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定与自由:荷兰印象

时间:2022-10-23 07:07:12

因为求学与工作的原因,我有几段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第一段是在荷兰攻读博士学位;第二段是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第三段是在新加坡大学访学。其中,我与荷兰的联系最久,缘分最深。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我在荷兰攻读博士学位以及做博士后,后来又在那里做了三年的特聘教师。现在,我工作的单位――厦门大学又与荷兰的乌列特支大学合作培养学生,每年乌列特支大学都会送一批精英学生来我校学习。

荷兰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国家,虽然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提到荷兰,不得不说它的风车、运河、古堡、房屋等。在地球上,可能只有荷兰这个国家大部分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加上风大,使得荷兰人很早就使用风车来制造能源,风车就成为了荷兰的一道景观。荷兰富有运河,我国是小桥流水人家,荷兰则是“安静的运河与富有活力的船只”。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运河带已有400年历史,已发展成为链接100多座岛屿,由160多条运河、1281座桥梁构成的75公里长的运河网。除了市中心以外,荷兰都是独立的房屋,相对于美国的大房子,荷兰家家户户的独立小房屋可谓是“富庶的小康”。我们中国经常把独立的房子叫做豪宅,在荷兰,到处都是这样的房子。不可不提的是荷兰的古堡,在入海口处建立封建古堡是历史的象征,作为一个贸易强国,荷兰在入海口建立了许多古堡。古堡外面十分优雅,但是走进古堡内部的房间,就会发现里面的床铺只有1.5米左右,我们现在一般都是2米左右。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所谓的荷兰人身材高大拥有世界上平均最高的身高应该是70年代后的事情了;其二,荷兰人的优质生活也是在那时才逐渐获得的。

从人口和领土来看,荷兰都是一个小国,但是,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它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荷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文化?下面,我将从从文化、历史的视角给大家介绍我眼中的荷兰。

辉煌与包容

学过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荷兰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有一本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书,叫做《大国崛起》,其中就有荷兰。从领土来看,荷兰是一个小国家,但它在世界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十六世纪是西班牙的天下,十七世纪是荷兰人的天下,十八世纪才轮到了英国。从地理位置上看,荷兰一直被称作Netherlands,也就是低地国家的意思。在历史上,荷兰与西班牙帝国曾经发生了一场长达八十年的战争,我们把它叫做荷兰的独立战争。十六世纪,当西班牙势力强大的时候,荷兰成为它的殖民地。荷兰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在被西班牙殖民的时候,有两件事情荷兰人民忍受不了,第一件就是西班牙强加给荷兰人民的高税负,对荷兰进行经济压榨。当时,西班牙出产羊毛,荷兰的纺织业很强,但是西班牙规定,出产到荷兰的羊毛,必须有一个很高的价格,荷兰人必须付出高额的进口税,但是从荷兰出口到西班牙的纺织品,却必须低价。另一个是问题――西班牙信奉天主教,荷兰信奉新教,现在荷兰的北部依然信奉新教。所以最后发生了荷兰的独立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十年。由于西欧各国当时也都不满西班牙帝国的扩张,愿意派兵支援荷兰,在如此有利的外部条件下,荷兰最终独立,成立了联省共和国。

联省共和国的成立,赋予了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荷兰也被称为赋予商人阶层充分政治权利的国家。荷兰商人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会把货物送到委托人手中。以生命作代价守望信念,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并为荷兰商人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17世纪,荷兰便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在海洋贸易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经过独立战争以后的荷兰,在《宪法》中订立法规:保证所有人不因个人信仰和宗教活动遭受任何调查、迫害或惩罚。十七世纪初期就订立了这样的法规,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大量欧洲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士奔向了荷兰,这使得荷兰成为世界各地人才趋之若鹜的国家。三百多年过去了,荷兰已经成为很多具有独立见解人士的沙龙国家,大家在那里汇集,发表意见,造就了荷兰的思想多元且自由。

宗教宽容政策吸引大量人才随移民流入,营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由的个人空间,大量的人保持单身或者是同性恋。阿姆斯特丹就是一个奇特的“三位一体”的城市:代表精神世界的大教堂、代表世俗世界的红灯区以及介于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的大学,三者在这座城市中非常和谐地共存。但是,荷兰的自由并不等于放任,所有的自由都是在国家的法律之下给予的。

传统与笃定

大约有十年的时间,我在中国和荷兰两国之间来回跑,后来隔了六年之后再次去到荷兰,我惊奇的发现什么都没有改变:人们谈论的话题没有变,多年的商店没有变,甚至家用器皿与电器也是几十年不变。在西方文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描述,主人公坐在一个拐角的咖啡店,看到旧时的恋人从那里出现。在荷兰,咖啡店等一些建筑物可能就几十年一直在那里,不会变化。有一次,我的一个荷兰朋友要出去旅游,我就住进她的家里,给她看猫。我惊奇的发现家,她家里的很多家具都是六七十年代的,颇有些年头的搪瓷碗洗得干干净净的放在那里。中国人一味求新,家里的电视一台要比一台大,正是缺少了这种理性的保留传统的倾向。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的母亲是荷兰人,父亲是以色列人,父亲是地理学方面的教授。我经常和她去外面的大自然中走,她能叫出每一颗植物、每一只鸟的名字,我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说是爸爸从小教的。在她小时候,他们就坐在大厅,敞着门,面对着不远处的森林,她们吃着饭,父亲给她们讲着外面正在下蛋的鸟,关注着外面自然世界的状况。

