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2-10-23 03:12:45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高等农业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动物医学专业技术人才,但其中凸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从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着眼,指出了改革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并构建了“低年级开展专业基础知识的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专识教育”的“两段式・双向型”人才分类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动物医学;两段式・双向型;学术研究型;技术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54-03

动物医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的老农科类传统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动物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动物生产相关部门和领域从事动物医学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随着我国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养殖业的转变[1],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养殖业的主题是生产安全、优质的动物源性食品,养殖模式也由传统的散养逐步向现代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兽医职能发生重大变化,给动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内涵带来了深刻变化。明确要求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动物疾病防治技术,而且在预防人畜共患性疾病、安全动物源性食品生产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和就业领域的变化等新形势的出现,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各型人才,在新的形势下,改革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改革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符合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相应地也就决定了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当前,无论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还是教学型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既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考研的需要,按照“学术研究类”人才的要求培养,又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就业的需要,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两种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也必然不同[3],所以很难两全。最终结果是导致同一机制同一培养模式的实施,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有竞争力,社会的认知度低。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进行分类培养也成大势所趋。

(二)适应社会发展对动物医学专业多元化人才的需要

首先,随着农林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差距拉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出现较大差异;其次,近年来我国的养殖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动物的种类和群体大小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交流逐步扩大,动物疾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学生对教育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提供平台,使不同类型的各类人才各有兼顾,共同成长,以提高全体学生的适应力、创造力和发展潜力[4]。

(三)高等农业院校“因材施教”的现实需要

作为由具有不同特质人群组成的大学生群体,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很大。为了较好地适应个体,全面培养人才,因材施教地突出个性培养便成为一个永久的科学的教学原则。进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二、动物医学专业“两段式・双向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动物医学专业实施“两段式・双向型”人才分类培养主要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按模块化分类教学管理模式将学生依据其自身兴趣爱好和毕业后的就业去向自行选择后进行分类。即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后,按照“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授课和管理。确立“大一、大二阶段进行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通识教育,大三、大四阶段分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两型专业课程学习的专识教育”的两段式教育分类培养模式。重点突出学术研究型学生的专业理论提高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技术应用型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动物医学专业的高级研究人才。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研究,为毕业后进入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为毕业后考研作准备。“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考核机制等,其顶层设计具体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

“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应重点突出如下几个环节,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为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研究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1.实施大学全年级英语教学不放松,全面提高英语水平。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在搞好专业教育和培养基础上,重点以全面提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主要内容之一。在英语教学安排上,大一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大二学年以后,实施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汉语与英语“双语式”教学,并充分将网络自学和课外大量的英语活动有机结合。

2.强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考研通过率。在搞好专业教育和培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与考研有关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增加动物生物化学与动物生理学、政治类课程与时势政治的辅导与学习、兽医药理学、动物传染病学等与考研有关课程的课时,加强教学研究和对学生的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考研通过率。

3.设立导师培养制,培养学生的科研爱好和素养,规范科研行为,全面提升科研能力。进入大三阶段,学校为每位学术研究型学生配备导师,实施导师负责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和进行科研训练。整个过程应包括:查阅收集并整理资料、申报各类课题、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完成实验、科学研究和撰写并等工作。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科研活动,能学到一定的科研方法和专业技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4.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本科毕业需以高质量的论文形式来检验大学四年的专业综合学习情况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技术应用型学生的培养模式,重点应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全程兽医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兽医临床操作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技术应用型学生的培养方向非常明确,即通过四年的动物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培养,直接步入社会,进入畜牧兽医业的最基层,为我国临床动物医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其顶层设计具体培养模式见图2。

1.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课,提高专业技能。结合课程内容、专业特点和生产实践需要,开设五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包括“动物形态学”――集动物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和动物病理学四门课程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掌握动物的分类、畜禽的基本结构、解剖动物的方法和辨别正常与异常动物组织器官;动物机能学――集动物生理学和兽医药理学二门课程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动物的生理变化规律,以及药物对动物机体的影响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动物诊疗学――集临床诊断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和传染病学等课程实验部分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临床诊疗的基本技能和最新的兽医临床疾病检测方法;三科疾病学――集内科、外科和产科三门课程实验部分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使学生掌握动物常见普通病的类型、影响及诊断技巧;动物生物技术――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和兽医生物制品为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地了解基因克隆、生物制品制备等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课开设的大实验,一般需横跨几个学期,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和培训方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提升专业应用技能。

2.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有机联系和整体认知度,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整体效应。开设综合性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人工造病,然后进行诊疗,将前后所学课程有机地串联起来。人工给动物接种病原菌造病,然后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最后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这样可使学生将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临床诊断学、药理学和传染病学等课程内容有机串联和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加深对所学课程的印象,又能加强课程之间知识的相互联系。

在计划学时内开设综合性大实验的同时,学校还可利用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教学计划外的自行设计探索性、创新性大试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这种专业技能培养方式一定较常规“灌输式”培养模式效率高,效果好,也能使学生将来就业后能很快很好地适应社会。

3.增加实验课时和实习等实践环节。强化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掌握过硬的动物医学临床基本技能。在培养技术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方案中,应相对增加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产科学、兽医内科学和兽医外科学等专业课的实验学时,且以综合性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大实验的方式开出。同时增加课程实习环节和学时,合理安排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段。第3、5和7三个学期集中时段安排综合性实验课的综合性大实验或创新设计性大实验。第6学期安排生产实习模块的教学。第8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学生可根据毕业后工作意向选择到相应意向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以保证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单位的专业工作。毕业实习也可尝试新的教学安排,即学生利用大三后的学期假期,自己选择时间和单位进行实习,完成实习任务,撰写实习报告。

4.完善考试和考核机制。通过正确导向,使学生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技术应用型动物医学本科生毕业前,需通过“专业知识点理论考试和三大专业技能操作考核”,并且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动物疾病案例、专题或调查报告。以此来检验大学四年的专业综合学习情况、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培养情况等,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人才的需要。专业知识点的理论综合考试内容应涵盖当前全国“兽医资格证”考试的基本知识内容。三大专业技能操作考核主要包括:(1)五门综合性实验课的操作技能考核和综合性大实验和创新性大实验的技能考核;(2)兽医临床基本诊疗技能考核;(3)三大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操作考核。

参考文献:

[1]朱汉春等.创新现代畜牧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高素质

创新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1,(9).

[2]张立娜,华彦,肖向红.新形势下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

[J].畜牧兽医杂志,2010,(3).

[3][4]赵桂龙等.本科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12,(1).

上一篇:博物馆里的早教课 下一篇:如何加强网络化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