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独特性及优化策略分析

时间:2022-10-23 07:48:16

三本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独特性及优化策略分析

【摘 要】三本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本文对三本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最后找出提高三本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独立院校 大学生 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47-01

一 三本院校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及问题分析

1.存在明显的安于享受的思想

通过对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两所三本学院的调查可以发现,三本院校的大学生对于人生理想的回答反映了当今大学生思想主流是重视个人成就、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样在回答“你将来希望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时也反映出一部分同学进取心不强、安于现状的保守思想。

2.就业压力导致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本院校的学生在面对就业市场时的挑战更大,择业心态容易畸形发展。有些同学急功近利导致了择业过程中心态失衡,迫切地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却事与愿违,面临铺天盖地的就业资讯却眼高手低。承受不了就业道路上的挫折和挑战,面对社会的严要求高标准,面对家庭的压力和生存的压力,不是在挫折中奋起就是在挑战中消沉。大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他们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且难以控制。

二 三本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疏漏

三本高校的心理工作者存在角色冲突。心理工作者既要从事行政工作又要担任心理辅导者,两种职业有截然不同的途径、方法,前者着力于制度下的统一要求,而后者注重个性化的因材施教,这种角色冲突有时让从业人员无所适从。课程设置不合理。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上学生多达上百人,人数太多,各年级都有,效果不好。上课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常出现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人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开展团体心理训练。

2.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三本院校的大学生有一部分因为家庭负担了高昂的学费,所以入学后对自己的课业和自身表现提出很高的要求以期回报家长。一旦无法达到目标便不能接受,继而感到更加的压抑和自卑,诸多压力无从排解。另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受长辈溺爱,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出发,一旦遇到他人看法、想法与自己不一致时,常常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方式予以解决。以上情绪若不能得到适当的引导和调节,这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就有可能增高。

三 提高三本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分析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明确三本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框架为: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二是对少数心理障碍学生,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有效的心理诊治,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三是重点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全面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帮助。

2.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增加心理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三本院校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也常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精神病性、焦虑及偏执等心理症状,因此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不能放松。一方面,要为筛查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积极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如果在咨询中发现有重性精神病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转介治疗;另一方面,要对三本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进行大型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学生们的主动体验与参与,集中解决问题,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升,维护其心理健康。

3.开展大学生的职业与生涯规划

三本院校大学生三年级时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这与就业压力密切相关。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与生涯规划讲座就显得尤为重要。此类讲座从三本院校大学生一年级就开始,贯穿四年始终。讲座可以打破“就业仅是高年级学生考虑的问题”这种滞后的传统观念,让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瞄准就业市场,提早调整并确立职业目标,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提早准备,减少到高年级时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情绪困扰,增加成功就业的信心与勇气。

4.强化校内外心理卫生资源,加强各方对应合作

三本院校主要是以文化课的教育为主,相对于一般高校,三本院校的专业多数偏向于应用型,一般不设有心理专业,其心理卫生资源相当有限。这就要求三本院校在遇到特殊心理问题或自杀危机等个案时,要及时整合校内外资源,如当地的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机构。校内外心理健康机构应积极保持联系,随时进行特殊个案的转介与处理。

四 结束语

独立院校大学生同样是将来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我们积极关注和重视。当前独立院校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些特点,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消极特点。因此文章着重分析了这些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见解。笔者相信,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努力,一定会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大学生自己的努力改变,一定会成为心理素质非常优秀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刘小玲、张波.论有效沟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张传鹏.心灵相通.一通百通[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上一篇:浅谈军校学员的交往心理 下一篇:论财会类专业ERP教学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