷问题如下:①你所了解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在细胞的哪个位置?②你认识DNA或RNA吗?③你认为遗传物质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特征?④知道什么是遗传信息吗?”从反馈的信息可知:①学生对遗传物质的印象基本上局限于DNA,对RNA不了解;②多数学生认为DNA全部分布在细胞核中;③认同遗传物质带有遗传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侧重通过比较法协助学生认识DNA与RNA在结构上的异同点,突出观察DNA与RNA的实验结果,简略介绍线粒体与叶绿体中含少量DNA来解决二者的分布情况,引入数学模型介绍碱基排序的多样性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帮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有关知识。

二、教法与学法多元化,推动有效学习

(一)活用比较学习法,抓住学习任务的关注点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生物学中有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具有可比较性,例如:真核与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DNA与RNA的异同、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本质上的区别与联系……,运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可帮助学生产生激烈的思维碰撞,同时在比较过程中可进一步衍生出判断、分析、推理等思维技能的运用,导致学生更容易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案例3:核酸这节课的学习难点之一是比较DNA与RNA的异同,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①DNA与RNA的分布不同②DNA与RNA的全称存在异同③两种核苷酸名称与分子式上的异同④五碳糖的不同⑤含N碱基的异同⑥核苷酸长链的不同。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以前,教师将以上6点作为学习任务下发到各个学习小组,先由学习者进行自主观察与比较,然后在小组及大集体中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纠正,最终得到比较完整的结论,教师作为旁观者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协助各层次的学生进一步识别DNA与RNA在各个方面的不同点,确保学生抓住本节课的关注点,体现了分层教学的要求。

(二)创设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情境,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高中生物新课程重点突出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因些在教材中也设置了大量的“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探究性实验”等内容,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原理、规律的同时,要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系列相关技能与科学思维方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教材中有些章节容量偏大,对部分学生的能力要求过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情适当对教材进行大胆整编,创设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情境,保证学习扎实有效。

案例4:核酸一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是认识核酸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特别是需要学生能够说出DNA与RNA的异同点。本人采用了自主合作学习策略,指导学生通过自学与小组交流将DNA与RNA的异同点通过列表体现出来,然后进行展示,学生反应积极,但是却暴露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课堂容量大,抓不住比较方向,学习线索比较零散,目的性不强,教师点评体现不出由点到面的教学目标;②一部分同学直接抄袭教辅上的表格,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意义;③对实验原理、步骤、现象、结论的处理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期进行交流与总结的时间不足;④概念学习仍然死记硬背,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后,对概念的总结又回到老路上,脱离了生活实际。据此,本人重新对教学环节与要求进行改造,突出了学生学习行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体现少教多学,生本学习的原则,主要措施有:①利用时事热点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猎奇心理;②改造实验教学,呈现给学生的是实验探究的简单流程,重点引导学生对比实验结果和结论,突出易混淆、易考查知识;③将列表区分DNA和RNA改为3个诱思问题的回答,自主合作学习目标更有目的性;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与解答,在强调合作学习的同时,进一步突出了个人独立思维,突出生本学习的理念。

(三)重视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感官刺激对有效学习的促进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生前提出:“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部分学生由于年龄、性格等原因需要教师的协助。本人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建议学生尝试的是“六遍学习法”,即“课前认真预习一遍找出疑难点,课中专心学习一遍尝试解决疑难点,课后用心复习一遍巩固学习重难点,作业认真写一遍寻找易错及易混淆点,作业讲评认真听一遍补缺补漏,考前再轻松复习一遍掌握知识没问题”。在不占用多余时间的情况下,学生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对知识点的六次重复,省时而高效。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到的语言智能指的是用言语思维、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恰恰是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途径之一。高中生物课长期存在一个问题是周课时少,课与课之间时间跨度大,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又导致他们无法兼顾所有课程,所以一堂课能给学生留下多深刻的印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听、说、读、写、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强烈的感官刺激应该是一种可以即时见效的手段。

案例5:核酸一课,除了利用DNA指纹法破案、亲子鉴定的事例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DNA与RNA基本单位结构图等方法外,对部分关键内容,例(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等教师可要求并要求学生进行大声朗读,自己得出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的结论,同时对关键词用特殊字体进行标识,对五种碱基、八种核苷酸、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的全称除了大声诵读外还要求学生进行默写,从听、说、读、写、看五个方面,进行多重感官刺激,强化学生的直观印象,更有利于区分易混名词等。

教无常势、学无定法,在研究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创造性的利用一切资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还需要大家一起不断探索与实践,而不断的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也进一步提高了对自身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认识,更好的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物科学思维与能力而服务。

参考文献:

[1](美)荷烈治等.牛志奎译.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指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郭章铮.比较法在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第二期.1989年2月

[3]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名篇.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加德纳(Gardner,H).沈致襄译.重构多元智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我眼中的班主任和班级管理 下一篇: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