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纸马艺术形成的原因初探

时间:2022-10-23 05:40:36

永州纸马艺术形成的原因初探

【内容摘要】永州纸马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有诸多因素的影响。文章分别从永州历史文化、地理人文、艺术流变等角度进行解析,试图从永州纸马形成的内外因素揭示其起因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纸马艺术 湘南文化 永州地理

永州纸马作为中国纸马艺术中的地方品种,虽然诞生于独特的汉瑶文化土壤,却因地缘偏僻,文明落后,一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故其在当地民俗生活中运用广泛,保留完好。究其形成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其一,湘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与巫楚文化传统、瑶族自然崇拜、道佛宗教融合是永州纸马艺术产生的内因。

地理条件:地理上,永州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西南接广西桂林、东南临广东,地域偏僻,交通阻塞,经济欠发达,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间习俗。当地民风淳朴,自然条件优越,是农业耕作的理想地方。境内留存舜文化、柳宗元文化、瑶族文化以及女书文化遗址,同时这里又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来是道、儒、佛较为活跃的地区。

历史文化:历史上,永州古称零陵,《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之名从此著称于世,并成为我国出现于夏代以前且沿用至今的34处重要古地名之一。战国时期永州地属楚国,楚人信鬼神崇尚巫术,《汉书·地理志》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永州人遇到事情习惯通过巫术求助于神灵,希望可以得到神灵的庇护。现实生活中即便人们遇到眼皮跳动、心神不宁之时,也会去找算命先生问个究竟。遇到一些红白喜事,或者建房打井,或者架桥修路,甚至庄稼遭受旱灾虫灾时,人们都会请当地“师公”①印刷一些相应的纸马,祭祀祖先神灵,以求消灾降福。

瑶族崇拜:在民族文化上,永州是一个以瑶、汉民族为主的杂居地。据有关文献记载:“永州是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唐代时,蓝山县境内居住瑶民3754人,这是瑶族人口首次见诸记载。到了清代,永州各县都有瑶民居住,聚居地称为‘峒’,境内有瑶峒120处,分布状况与现在相同。”②所以说自古以来永州就是一个瑶、汉民族杂居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先进地区科学技术和工业产品不断输入大瑶山内部,瑶汉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汉文化的不断冲击、影响、渗透下,使瑶族传统的民俗文化本体发生变化,主要包括以观念、信仰为主的隐形民俗文化体系。以前,瑶族信仰神灵主宰一切事物,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他们以神灵活动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在江永、江华等地调查中发现,仍然有为祈求小孩能健康成长而在古树上或岩洞石壁上改名寄门的习俗;有家人生病了则在门楣上贴纸马,以驱鬼避邪;新建成的房屋必须举行“上梁”仪式才能得到神灵的庇佑。当然,近年来这些习俗不如以前那么浓厚了,但是瑶族一些固有的信仰和习俗却仍然保持完好。在传统节日上如春节、清明、中秋等都与汉族相同,但是瑶族自己还有一些特有的节日,如“农历二月初一的‘赶鸟节’,四月初八为纪念牛神的‘牛生日’,六月初六为酬谢狗带来稻谷种子功劳的‘吃新节’,以及十月十六为祭祀祖先盘王而举行的最为隆重的‘盘王节’。除信仰盘王外,还有部分梅山地区的瑶族信仰‘梅山神’。瑶族人民在生活中更是禁忌较多,如不准吃狗肉、不能用脚踏撑架火炉、不能坐门槛和妇女烧火的凳子等等。”③这些不同的民族信仰与习俗说明了永州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永州虽然地缘偏僻,但是历史悠久,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为纸马这一民俗文化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其二,永州纸马和湖南滩头年画、纸马的风格相近,笔者经比较研究得出永州纸马的产生发展与周边民间艺术交流关系较大。

滩头年画、纸马:滩头年画的生产地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滩头镇旧时为宝庆府属地,历史较为悠久。据笔者查阅《隆回县志》,其中记载了滩头年画发端于明末清初,在清代中期的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可见年画在滩头的历史极其深厚,再者其艺术特色鲜明,制作工艺独特,在中国诸多年画产地中也独树一帜。又据冯骥才著《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滩头卷》记载:“滩头年画的种类包括门神、门画、吉祥画、神像画、纸马等,其中纸马又分像马、科马两类。”在这里滩头纸马归属在滩头年画范围中。我们从滩头年画和纸马的工艺手法、制作材料以及实际运用功能上分析,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再从这两者的发展史来推断,滩头纸马就是滩头年画的前身。滩头纸马和其他地区纸马的社会功能基本一致,主要用于祭祀活动。滩头纸马和年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必然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滩头旧称“楚南滩镇”,楚地人们崇尚巫术,信奉神灵。同时这里又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域,梅山文化是瑶族先民创造出来的神秘独特的地域文化。至今这里的巫风习俗还活跃在民间,滩头纸马在民间依然存在就是一个例证。在滩头梅山地区,人们信奉的神灵鬼怪庞杂繁多,所以纸马品种较为丰富,滩头纸马中有一种较为特别的,当地人俗称“相衣”,是用于丧葬仪式的一种神像。“相衣比一般的纸马要大一些,只印了神像的头面部。在布置水陆道场时,将各种相衣挂在灵旁,再用一些带颜色的纸剪成帽子、胡子、衣服贴到相衣头面部相应的部位,表示诸位神灵都来领受香火。而神像的相貌各异,性格鲜明,或凶恶、或温和、或怪诞、或庄重。内容也非常丰富,包括有佛祖、阎王、玉皇等。”④

