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新教材中新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时间:2022-10-23 10:12:39

浙教版初中《科学》新教材中新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 要:课程资源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用来完成学习活动的各种学习条件,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资源之本。它既是学生知识的资源库,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学本,还是学校教师考查学生的依据。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浙教版初中《科学》新教材中新增的插图、学生活动和课后练习的开发和利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教材;插图;学生活动;课后练习

一、研究的背景

2003年新课程教材《科学》代替《自然科学》,该教材大量使用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生动的文字相结合,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侧重于提供大量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留出发展空间。

该教材实施10年来,编委们广泛收集、听取各方反馈意见,又结合新时代课改的需求,于2012年重新修订了新的《科学》教材。笔者在这几年对新《科学》教材的使用中发现,新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没有变动,但是教材资源却更加丰富了。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及时挖掘新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新资源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教材资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

本文所指的新教材、新资源仅是指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科学(七~九年级)》(2012年版)较原来教科书有变动的教材资源。

(二)相关理论综述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实践证明:一个善于钻研教材的教师,那么他的学生也会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自己走进教材的世界,那么他的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才会被真正开发。

艾宾浩斯在《论记忆》一书中说过:“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的第一次出现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所以教材处理得好,能使学生迅速产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的所需要的境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与策略

(一)资源一:新增插图的有效利用

插图是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科书的改革,插图有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不再只是单纯地配合知识,而是有了提供资源信息的功能,并开始成为知识的一部分。插图的作用是文字不可取代的,具有独特的功能。

1.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都是放在一节或某个新的知识点的开端,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八年级上册《浮力》中有插图“航天员在水中做模拟太空行走的训练”。这里呈现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图片情景与模拟失重联系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展开的。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物体沉浮的条件吗?

生1: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会下沉,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会悬浮,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会上浮至漂浮。

师:很好,还有没有同学补充呢?

生2:重力大于浮力会下沉,重力等于浮力会悬浮,重力小于浮力会上浮至漂浮。

师:非常好。在电视中,你一定看到过宇航员在失重的飞行器上行走的情景。那么,在地球上是怎么进行失重训练呢?

学生沉思……(没有想出来)

师:那下面请大家看这幅图片(PPT展示“航天员在水中做模拟太空行走的训练”)。

学生顿时茅塞顿开,分析声此起彼伏。

师:那么谁能解释一下呢?

生3:利用二力平衡分析,宇航T自身及所携带的装备所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相等。则在竖直方向上合力为零,从而模拟失重。

生(齐声):是的,是的。

师:很好,这就是利用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物体沉浮条件。那么,对于沉浮条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下面我们开始详细地展开《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这一节内容。

本节课从复习物体的沉浮条件入手,为学习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这个较难的知识点打好了基础。通过对插图的引导过程,完全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2.利用插图深入探究

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教材中不失时机会呈现出各种形式的插图,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达到知识点的巩固。

例如,七年级下《光的反射和折射》中有插图“探究平面镜成像”。这幅插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光的反射规律的前提下呈现出来。“平面镜实验”为在平面镜前点燃一根蜡烛,然后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的后面,使像和物重合。这幅插图能顺利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同时对于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大的帮助。

本课时内容在光学部分中非常重要,对于教材中的这幅插图,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例如,为什么平面镜中的像要比平面镜前的物体要显得暗一些?如果换一个厚一些的平面镜,现象又会怎么样呢……

3.利用插图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或者生活中的现象,并最终达到能够创新、创造的境界。

例如,八年级上《大气的压强》中有插图“牛奶盒的变化?”“瓶中取袋”和“章鱼触手上的吸盘?”三幅插图。学生在前面的“活动”环节中已经了解到大气压的存在,也了解到方向是各个方向都有,而后教材呈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和不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利用大气压的知识来解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考虑要想达到图中的效果,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同时可以设置某些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力求学生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插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关注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可见,插图能以其视觉力量与文字互补,用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资源二:新增课堂活动的有效利用

科学教材中每一节课都会设置多个学生活动,往往这些活动又是每节课的重点。因此,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将直接决定本节课的成败。

1.利用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讨论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合理地分成若干小组,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听、说等方式互相交流,以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讨论活动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力课堂。

例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中“哪一件衣服干得快”这块内容时,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提出了三种使衣服干得快的方法。怎样来证明大家的猜想呢?(学生开始讨论)

生1:怎么做?是三种方法一起用还是一个一个来实验?

