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

时间:2022-10-23 07:00:55

浅议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

摘要:本文分析了无障碍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概括性的叙述了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了现今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无障碍环境 城市道路 无障碍设施 问题 建议

一、无障碍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无障碍建设是残障人士、老人、妇幼、伤病等相对弱势人群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方便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条件,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水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残障人士融入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要求日益迫切。关爱弱势人群,构筑现代化、国际化的无障碍城市,构建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的和谐社会氛围,成为了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高标准的无障碍建设不但能方便老幼、残障人士等相对弱势人群的生活与出行活动,而且对广大普通人群的生活品质提高也有重大的意义。

国际上无障碍的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在瑞典、丹麦等国家就建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设施。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此后,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法规,美国的许多高等院校已专门设立了无障碍设计专业。

我国最早提出无障碍设施建设是1985年3月,当时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北京市残疾人协会、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联合在北京召开了"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研究会",发出了"为残疾人创造便利生活环境"的倡仪。 1986年7月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编制了我国第一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1989年颁布实施。1998年4月,建设部发出《关于做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通知》(建规〔1998〕93号)。1998年6月,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关于贯彻实施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若干补充规定的通知》(建标〔1998〕177号)。2001年8月1日,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实施了新修订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新规范有24条内容列入国家强制性标准条文。国务院 “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计划纲要(发展纲要),都规定了建设无障碍设施的任务与措施。2008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残疾人保障法》(修订案),强调了无障碍建设的内容。

从上述来看,国际上大部分发达国家无障碍建设已经相当成熟和规范,而我国虽然在无障碍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已经完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日益加强,无障碍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我国,道路作为社会和城市的纽带,其无障碍建设都是一个重点,是整个社会、城市无障碍建设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做好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对于完善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的内容

广义的无障碍包括物质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和交流无障碍。其中物质无障碍,也就是基础设施无障碍,是无障碍建设的基础,道路无障碍建设是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作为城市的纽带和窗口,道路无障碍建设的好坏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个城市文明程度。

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范围包括城市市区道路、城市广场,卫星城道路、广场,经济开发区道路,旅游景点道路。设置的具体地点有人行道、交叉口、公共汽车停靠站、大型公共建筑及城市服务设施的出人口、人行天桥和地道、城市桥梁、隧道和立交桥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等。

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缘石坡道

缘石坡道是实现道路无障碍环境的重要设施,保证乘轮椅者、手推车、骑行者通行的连续性。一般的人行道布置,其边缘会形成台阶,造成一定程度上通行的障碍,设置缘石坡道正是为了在特定人群通行路径上消除这种障碍。由于缘石坡道面对了最大的适用人群,所以它是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中最重要的设施。

缘石坡道根据其具体形式可以分为单面坡缘石坡道、三面坡缘石坡道、扇形缘石坡道。通常缘石坡道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道路交叉口、人行横道、公交站台是缘石坡道重点设置部位,要注意与人行横道和安全岛的良好结合,使乘轮椅残疾人安全、方便地行驶到马路对面的人行道。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 m;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及侧面的坡度不应大予l:12。缘石坡道正面宽度不应小于1.2 m,坡面应平整和防滑,坡道下口的平缘石不得超过车行道地面10mm。人行道上的盲道应与缘石坡道良好衔接。

城市道路环境多样,缘石坡道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其原则是保证适用人群通行路径的连续、无障碍。

2.盲道

盲道面对的适用对象是视力障碍者这一特殊的群体。目前我国通用的规范盲道分为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两种类型。行进盲道呈条状形,每条高出地面5mm,可使盲杖和脚底产生感觉,便于指引视力残疾者安全地向前直线行走。提示盲道:呈圆点形,每个圆点高出地面5mm,可使盲杖和脚底产生感觉,便于告知视力残疾者前方路线的空间环境将出现变化。

在城市道路和城市广场的人行道、大型公共建筑的入口及商业街、居住区等的人行道应设置肓道,协助盲人通过盲杖和脚底的触觉,方便安全地行走。盲道设计应连续、完善、系统,并避开树木、电线杆、拉线、树穴、窨井盖等障碍物,其它设施不得占用盲道。盲道宜放在人行道外侧距围墙、花坛、绿化带250~600mm处。一般肓道的铺设宽度为300~600mm,可根据道路宽度选择低限或高限。

