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10-23 11:49:08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引发的思考

[摘 要]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本文从经济学、文化、社会多层面分析了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背后的原因,并详细阐述了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所带来的影响,最后引发了对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教育;配置失衡;市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87-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进一步加大,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了相应的错位。具体表现为北京、上海和东部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拥有量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优于西部地区,区域内表现为城市优于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产生的影响意义深远!

1 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

1.1 资源的聚集效应和马太效应

基于资本追逐利润的天然使命,资本倾向于流向能够发挥出最大价值的领域。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磁场效应明显,吸引着诸多的资源聚集。北京市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所,优越的软环境也将全国的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纳入其中,形成了名校+名师+名牌学生的强强联合的整合效应。强势资源的聚集带来了北京地区教育资源的“叠加效应”,中西部地区不断为北京市贡献优质人力资源,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收益呈递减趋势。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外部正效应原理,构建一个横向补偿机制,让东部发达地区给予中西部地区在教育领域的一个补偿。中西部地区在软件和硬件资源都缺失的条件下,人力资本的流失,将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更为严峻!

1.2 “理性人”现象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市场机制调节效果也极其有限,根源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理性。基于政府的角度,向发达地区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投入资金,教育支出的效益更明显。基于市场的角度,教师和学生都倾向到发达地区发展,在名校,教师和学生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和学生的双重理性导致资源的叠加效应明显,现实案例表明,乡村最优秀的教师被上调到县里面,县里往省里调,省里的往中央级别的调,学生也是如此,以笔者所在的家乡江西省九江市为例,九江一中作为江西省的重点中学,几乎吸纳了九江地区最优质的生源和教学资源,高级职称的教师和严格遴选的生源机制挑选的最具潜质的学生,九江一中的高中部将辖区县城的前十几名全部吸纳,优质生源必然会提升重点中学的知名度。九江一中与县级中学的教育质量差距显著,九江一中每隔几年就有一个省状元或者市级状元,在2001年的高考中,九江一中的一个理科重点班高考成绩平均分达到615分的神话成绩,在普通的县级中学615分几乎是前3名的成绩。九江一中考取名牌大学的概率很高,普通中学每年就10个左右上一本的重点大学。由于这种“示范效应”,导致很多家长在初中的时候就将子女往临川一中和九江一中送,结果县级中学生源严重流失,优秀师资也频繁跳槽,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导致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教育真空,而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却被过度竞争,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1.3 中华文化中的“精英主义”理念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表现为不能按需分配教育,学生接受的教育以被动式、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为主。在精英主义理念下,成为了遴选的手段和分配资源的工具。从早期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学好英语遍行天下”,90年代的理科热、工科热,到近期的英语热,和如今的财经热,都代表了一个被精英主义文化所绑架的民众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的灵魂内核在于启迪心智,而在精英主义文化的熏陶下,教育成为了应试的门槛,无数人在这个门槛中“痛并快乐着”。在理工科热门的时代,家长希冀子女能够成为工程师,拥有较高的薪水和社会地位。在虚拟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家长希望子女成为金融类的精英,在资本市场中拥有令人羡慕的物质财富。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有人擅长理工科,有人擅长财经类,有人擅长艺术类。单一的价值取向只会促使人力资源配置的错位,如现今的“财经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跨考经济类研究生,尤其是我就读的中央财经大学,政经相对偏冷门专业报录比都有20∶1。虽然我国财经事业的发展能够遴选出最优质的人力资源,但过度竞争也带来了帕累托效率损失。

2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带来的影响

2.1 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1)教育资源配置决定社会起点公正。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教育一直是底层民众改变命运机会的最重要途径,“学而优则仕”使寒门学子鱼跃龙门成为天子门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了知识分子的信仰和操守。即使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王朝,依然开辟了一条给予底层知识分子向上的通道――科举制度,这一制度使封建王朝的统治井然有序。教育资源的配置决定了起点的公正,若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会导致底层民众失去进入上层社会的入场券。尽管这张入场券本身属于小概率事件,但是只要给予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依然会有无数的草根在做着这样的“中国梦”。即使是千分之一的成功率,这种成功的典型依然会激励着无数的草根为之拼搏而奋斗。