生2:三种方法一起来,那我们就不知道到底是哪一种方法好了。

生3: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4:衣服的材料、温度、衣服大小应该一样,不然就不好比较。

……

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证明,合作小组的科学组建和运行,加上公平合理的评价手段,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学生各尽其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

2.利用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传统教学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为了避免这样的倾向,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琢磨、验证、推理科学原理和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究意识。

例如,在《电动机》一节内容教学中,笔者演示了“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实验,得出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的结论。在实验后,为了进一步探究磁场对通电导体作用的其他特点,笔者作了如下的处理:

师:要使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可以通过什么来实现?

上台的第一位学生操作是把导线与电源的正负极互换。

师:你是根据什么,想到改变电源正负极与导线连接的呢?

生:由奥斯特实验证明,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那我就想到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可能也会与电流方向有关。

教师再次提问:还有什么方法能够改变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

第二位学生把磁铁的南北极上下倒置。

在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教师没有直接做演示实验,而是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提出有效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进行有实质意义的探究,从而在探究基础上得出结论。

3.利用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阅读直接汲取和掌握知识是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阅读指导,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提高成绩,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例如,教材阅读材料《喝酒后不能驾车》。

酒精对人感觉的影响会因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人们很难准确预计饮用多少酒精才会影响感觉和判断能力,因此,最安全的做法是驾车前不喝酒。

我国公安部门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100毫升的为“酒后驾车”;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100毫升的为“醉酒驾车”。我要珍爱生命,严禁酒后驾车。

通过此材料的阅读使学生的认识从课堂向课外延续,不仅获得相关的常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培养了学生树立科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类似的阅读材料还有:《乐器》、《海市蜃楼》、《鱿鱼的运动》等。

(三)资源三:新增课后练习的有效利用

科学教材中在每一节的最后都有“课后练习”,教师通常对教材中所设置的“课后练习”重视不够,其实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是编者根据本节内容及所要达成的目标而精选的一些典型的习题或者是一些小的家庭实验。

1.及时反馈,摸清学情

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任务初步完成之时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或补充说明,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准确到位。

例如,八年级上《水的浮力》这一节,教材中的“练习”环节共设有6道题,其中新增练习有2道题。内容如下:

(1)轮船的铁锚从水下深处向上提起,直至完全提出水面,这个过程中,铁锚受到的浮力( )

A.逐渐变小

B.保持不变

C.先保持不变,后逐渐变小

D.先逐渐变小,后保持不变

A.悬浮在水中

B.漂浮在水面

C.下沉到缸底

D.先悬浮,后下沉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第(2)题是考查学生对物体沉浮条件的认识与应用。题目始终全部围绕浮力和沉浮展开,使学生对这几个概念及原理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完全可以在这部分内容探讨结束之后及时进行反馈,对于学生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其实教材中的大部分练习,教师都可以作为课堂练习进行及时的反馈。有些可以安排在整节内容完成之后,也有些可以在某个知识点完成之后马上进行。尤其是新教师,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和把握不是十分到位,对于这部分内容,更加应该重视,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2.回w生活,学以致用

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有些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深入。对于有些“课后练习”完全可以以讨论、查阅资料、课后探究等形式展开。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中的“练习”环节,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辨析、变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七年级上《汽化和液化》这一节的“练习”环节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种粘木料用的胶,需要在1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温度再升高就会熬焦,失去黏性。所以熬这种胶一般用两层锅,两层锅之间装着水,这样就不会把胶熬焦。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在已经掌握水沸腾后温度不变这一知识后,回答这道题,其实难度并不大,学生答题会更加明确了。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之后,都会找大量的习题给学生做,一味追逐“题海战术”。如果教师仔细分析各种习题会发现,很多题目的原型就出自“课后练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这个环节的内容,争取能够一题多变,灵活变通,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研究的成效

经过近些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下几点可以从某些侧面反映该研究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所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效。

1.学生兴趣高涨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明显感到不太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现在喜欢上科学课了。他们变得关心身边的科学问题,还能将科学灵活地运用在生活实际问题中。

2.科学成绩大幅提高

通过课题组老师的努力及学生的积极配合,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保持了很高的积极性,在最近的两届学生中期末考试、中考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自学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教材资源,使学生对教材的认识更到位了,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上课会听课了,对重难点的理解也更加到位了。

五、发展与展望

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随着探究的深入,在理论的形成、过程的控制、结论的推广、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随着创新意识的增强、个性化教育的提倡,相信“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课题必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参与该课题的教师和学生会更多,取得的收获会更大,成效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电子游戏模式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启迪和应用 下一篇: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