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时间:2022-10-23 06:15:30

巧用“微课”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摘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利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技术优势。通过“微课”,可以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能减少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就如何巧用“微课”,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展开本文探讨。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微课”制作;“微课”教学;“微课”评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55-02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课”应运而生,将学习的内容制作成“微课”,使学习者可以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机与学习方式来开展学习。“微课”的引入,正在慢慢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因为其特殊的教学手段及丰富的教学工具,与众课目不同的教学特色,使微课的使用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有着先天性的优势。

首先了解什么是“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课的特征有:主持人讲授性;流媒体播放性;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精致教学设计;经典示范案例;自主学习为主;制作简便实用;配套相关材料。按照课堂教学方法可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可将微课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信息技术课进行微课教学的重要作用:

1.减轻教师重复教学。信息技术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常要求教师进行演示,而演示又是教学中重复频率非常高的,在传统课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如何去自我减压或者提高课堂效率又成了我们平时所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制作教学视频,也即微课的萌芽,就成了信息技术课的一手效的手段。

2.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通常会看教师演示或者讲解,也可以通过教材来获取知识,但是这种效率通过比较低,如受课室远近、教师语音大小、周边影响等因素,也比较难发挥学习的自主学习或者自主探讨的习惯。学生使用微课学习后,理解能力,领悟水平也比以后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师在制作教学视频的同时,设置相对应的问题或者探讨活动,让学生进行学习探讨,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所以微课提高了学习的学习效率,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3.分层教学,促进后进生。信息技术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多层次的。学生从小接触的信息技术工具时间都不同,成绩优秀的学生水平不一定高。所以就造就了信息技术课堂学生的层次更具有多样性与片面性。而自主学习,微课的引入,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是适用的。因为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有了微课,他们可以自己选择观看不同层次或难度的教学视频,也可以重复观看,直到把知识掌握。而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学生就可以选择高层次的,复杂的任务去完成,这样同时也引导了学生正确地学习,所以整个课堂的效率得到很在的提长。

因此,“微课”的开发,解放了信息技术教师重复劳动的时间,教师的工作量不仅仅是课堂内容的讲解,更为主要的还是在对学生的练习指导上,通过不断深入的学习研究反思,不断的归纳总结筛选信息,力求在“微课”中,有针对性的讲解,将关键点授予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简短的学习解决问题,受到启发,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加有效性学习。

要让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在“微课”制作、“微课”教学、“微课”评介三个环节上做足功课,这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

1.“微课”制作:为微课制作准备好必要的脚本。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课,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就要将微课列入其中,根据教材编排的重点、难点,确定微课的选题,之后就需要对微课进行脚本设计,准备相应的素材。对于不同的选题,不同的应用目标,素材的准备与脚本的设计也有所区别。讲解说明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的讲授为主。需要准备的素材一般是对应的图片、清晰简洁的文本、思维导图等。再利用幻灯片程序,将这些素材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进行制作了;操作演示型:针对具体的实例演示,其操作步骤要强调细节;主题活动型:剖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列出主题活动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将一个大型的项目,分割成多个小项目,并分别确定每一个分课时的具体学习目标。并要考虑每个分课时的前后衔接,让微课内容成为一个系列。准备的素材,要注意前后的统一连贯;解题推理型:针对某个典型的例题或者程序任务的讲解分析,或者是推理演算,重在思路的分析与过程。

2.“微课”教学:结合教学不同阶段,让微课发挥不同的作用。课前激趣:通过微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接触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任务中的很多知识点还存在疑问,也不知道最终会达成怎样的效果,此时的微课,主要是承前启后,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新技能提供主观动力。课中突破:通过微课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学习的重点、难点放置到微课平台中,让学生在操作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点播学习,解决疑难问题,达成学习目标。课后拓展:通过微课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微课对教材中的一些拓展任务等进行深入的学习,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学生基本学习任务的完成,又能为学优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学习舞台。

确定微课的功能定位,发挥微课的最大价值。分层教学:将微课作为分层教学资源,实现异步式教学。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有责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获得发展。教师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和协调者,需要将知识点按操作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挑战不同难度的内容,以此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自主学习:微课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有了微课,我们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可让学生先自主探究,遇到困难时,再看微课提示。因此,我们应根据任务的需求,边讲解边操作,制作成微课。可以加上鼠标点击提示,配上红圈或者辅助文字,再加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不仅可以非常直观地学习,还能随时暂停、快进,以适应自己学习的进度。利用微课的方式轻松地再现了教师的操作细节,有助于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快速掌握制作技能,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了。

3.“微课”评价:制作出来的微课实施之后,要了解其对我们的教学到底有没有效果,是可有可无还是不可或缺,这就需要我们在借助微课进行教学之后,及时对使用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后续微课的选题与制作。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微课使用信息:利用平台的点击数记录功能,及时了解微课被点播的情况,一般来说,点击数高的微课,说明其选题正是学生所需要的,但这并不说明微课的效果是好的。因此,我们还要在网络平台中添加作品的点评功能,通过点赞的方式,来凸显微课的作用。根据平台反馈,修正后续微课制作:对于平台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统计与分析。找出哪些微课选题是学生需要的,哪些微课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的。聚集精品微课,拓展资源分享渠道:通过对微课效果的评估,精选出优秀的微课,进行再加工,制作成微课程,利用开放的网络平台,拓展渠道。

“微课”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教学方式的转变,运用好“微课”可以服务课堂,提升课堂。不管哪种课改模式都是为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希望通过“微课”这种手段的引进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快乐高效,让“微课”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春天。

参考文献:

[1]杨正群.关于“微课”的几点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

[2]施国栋.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初探[J].新课程(上),2013,(9).

[3]吕峰.微课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3,(9).

[4]袁金超.基础教育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5).

[5]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4).

[6]肖安庆,李通风,谢泽源.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优势与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0).

[7]杨辉.小议微课[J].时代教育,2013,(10).

上一篇:以严实的标准转作风抓发展上项目惠民生 下一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光纤通信实验教学现状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