永州纸马和湖南滩头年画、纸马的渊源关系:究竟永州纸马和湖南滩头年画、纸马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关系呢?笔者通过查阅史料比较发现,永州纸马可以追溯的源头就在滩头,下面从五个方面来对永州纸马和滩头纸马的关系进行论证。第一,永州、邵阳两地在地理位置上相邻,相隔100公里左右,历史上很多时候都同属一地。汉武帝时期,设置了零陵郡,从此零陵为郡级建制均未间断,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史料记载:“零陵郡辖7县4侯国,其中4侯国包括泉陵侯国(今永州、祁阳、祁东、东安等地),都梁侯国(今洞口、绥宁、武冈等地),夫夷侯国(今新宁、邵阳县等地),舂陵侯国(今宁远、新田及祁阳金洞一带)。概括说,零陵郡辖地相当今湖南邵阳以南的资水上游,衡阳、道县之间的潇水、湘江流域和广西桂林地区。”⑤此后零陵辖地虽屡经变化,但是永州、邵阳两地却经常同属一地;第二,两地瑶族同胞共同信仰“梅山神”。梅山地区是瑶、汉、苗等多民族杂居之地,由于地处较为偏僻,当地文化在汉文化的不断交融、同化下,形成了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瑶族人民信仰梅山张五郎,相传他是狩猎神,所以人们把他供奉起来,逢年过节,尤其是出门狩猎之前,必先祭祀一番,才能满载而归。两地均有纸马“梅山”。邵阳“梅山”以三个普通农夫形象出现,而永州“梅山”则表现内容更为丰富形象,画面上、中、下分别描绘了“梅山神”在空中射鸟、山上捕兽、水下网鱼的情景,永州“梅山”纸马的内容与邵阳滩头一带流行的三峒梅山的说法非常一致。邵阳地区对三峒梅山的说法有:“上峒梅山,围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捕鱼捞虾。”⑥可见,永州和滩头在信仰梅山神上有共同点;第三,两地纸马艺术特点上存在共同点。如两地纸马“财神”人物原型同为赵公明,在构图、动态等方面极其相似,只是在线条的运用上面稍有区别。滩头“财神”画面多以直线为主,寥寥几刀就把人物动态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显得较为古朴;而永州“财神”线条多为弧线,人物造型追求准确严谨,线条流畅;第四,永州地区古时雕版印刷事业发达,盛产刻工。从宋代开始在许多历史文献中就有记载今永州地区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情况。“永州曾经刊行过《柳河东集》,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八月零陵郡守赵善椹重刻柳集,令永州州学教授钱重细加校对。”⑦在宋代永州就能刻印柳宗元全集,对于这偏远的地方来说实属不易。在当时对于永州地方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第五,时间上也是一致的,滩头年画发端于明末清初,而永州纸马原版上有详细记载,制作于清光绪辛卯年。通过比较后不难发现,永州纸马与滩头纸马不论在内容上还是艺术特点上都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从而可以推断,永州地区曾经盛产刻工,为当时滩头年画的制作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力量,同时刻工也把各种民间习俗以及纸马带回到永州。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永州纸马的源头就在滩头。

结语

永州纸马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永州地处湘南文化的地理位置、所植根的湘楚历史文化土壤有很大关系,永州纸马的应用和存续方式亦和汉瑶杂居的复杂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关系颇深。研究永州纸马艺术的形成原因,对我们了解永州多元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传统有积极意义。

(注: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C0685;2012年湖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XKYTB038)

注释:

①因为“师公”是永州当地对巫术活动主持者的俗称,全国各地称呼不同,故而需要说明,以避免文字会意的误解。

②③⑤张泽槐.永州史话[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④钟新梅.滩头年画与乡风楚韵[J].永州: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4).

⑥唐文林,王浩宇.滩头纸马与万物有灵的民间巫祀[J].装饰,2008(8).

⑦龙震球.唐宋时期永州、道州何以人才兴盛?[J].零陵师专学报,1989(1).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美术系

上一篇:动画艺术当下审美转向探微 下一篇:信息技术优势与工业设计课程特色的无缝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