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9%公众多年不写信

时间:2022-10-23 07:37:58

调查发现,75.9%公众多年不写信,55.8%的人不希望网络取代朋友见面聊天的机会。

冷冰冰的屏幕 载不动许多情

“10年前,打开装得鼓鼓囊囊的邮包,90%都是私人信件。今天能有10%就算相当多了!”邮递员老张说。

2007年7月,全国函件数较去年同期下降4.1%。1-7月份,全国函件总数同比下降2.9%。据国家邮政总局统计,这些函件中大部分是商业信函、商场和超市的商品目录、商家的印刷广告和各类对账单。

日常生活中,邮政信件在和互联网的较量中往往处于下风。北京某杂志社的白领小陈说,每月她都会收到几封银行账单信件,其中,招商银行从今年开始大力倡导用户抛弃纸质信件账单,改用电子账单,并承诺赠送3倍积分。同时,很多邮寄商品目录的公司也对网上购物的会员实行更多优惠。

根据最新的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网民人均拥有1.6个E-mail账号,平均每周收到6.5封电子邮件和6.9封垃圾邮件,每周发出电子邮件5.3封。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网教育频道最近的联合调查发现,在1055名参与调查的上网公众中间,有75.9%的人好几年没写过信了,55.8%的人不希望网络取代朋友见面聊天的机会。

言而无“信”的时代

“十年前,和朋友道别,常把‘写信联系’挂在嘴边。而今,这句话似乎已经慢慢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有空打电话’或是‘E-mail联系’”,有调查参与者这样留言。

调查显示,手机短信是普通人向亲朋好友问候和祝福的最常用方式(68.3%),其它方式依次是打电话(19.7%)、QQ和MSN等即时通讯工具(8.8%)、电子邮件(2.8%),而传统的写信方式仅有0.5%的人还在用。

互联网会主宰我们的生活吗

10多年前,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预言,“计算决定我们的生活”。那么,网络能完全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吗?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呢?

几年前就有人预言:“传统出版物将会进入‘寒冬’期”,但这一预言至今并没有实现。本次调查显示,即使从网络上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种图书,仍然有33.6%的人还会坚持买书,因为“读书的习惯不可能被网络替代”。30.8%的人“碰到很有收藏价值的书才买,一般的书能在网上看就在网上看”。另外27.2%的人已经“很少买书”,他们的理由是网上看书或下载电子书不仅方便还便宜。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所王长潇副教授认为,新媒体出现后受到青睐和受众的“体验”心理有关,因为大家往往喜欢追新、求新,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后就会回归理性。“没有必要担心互联网的发展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就像人的眼睛和鼻子一样,各有其独特之处,也有其存在的必要。”

调查中,大家选出的“传统沟通方式中,网络最不可能替代的”依次是:见面聊天时,朋友们相互信任、胸无城府的目光(25.6%);朋友聚会时,最有趣的是大家千变万化的表情和心情(20.9%);写信的时候,字斟句酌的微妙感觉(12.8%);印刷图书的质感和随时能在书上涂涂画画的随性(12.6%);以前的书信扎成捆,几年后拿出来翻翻的怀旧感觉(10.8%);出差时对每一个新目的地的好奇(8.7%);逛街时眼花缭乱的兴奋感(8.7%)。(楚钰)

上一篇:不到半数职场人拿到年终奖 下一篇:陈文武:国土管理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