盲道设置的原则是安全性和可达性。由于盲道面对的视力障碍者这一特殊的群体,其感知力最弱,因此盲道一定要精心布置、避开障碍。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盲道的利用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设置不合理、不连续、盲道路径障碍物多、通行条件恶劣,盲道的设置反而为实力障碍者制造了障碍。现有规范规定,在人行道通行情况较差时,可不设行进盲道,仅在障碍物或空间变化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注意。

3.扶手、轮椅坡道、梯道

城市道路建设中包括有桥梁、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设施,均应设置适用于肢体障碍者和体弱者的轮椅坡道和扶手,梯道的设置应适应行走不便者的需要。

轮椅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 在困难地段的坡度不得大于1:8(需要协助推动轮椅行进)。坡道的高度每升高1.50m 时应设深度不小于2m 的中间平台,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当无法设置轮椅坡道时,应设置升降电梯。

梯道宽度不应小于3.50m,梯道中间部位应设自行车坡道,踏步的高度不应大于0.15m,宽度不应小于0.30m。

扶手高应为0.90m,设上、下两层扶手时,下层扶手高应为0.70m。扶手应保持连贯,在起点和终点处应延伸0.40m,扶手起点水平段应安装盲文标志牌。

4.无障碍标志牌

无障碍标志牌的作用一是指引障碍人群能够快速识别、寻找并使用无障碍设施,二是提醒普通人群避免对无障碍设施的占用,并能主动帮助障碍人群使用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标志牌分为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牌、无障碍设施标志牌、带指示方向的无障碍设施标志牌。在无障碍设施处应设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牌和无障碍设施标志牌,在无障碍设施附近应设带指示方向的无障碍设施标志牌。

无障碍标志牌应布置在醒目位置,颜色对比鲜明、准确美观,标志牌应避免被障碍物遮挡。

5.过街音响信号装置

过街音响信号装置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通过音响提示视力障碍者通过,二是通过按钮或感应延长过街信号灯的时间,便于行走不便者过街。

过街音响信号装置一般结合人行信号灯设置,与人行信号灯同步。

6.无障碍停车位

无障碍停车位的设置时为了方便乘轮椅者走出车子到达目的地,应将通行方便、距离路线最短的停车位作为无障碍停车,无障碍停车两侧应设置不小于1.2米宽的轮椅通道轮椅通道和地面不能有高差。

三、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立法和宣传的加强,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无障碍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道路建设中也愈加考虑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盲道、缘石坡道等设施的设置在城市道路中已经较为普遍,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缺陷。

1.盲道设置缺乏系统性、引导性不强,导致盲道的实际使用率低下

盲道是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道路盲道的设置已经较为普遍,但现场调查结果显示,盲道使用效率几位低下,部分道路盲道甚至无盲人使用。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城市中缺少盲人,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视力障碍者已经占到人口总数的1%,为各国比例最高。盲道使用效率低,只有是因为盲道的可使用性不强。

盲道的两个重要特性是可达性和安全性。我国现有的规范规定盲道有提示盲道和行进盲道两种,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行进盲道的引导、提示盲道的指(警)示,方面视力障碍者到达目的地,并避开沿途障碍。但单一的盲道引导缺少两个很重要的指引,一个是方向的指引,另一个是目的地的提示,因此,即使盲道严格的按照规范实施到位,也很难发挥它根本的作用,至多是引导视力障碍者在某一路段行进避开障碍物。

城市道路盲道建设中另外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一些道路盲道的设置违背了行走的习惯,为避让途中障碍物,过多的进行转折,路径过于复杂,不利于行走;盲道的设置仅着眼于平面二维的贯通,忽视“通道”的概念,广告牌、行道树、公交站棚占去了盲道上方的通行空间;盲道的使用管理缺乏,道路运行过程中盲道被占用的情况很普遍。这些问题导致盲道非但没有创造无障碍通道,反而制造了行走的障碍,也是导致其使用效率低下很重要的原因。

