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巨人”的奇迹与启示

时间:2022-10-23 04:41:45

一个企业能否做大,取决于它所在的产业。有多大的产业,就有多大的企业;有多大的市场,就有多大的企业。

在高度竞争的房地产市场,企业要么生存、要么死亡。20年,从偏安上海到走向全国到海外落子。20年,从城市绿化到“绿地中心”摩天高楼争相拔地而起,其中3幢高度世界排名前十。20年,从上海一个小型绿化企业到以房地产、能源、金融、建筑多元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20年,绿地创造了一个奇迹。是什么秘诀造就了绿地奇迹?“绿巨人”的成长史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绿巨人”的未来将走向何方?《势在人为:绿地廿年进人世界五百强》一书,抽丝剥茧,尝试性地作了回答。

破解“绿巨人”的神话,我们先得看看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张玉良。绿地是一个神话,张玉良在绿地,更是一个神话。内部员工将绿地神话解读为“张玉良”三字经,“张”就是围绕主业不断扩张,整合资源不仅做加法,更做乘法;“玉”就是像璞玉一样,将真正的功底体现在产品的每个细节上;“良”就是强调企业的良知与社会责任。

在《势在人为:绿地廿年进入世界五百强》中,张玉良剖析了绿地的成功之道,总体来说,就是“顺势而为,势在人为:你在这个社会上做事,一定要成为当时的社会主流,那样你才有环境,才有机会。因为那是一股推导力,你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借助这种力量,要不你就没有舞台”。在产业选择上,张玉良强调“一个企业能否做大,取决于它所在的产业。有多大的产业,就有多大的企业;有多大的市场,就有多大的企业。”成功之道就是坚持主业加上不断调整。在最开始的时候,绿地的产业选择也是乱七八糟,做了一大堆,但通过市场调查,绿地很快将房地产作为了主业;后来,根据市场的发展,又大力发展办公、商业、城市综合体,以及超高层。

关于企业模式,张玉良的总结是“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简单地说,就是走“红色资本家之路”,在什么环境下走什么战略,做战略下的“机会主义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玉良读到一本讲印尼橡胶大王和首富、华侨林绍良发家史的书。林绍良的成功之道是“根据政府的需要,大面积地种植橡胶,为此他得到政府的低价土地,从此他的事业获得了大发展”。由此,影响张玉良一生的思路逐渐形成:“企业要做政府想做的事情。把政府导向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才会有大发展。”从1992年上海第一轮的大规模旧区改造开始,动迁房成就了张玉良及绿地公司的第一桶金。各地政府大力发展服务业,绿地就投资城市综合体和商务楼宇;政府热衷城市地标,绿地就建超高层;现在政府倡导做保障房,绿地就立志把保障房做成全国一流的。

关于产权机制,张玉良很推崇现在的混合所有制。绿地的诞生是带着一纸批文和2000万元国有资金起步的,在中央提出混合所有制的概念之后,绿地迅速吃了螃蟹。1997年3月改制后,国有股占51%,职工持股会持股46%,其他参股3%。在张玉良看来,这种混合所有制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投资决策、高级管理层任免、薪酬体系等均由企业的股东会和董事会按公司法规定决定,更贴近市场,效率更高;二是坚持职工持股,设立内部交易平台、退出机制,使每位持股职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建立起了良好激励机制,形成了人人为企业拼命干的氛围。当然,绿地的混合所有制也是逐步成长的,经历了“不愿持股、规定干部必须持股”,“人人争相持股”和“对新进优秀骨干职工把股份作为激励”三个阶段。

跻身世界500强,但绿地显然还没有最终完成从世界规模到世界级的一跳,还没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顶级公司。绿地期望建立起足以应对未来任何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深厚底蕴,这些底蕴不仅能让它在每一次危机中转危为安,还会让它比那些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的公司变得更强大,成了绿地后500强时代的核心任务。

上一篇:行情的危与机 下一篇:建立以战略采购为核心的现代采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