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县广播卫星设备“非法覆盖”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10-23 04:50:13

绿春县广播卫星设备“非法覆盖”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摘 要 随着我国广播卫星技术的迅速发展,绿春县广播卫星的建设工程也不断发展进步,直播卫星建设工程对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促进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非法覆盖”问题存在。本文简要阐述和分析了绿春县“十一五”广播电视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实施情况,部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非法覆盖”有线电视通达区的大致情况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几种原因,为防止和解决出现“非法覆盖”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广播卫星设备;非法覆盖;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092-02

1 绿春县广播卫星设备建设的发展现状

绿春县辖八乡一镇,81个村委会,10个社区,780个自然村,743个村民小组,23万人。自2009年启动实施了20户以上457个自然村13710户直播卫星覆盖工程,2010年,对20户以上新通电的213个自然村6279户又实施了第二批加密型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基本实现了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有效缓解了广大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突出问题,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2%和93%。但由于绿春县属高山地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的特殊地理环境原因,致使乡镇之间相距较远,村落也普遍分散。因此,在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实施规划中,以地面数字发射机站和通电村为主要建设点居多,部份未通电、通信号村寨就存在没有建设覆盖的盲点村寨,乡镇、村寨之间建设实施的数量比例也就有存在着差距;另外,目前运行的直播卫星“村村通”设备未设置加密程序,中央台3、5、6、8频道节目就不能接收到,除此之外其他节目均可以收看到,还有就是没有收视费;为此,在有线电视通达区自行安装、非法安装直播卫星设备现象随之出现,“非法覆盖”一系列问题的就接踵而至,对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建设的有序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造成了较大影响。

2 绿春县广播卫星设备的“非法覆盖”问题的原因分析

1)部分受益用户“非法转卖”直播卫星接收设备造成设备流失。

“十一五”期间,绿春县有计划、按步骤地建设村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乡镇部分受益用户在符合条件并争取到直播卫星设备后,一些相关工作人员及受益用户以谋取利益或者转赠他人等原由非法倒买直播卫星设备,致使部分应在建设区的直播卫星接收设备流失到城区及乡镇有线电视通达区。未按照广播卫星设备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2)前期直播卫星设备未设置GPS定位功能,设备可以“随处移动随处接收”造成设备流失。

GPS定位,可实时地计算出接收机所在位置的坐标、移动速度及时间。前期直播卫星设备未设置GPS定位功能,并可“随处移动随处接收”而无法追踪到直播卫星接收设备流向,起不到前期监督,后期管理的作用,造成部分接收设备流失。

3)有线电视“模拟转数字”过程中,“一户多机”收费过高造成部分直播卫星设备流向城镇。

在绿春县基本上一个家庭中有两台以上电视机的数字电视设备,按照使用要求每台电视机都必须安装一台机顶盒。并采取这样的收费方式:第一台电视机交400元入网费,机顶盒是免费使用,每月收视维护费为35元:安装第二台机顶盒要交入网费,并且要自购机顶盒,费用是400元,每月收视维护费15元。因此,只要安装副终端机的家庭,每多装一个机顶盒,一次性需多交纳入网费、机顶盒费及一年收视费共892元。大部分家庭对此感到不理解,认为同一个家庭看电视要入两次网、三次网,这样的收费方式不太合理,也就不愿意购买副终端机,而用安装直播卫星机代替第二台、第三台副终端机,虽然这样广大人民群众可节省很大一部分资金,但是却造成部分卫星设备流失。

4)城乡地区电视机的大量普及“一个家庭多台电视”和直播卫星节目源多、信号质量好造成部分直播卫星设备流向城镇。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民政策“家电下乡”活动惠及了广大农村群众,城乡电视机迅速普及,一个家庭拥有多台电视机已成为普遍现象。数字电视节目套餐多元化和定时程控收费在满足和方便了用户的同时,也存在让部分消费者因不能及时交费而中断信号的弊端;而且直播卫星节目多,信号质量好,体积又小,隐蔽性强,在院内、阳台上简易安装就能够接收到信号,也不存在收视费,这样可以节省每个月的费用。部分用户片面地认为,既然国家已发射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就可以安装卫星设施接收卫星节目,根本没有必要多花钱去使用优势不明显的广播卫星电视。因此,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成为绝大部分一个家庭拥有多台电视部分的用户的首选。

3 解决广播卫星设备“非法覆盖”问题的对策

1)从设备的功能设置上进行GPS有效区域定位,从根本上杜绝直播星设备“可以随处跑”。

采取对GPS有效区域定位,接收机信号并可自行得到控制,使直播卫星设备在管理范畴内使用,统一分配,便于管理,从根本上杜绝直播卫星设备“可以随处跑”。通过对整个绿春县的广播卫星设备进行GPS定位,科学合理地调整规划,避免广播卫星“非法覆盖”。

2)加强直播星实施政策宣传力度和督查力度,尽可能地防止直播卫星设备流向城镇。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体优势,以公益广告、宣传口号、通告招贴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动态,教育和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非法安装和接收境外卫星电视广播节目,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建立健全广播卫星设备的相关管理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广播卫星设备的监管。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监督管理形成日常化制度,同时加大督查力度,对非法生产、销售、进口、安装、使用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行单位和个人,协同相关执法部门依法严厉查处,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在电视的舆论媒体上,公开对违法者的相关处理,使广大群众能够自觉抵制非法安装和接收境外卫星电视广播节目。

3)有线电视“模拟转数字”过程中,尽可能降低“一户多机”的收费,避免部分直播卫星设备流向城镇。

有关部门通过进行民意调查后,及时合理地调整收费制度,确保收费方式最优化。有线电视为模拟信号时,收视维护费每户每月10元,转换为数字电视后,电视节目、入网落户和交纳费用等手续也变得相应复杂起来,这样就使得广大群众觉得繁琐,特别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收费节目的内容和获得的信息量与日常生活没有什么紧密联系,而收费标准明显提高,这种变化很难让用户体会到数字电视带给老百姓的真正实惠。因此,在广播卫星接收设备收费这一方面,必须做到科学合理,而播放的节目内容要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使老百姓获得最切实的优惠。

4 结论

对于我国部分偏远山区,由于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或其他一些原因,山区群众很可能并不知道卫星电视,所以这项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加大宣传工作

力度。

与此形成矛盾的是,目前在大中城市里,居民非法安装直播卫星设备的现象十分普遍,虽然国家有相关法律,但由于其并不完善,执法部门却有法难依。因此,必须要加强宣传,完善日常管理制度,不断改进监管手段和整治打击力度,实行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监管统一,努力解决偏远山区群众“收视难”的问题,以提高服务质量,保障群众及时收听、收看到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多做让老百姓满意的实事,以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徐芳.论析广播电视工程施工的管理策略[J].科学研究.

[2]景玉武.“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建设探讨[J].科技与生活,2012(1).

上一篇:关于雇主品牌营销传播的思考 下一篇: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发展进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