荷兰人长期保持着节俭的习惯和勤劳不懈的生活态度,这大概就是“新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今日消费型资本主义的区别”。宗教在荷兰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文化中,保持私密性是他们的一个特点,但荷兰不一样,他们都是自己的小房子,家里的客厅就在一二楼,而他们的窗帘一般不会放下,因为加尔文教主张让信徒直面上帝,荷兰人相信上帝会通过家里的窗户监督世人的言行。再者,荷兰的贫富分化不明显,一些工资高的人,会通过税收对他们进行调控,荷兰人十分低调,不喜欢炫富,也不爱追求名牌。

同时,荷兰也是一个极具国际视野的国家。我在阿姆斯特丹大学社会科学院攻读博士时,每个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不仅要在本国的论文审查委员会通过,校方还要组织一个国际学术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这个委员会之中必须有一个国际上的该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论文答辩时,要提早8个月预订阿姆斯特丹大教堂作为答辩场所,八九个教授组成答辩委员会,从服装到答辩流程完全承继中世纪的仪式。一个博士的培养过程也显示了荷兰人对待传统的态度。

自律与自由

加尔文教否定封建等级差别,其世俗禁欲主义的教义鼓舞了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加尔文教的教义让人们勤奋工作、努力追求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在加尔文教的影响下,荷兰人的自律与自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守时。荷兰人十分准时,约定好见面时间就会不早不晚的到达,不会浪费双方的任何时间。在读博士期间,我们跟教授约好见面时间,提前到了的话,也是坐在门外等,到了约定的时间才去敲门。如果你迟到了,对方很可能不会去等你。

二是专业的工作态度。比如,如果你在图书馆找不到一本书,那么管理员就会想尽办法一定会帮你找到为止,哪怕去其他图书馆调阅或者购买,表现出特别专业、负责的态度。我就读的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专业有一个“每周多元讲座”,荷兰虽然是一个不大的国家,但阿姆斯特丹是一个有世界主义态度的城市,经常有一些来自世界他国的专家过来讲座。在讲座开始的前三天,秘书就会把参会学者的论文打印好放在办公室,让与会者拿取以便阅读。

三是目标明确。与荷兰人接触,就会发现他们都会预先做好计划,一般都是提前三四个月制定好,他们对自己的时间规划十分明确。这与我们的文化十分不同,我们更习惯临时起意。

四是追求个人的兴趣。我们国家普遍有全职工作的概念,大都朝九晚五的工作,但是西欧人不希望自己的一生被工作束缚。荷兰很早就发展出part time的概念,他们对人生有自己的规划,不愿意因为全职工作把自己个人的发展空间压缩掉。许多人倾向于一周只工作两三天,剩余时间追求自己的“心之所向”,强调精神生活的享受,这需要极其自信与笃定的态度才有勇气去做。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她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担任着一个公司的总会计师和办公室主任这样的职位,但她不愿意继续保留这样的职位,之后,她选择每个星期只工作两三天,拿更少的工资,利用业余时间去读一些精神方面的书。后来干脆把工作全辞掉,去追求个人的兴趣。这既源于个人的自信、坚定,也有历史传统方面的原因。

当然,荷兰人的自由也与其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有关。荷兰的社会福利制度给人们提供了失业津贴,足够让人在无工作的情况下可以过体面的正常生活,所以年轻人对待工作很大胆,这让荷兰人可以放心的去追求自由,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必为生计所迫。

独立与探索

2006年,乌列特支大学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确立了联合培养学生的计划。乌列特支大学的学制要求学生有一个学期的海外学习经历。以前,他们的学生更多的是选择去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但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学生逐渐选择来到中国。这些学生选择中国虽然与中国经济的崛起有关,但是也体现了学生们的全球化视野。

选择来中国的学生,大多都非常优秀,很有想法。在来华之前,他们会独立地进行背包游。我们这边是九月份开学,但是荷兰六月份就已经放假。在跟荷兰学校沟通的时候,对方就会一再催促我们落实好细节,因为一到了6月份他们的学生就要离开学校,开始横贯欧亚大陆的背包旅游。曾经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他从荷兰来到厦门没有花一分车费,沿途就是搭车,还有一些人沿途打工赚钱。等九月份来到厦门大学的时候,两三个月已经过去了,他们这种独立的精神值得我们思考。

他们在厦门学习期间也勤于出游,只要一有假期他们就跑到山区去,包括闽西乡村、甘肃、新疆、贵州、上海、北京等,他们对地气相连接的生活非常感兴趣。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一种舒适的生活,十分富有自主探索精神。荷兰的年轻人十分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他们生活条件虽然很安逸,但是他们没有选择去安于现状。

我曾经同时在给中国和外国的本科学生上课,发现中外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在兴趣上,外国学生更注重于和全球化相关的话题,强调人生体验,当然也不排除他们在寻找更多更好的人生机会;而中国学生更在意如何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向往国营、事业单位,成家立业,走一个固定的生活路线。在知识结构上,同样是20岁左右的学生,西方学生的阅读范围更广,中国学生没有从小培养阅读习惯,缺少看世界的途径,看的书太少。在目标上,外国学生更有自主学习意识,我们不管是从大环境和个人方面,都应该加强。我们常说人有三觉:先知先觉,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更有意识地去主动学习,有意识的读书、思考,比别人看得更远知道得更早,最起码不要做不知不觉的一群。

【宋平,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

上一篇:企业文化在“订单班”中的实践运用 下一篇:链接课内阅读推开习作表达之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