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珍的红绿彩古瓷

时间:2022-10-23 07:12:31

历史发展到宋代,中国的手工业出现了新的繁荣,特别是陶瓷制造业达到了高峰。为了满足出口和国内之需,全国各地瓷窑林立,广为分布。据统计,宋代设窑烧瓷者达130多个县。从事陶瓷业者众多,数以万计。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为皇室官府所青睐和垄断;著名的民窑也一个个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耀州窑、磁州窑、建窑、龙泉窑、吉州窑、景德镇窑、淄博窑等等各自生产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可以说是花色品种,不断创新;器型装饰,光彩纷呈,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这些民窑新品中,我以为特别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是河北磁州窑所创烧成功的红绿彩瓷器。

磁州窑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红绿彩瓷的出现,意义十分重大。这种宋和金时代新创烧的瓷中珍品,开创了在瓷釉上进行彩绘装饰的新方法,直接影响到明清五彩、斗彩、粉彩乃至珐琅彩的创制,为之开创了先河,打下了基础。

红绿彩瓷属于釉上彩。方法是在已烧好的白釉成品瓷器上,用笔蘸红、绿彩料,进行描绘。纹饰一般有花卉、鱼藻、鸟雀、诗文等。然后,置于炉中,用800℃左右的低温进行烘烤,使彩料与瓷釉慢慢烧结,在白釉上显现鲜艳的红绿彩。这种新品种首先在磁州窑出现,然后是磁州窑系的河南禹县扒村窑、新安县城关窑,山西长治东村窑、临汾窑,山东淄博窑等普遍效法试浇。所烧成器,既有共性,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红绿彩瓷在磁州窑首创不是偶然的,有一个发展的必然性。在技术上,绿彩继承了东汉以来的低温釉烧制方法,吸取了唐代长沙窑白釉绿斑纹的装饰技巧,磁州窑在北宋时已烧出了低温孔雀绿釉瓷器。宋金时期,低温绿釉开始用于装饰白釉瓷,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红彩虽然是定窑在北宋时创烧,但其技术首先为磁州窑借鉴,获得白釉矾红鲜丽的效果。然而,将红彩与绿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白釉瓷器进行装饰,低温二次烧成,则成了磁州窑的创新。

红绿彩瓷的装饰风格,吸取了民间年画的养分,以民间喜庆活动大红大绿的色彩为其基本色,画法则直接来自磁州窑自己所创造的白釉黑彩、褐彩和铁锈花工艺,故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缺点是瓷胎粗而不白,修饰不精,彩色易于脱落。也正因为如此,与皇室、官宦和文人当时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他们所追求的是润如美玉的汝窑、官窑器,金丝铁线、开片天成的哥釉器,印花、划花装饰,花样精致的定窑白瓷,美如云霞的钧釉窑变器以及适于斗茶之用的兔毫盏之类的黑釉茶具。这大约也就是在宋墓的发掘中,尚未见到红绿彩瓷的缘故。然而倒是金人更喜欢这种被红红绿绿色彩描绘的瓷器,故在金人的墓葬中偶尔可见红绿彩瓷陪葬品。

由于宋、金之战连年不断,磁州地区正处于拉锯战的前沿。女真族奴隶主贵族又嗜大肆抢掠汉人为奴,所以磁州窑工匠纷纷南逃,窑场不能正常生产,甚至断烧。因此,这种本来就难烧的红绿彩瓷器就更加稀少。元代统一中国后,蒙古人似乎对磁州窑的红绿彩瓷也颇为喜爱。

但依然是战争频发的原因,幸存下来的窑工为生计,断断续续地恢复生产。烧制的红绿彩瓷除碗、盘外,又出现了瓶、罐、高足杯等器型和瓷塑陈设品。较之宋金时期写意与图案相结合的绘画手法更熟练,胎釉、纹饰、色彩也更可观,但产品极少,多流失于国外,国内流传下来者弥足珍贵。

磁州窑工的南迁,为景德镇瓷窑日后的崛起提供了人才和技术力量。所以从元代起,景德镇也开始烧制红绿彩瓷。由于当地原料更为优越,其胎釉更洁白、精致和细腻,画法更生动活泼,面目为之一新。明以后的红绿彩瓷主要出自景德镇,除白釉红绿彩外,又生产出枢府釉红绿彩瓷器,当然数量更少。在此基础上,明、清时期又创烧出了五彩、斗彩、粉彩和珐琅彩,以至新品迭出,五彩缤纷,把釉上彩装饰推到极致。

(责编:耕生)

上一篇:罕见明永乐官窑青花凤纹高足碗 下一篇:定法不议 大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