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内需型增长

时间:2022-10-23 04:00:09

中国推进内需型增长

一段时间以来,IMF一直在关注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表现。中国是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中的几个亮点之一。

在最近发表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中,我们维持1月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即2012年增长8%-8.5%,2013年提高至8.75%。虽然近期增速有所放缓,中国仍引领全球经济,而且其强劲表现还为其他地区的复苏提供了重要启迪。

从中国近期经验中可以看到,在外部不确定性较大时,如何协调政策力度以确保经济增长。尽管2011年的增长使净外部需求收缩,经常账户顺差大幅下降,但强劲的内需仍使经济增长超过9%。

2011年,政府付出很大努力提高工资,改善社会安全网,并扩大低收入住房的范围。2012年将继续朝着这些方向努力,决策者把重点放在建立全国范围的医疗保险计划、增加养老金的可携性和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我们预计这些努力能促进消费。除了投资向好,这还将支持内需并抵消外部需求的疲弱。

重要的是,我们预计,即使在经常账户余额低于以前预测的情况下,中国依然能实现超过8%的经济增长。我们修订后的预测是,未来两年经常账户仍将低于GDP的3%,到中期将适度增长到4%-4.5%。

与此同时,当局采取适当措施控制信贷增长并限制投机易,目前已经使房地产价格下降和交易量增长放慢,避免了房地产市场出现急剧的、不稳定的调整。同样,改进食品供应和分配的措施,也有助于控制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除非食品供应受到进一步冲击,我们预计今年的通胀率将减缓到3.25%-3.5%。

那么,是否从此都是好消息呢?当然,外部环境虽然仍严峻,但较2011年四季度已光明得多,这将有助于中国出口订单的增加。然而,目前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相当大,如果这些风险成为现实,无论是由于欧洲状况出现恶化还是油价激增,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除了外部风险,近期中国国内一个主要担忧就是房地产市场降温加剧,负面影响会从建筑行业波及到上游产业及金融系统。

一旦出现任何一种后果,财政政策需承担起减轻影响的责任。2011年财政收入表现强劲,已经创造了额外的财政空间,可用于对总需求进行有效调整。

正如我们长期讨论的,与2008年不同,财政应对措施应主要通过预算途径实施,且应把重点放在促进消费的措施上,比如工资补贴、结构性降低社保缴款、发放优惠券鼓励环保耐用品消费、降低为消费者服务的小企业的税收等。

毫无疑问,整体价格压力的缓解已经为货币政策创造了一定空间,为经济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但我们认为,中国政府今年的信贷增长目标已经在实体经济需要和金融稳定要求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中期内,主要的结构性挑战仍是中国经济向消费拉动型增长模式的转变。截至目前,投资仍是内需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作为GDP的一部分,它已经连续第四年增长近50%。的确,我们的分析表明,投资的持续增长是近些年经常账户顺差下降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虽然中国成功地降低了外部顺差,但这是以内部失衡日益扩大为代价的。对投资拉动型增长的依赖日益增大,这就提出一些问题:新的产能是否能盈利,未来如何对这种资本密集型增长模式进行融资。在这方面,逐步提高要素投入的价格,降低企业储蓄将有助于中国走出投资带动的增长模式。

如果“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结构性改革能促进消费,并且新投资的产能可以在国内消化,中国人民将获得最大的收益。中国能否继续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大的亮点,将取决于中国经济是否能实现从投资带动型增长向消费带动型增长的平稳过渡。

作者为IMF亚洲及太平洋部主任

上一篇:本.贝拉 第12期 下一篇:再诘弗里德曼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