(2)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加大贫富差距。虽然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并不意味着剥夺了草根们向上流动的机会,却会导致草根向上流动的状况变得更为艰难,使得“中国梦”变得越来越少,与之相应的却是“富二代”、“官二代”等在不断占据优质的教育资源。赢家通吃的局面,使得草根们能够获得的发展空间愈加狭小。教育资源向发达城市的拥挤带来资源叠加效应,导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度竞争,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只能通过提高教育的成本或者价格来遴选教育的消费者,因此名校和热门专业学费高昂,高昂的学费将家境贫穷的草根拒之门外,通过经济状况而非受教育者的资质来接纳教育的消费者,又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失衡。一个循环的链条形成:农二代受家庭经济收入制约,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机会大大减小,而富二代即使在智力和潜质方面受限,但依然不影响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即便有硬性的高考制度,他们也可以绕过高考选择出国,或者就读名牌大学的三本或者高昂学费的国际本科。农二代只能通过自己的应试成绩来接受竞争最激烈的高考,即使是一部分的幸运儿通过了这座独木桥,家庭条件的制约会使得诸多的农二代放弃考研选择就业,而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即使名牌大学的本科就业也要比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差一些。因为中央和省部级单位只要研究生以上学历。新近出台的中央和省部级单位公务员限招应届生,就使得农二代本科的就业更为尴尬。两年的基层工作经验门槛提高了农二代的成本,跳槽本身意味着巨大的时间机会成本和职业重新抉择成本,价格机制和时间机制双重影响,使得大部分农二代通过教育资源改变命运的机会渺茫。

2.2 导致公共信息占有的不均

无论公民出生地在哪里,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无异于提高了普通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使公共教育资源变得极为稀缺。价格机制和时间机制的双重作用造成了不同社会阶层在占有公共信息方面的不平等,一部分人比另外一部分人知晓更多的信息,拥有更新的思维方式。而贫困阶层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被屏蔽在这个信息共享的空间之外。如高质量和高水准的讲座就在城市举办,精品讲座需要收取高额门票,由于这种高价格准入的门槛,使得公共信息资源在人群之间分配不均衡。公共信息占有的不均导致不同阶层享受生活质量的不均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富有阶层能够更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来谋取利益,而贫困阶层在信息滞后的限制下,只能被动去适应市场规则,并不能充分利用市场中的潜在的机会和流动性,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

2.3 导致人际交易成本趋高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会使得一部分成为精英,一部分人成为新时代的“文盲”,两种极端情况必然会导致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对话机制的不协调,背景的趋同和知识结构及价值观的相似,使得精英之间彼此的认同度很高,精英之间的交易成本很低,在使用同样的教科书和听同样导师的循循教诲,这一批精英无疑将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然而精英只是这个社会群体中的小部分,位于上层社会的精英必须学会与底层民众进行有效沟通,精英的思想和理念能否贯彻和执行,取决于底层民众是否认同和理解。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使得精英与民众的知识结构与文化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精英要想与民众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承担培训民众的教育成本。因此整个社会阶层之间交易成本极其高昂,严重影响整体社会运转效率。

2.4 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环境恶化

就业市场需要各种类型、各种技能的人才,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使得大学生在热门领域和热门城市过度竞争,冷门行业和冷门领域面临无人问津的状态。比如大陆的研究生考试,据媒体报道,北京市考研报名人数相当于东北三省的报名人数的总和,而报考人数又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四大名校和财经类热门名校,与之相反的却是,西部地区尤其是“新西兰”(新疆、、兰州)面临生源严重短缺的尴尬处境,由于“北上广”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吸引了诸多的大学生拥挤到这三个城市,于是出现了“北漂”和“蚁族”,虽然“北漂”和“蚁族”在京城的生活质量与家乡相比差很多,但他们信奉着“我的未来不是梦”,他们的精神生活非常饱满。然而“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在激烈的竞争中,大部分人涌向热门城市和热门行业,只能导致这个行业和城市的门槛越来越高,而相对冷门的城市和冷门的行业面临许多空缺的职位,没有人来应聘。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错位和劳动就业市场上“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3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实思考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并不在于利他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而是我们要人尽其才,发挥每个人的比较优势。鼓励大学生去基层本意是好的,但真正的症结在于基层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显然清华北大的博士生去基层教小学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思维,低端的基层的就业环境让技术含量低的人才去应聘,满足一些职业中专、大专生的就业需求。中层的就业环境容纳一些重点大学的本科生,高层的就业环境满足高学历的就业需求,而不是我们现在的“博士生挤占研究生的工作,研究生抢本科生的工作”!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源于多方面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我要找到失衡的本质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而不是一刀切地鼓励大学生去基层那么简单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朗咸平.朗咸平说全集[EB/OL]..

[2]安体富.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问题、改革建议[J].财政研究,2007(1).

[3]安体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4]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7(8).

[5]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211工程专项基金研究资助”,本论文属《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汤黎明,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2010级财政学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江西省上市公司的经营现状及应对策略 下一篇:岗位胜任力是提高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