2.无障碍建设不完整、适用人群不全面

无障碍设施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各类障碍人群 ,除了传统意义的残疾人外,还应包括老年人、儿童、骑行者、推车者等有需求的人群,而现在大部分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一般仅考虑了视力障碍者和肢体障碍者的需求。另外,由于对障碍人群需求研究不全面、对规范理解不透彻,也导致了部分无障碍设施建设缺少和不完整。

无障碍标志牌的缺失。无障碍标志牌适用于除视力障碍者外最广泛的障碍人群,它能够最快捷引导对无障碍设施的适用,指出通行路径。城市道路建设中在这一方面往往容易忽视,即使布置,也仅仅是简单设置单一的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牌,缺乏引导作用。

天桥、地道、梯道、桥梁等处容易忽视轮椅坡道和扶手的设置。

过街音响信号装置的设置和使用过于单一,往往简单的将过街人行信号灯和音响装置结合,仅增加考虑了视力障碍者过街提示的需求,忽视了对障碍人群过街安全性的考虑。

3.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缺少和周边的结合,缺少对整体社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支撑

无障碍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个社会无障碍环境,方面障碍人群的出行和沟通。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是整个社会无障碍建设的一部分。目前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往往单一的考虑了自身设施的建设,缺少和周边的结合,需要加强和周边建筑、公共设施无障碍系统的结合,加强对周边重要设施的指引。

四、加强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的一些建议

1.深入研究,完善和改进无障碍设计规范,并推动其成为通用性的设计

我国于2001年制定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指导无障碍建设,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足,规范的内容过于简单,对具体的建设指导不够明确、详细。建设中往往是设计人员依据自身的理解进行无障碍的设计,而在无障碍建设理论不是很完整的情况下,这种理解往往会出现偏差和遗漏。因此,整个社会应当加强对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弱势群体需求的理论研究,依次指导制定无障碍建设的详细的规范体系,从而规范和完善无障碍建设。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学校内设立独立的专业或课程,加强对工程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逐渐来临,人们对无障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它所服务的人群也日益增多。因此,无障碍建设也应当向作为通用性设计靠拢,着眼于服务最广的需求人群。在道路建设中,应当将其和交通设施建设、照明建设、绿化建设等相并列的一项内容,既能起到其所承担的服务功能,又能成为一种道路标志,成为一种社会符号,成为整个城市人群生活的一部分,提高人们对无障碍建设的认识,更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无障碍环境的形成。

2.盲道、过街音响信号装置等设施的改进

如前文分析,盲道作为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服务于最急需指引的视力障碍人群,但由于其缺乏有效的指引,缺少了最重要的可达性,造成现今城市道路盲道使用效率极为低下。为弥补目前盲道建设的这种缺陷,可以考虑在目前提示盲道和行进盲道两种类型中加入带有特殊图案的方向指示盲道,指引行进的方向;将盲道的设置和盲文路名牌、盲文指示牌结合起来,在交叉口和重要建筑物处设置盲文指示,加强对目的地的指示;可以考虑在盲道建设中结合现今蓬勃发展的传感网技术,在特殊盲道中植入感应和信息发送元件,通过视力障碍者佩戴的特殊接收器接收,更便捷的引导行进。

过街音响信号装置中也可以应用一定的信息识别技术,给特殊需求人群发放信息卡,在过街时通过在信号设施上刷卡感应,延长过街信号灯时,确保过街安全。

3.系统性的建设

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还应加强目前缺失较多的无障碍指示牌、扶手、坡道等设施的建设,完善自身的无障碍通行体系。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和周边公共设施、建筑物等无障碍建设的结合,只有进行系统化的建设,才能使无障碍系统更加完善,使其可用性更强,才能促进整个社会无障碍环境的建设。

五、结语

根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残疾人士近9000万,已有65岁以上人口近1.2亿,为保障这些群体的出行和沟通,为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无障碍环境已经刻不容缓,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无障碍建设的规范和研究。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纽带和窗口,作为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加强和改进其无障碍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便利性和完整性是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的首要目标。

上一篇:如何完善质量监控措施,促进质量水平提高 下一篇:居住建筑室内环境色彩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