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荒岛英雄背后的文化殖民主义

时间:2022-10-23 02:58:58

《鲁滨孙漂流记》:荒岛英雄背后的文化殖民主义

[摘 要] 电影《鲁滨孙漂流记》以丹尼尔・笛福的同名原著为蓝本生动地描述了鲁滨孙令人惊讶和具有冒险精神的荒岛生活,该片表现了一个荒岛英雄的生活历程,创造了一个白人神话缔造者的英雄形象。然而,通过鲁滨孙对“星期五”的驯化过程可以透视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强烈的文化殖民意识。影片透视了文化殖民使得殖民地人民由于民族文化身份丧失而陷入困境。

[关键词] 文化殖民主义;西方文明者;他者;殖民文化

电影《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作者在创造荒岛英雄形象的同时,也透视了其背后的文化殖民色彩。文化殖民源自15世纪之后的发现和探索时期。它打破了旧世界和新世界的分离,并鼓励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实际上,从15世纪到19世纪是一段很长的欧洲大国的剥削和入侵史。读了马可波罗的游记,他们无法抵御欲望的诱惑,垂涎于亚洲的财富,印度的香料、中国的黄金和白银以及非洲的奴隶。[1]在此期间,欧洲国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并成为大帝国。尤其是英国,一直到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时期,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和“海的主人”。与此相反,他们使殖民地国家人民的家园被蹂躏、信奉的神灵被嘲弄、语言被废除、人口被毁灭。并试图征服那里的孩子们使之屈从。[2]不过,在很多反映殖民文化的影片中,所有这些殖民者的魔鬼做法似乎都被美化了。我们经常发现到处都渗透着这样的信息,那就是白人正在向那里传递“文明”。他们假借上帝的名义,声称是在帮助这些劣等种族,使这些野蛮人走向文明。事实上,他们是在进行文化殖民或者说是文化侵略。

一、文化殖民的话语体系

殖民话语体系是殖民主义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小说家们所运用的一连串的强大的、以传播浓厚的殖民色彩的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西方人善于鼓吹“白人神话”,而对“其他人种”则假以虚幻的构想。爱德华・赛义德在他的《东方主义》一书中指出:长期以来,历代的西方学者构建了他们所想象的“东方人”的形象,认为他们懒惰,善于欺骗,并且不理性。

电影《鲁滨孙漂流记》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其殖民主义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的殖民话语体系中:殖民地国家和殖民地、奴隶主和奴隶、白种人和非白种人、中心文化和边际文化、文明和野蛮、基督教和食人部族等。鲁滨孙对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帝国主义地位充满信心,认为自己就是殖民主义的代表,把自己视为文明人,把自己的文化视为中心文化;于是他理所应当地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应该奴役“他者”――非白种人;他以语言殖民的形式将自己的文化传播给他所奴役的人群,以实现其殖民主义的理想。在鲁滨孙眼中买卖奴隶毫无罪恶可言,把它看成是一种赚取财富的贸易手段;而将奴隶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并对其进行语言殖民,进而使其丧失自己的民族意识则是其殖民意识的充分体现。

二、充斥于生活中的文化殖民意识

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人民对自己的种族和文化越来越充满信心。他们认为自己优于“他者”。坚信上帝是他们的主宰,并授意他们拯救野蛮人,并使之文明起来。[3]因此,奴役野蛮人―― “星期五”是鲁滨孙实践其殖民目的的关键一步。

(一)改变“星期五”的食人习惯

为了改变”星期五”食人的习惯,鲁滨孙首先让他尝试其他的肉类,同时让他明白食人是一种残酷的没有人性的行为。这似乎是一件好事情,有利于土著人的文明进程。然而,因此而掩盖了土著人的自身文明的闪光点则显得不太公平。从美国历史来看,印第安人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的农作物如玉米根植于非洲,大大改善了美国人的营养状况,并有利于人口的增加。同样,美国的马铃薯被引入欧洲,并成为爱尔兰人的主导食品。美国的烟草被带到欧洲,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发展。然而,《鲁滨孙漂流记》则将这些文化抹杀掉了。更糟糕的是,土著人的形象被扭曲为食人的野人,目的只是为了反衬自谓为文明象征的白人,以实现殖民者进行语言与文化殖民的目的。

(二)改变“星期五”的生活习惯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星期五”及其部族以及当时非洲海岸的黑人都是生活的。显然,这与鲁滨孙心中的现代文明不符。于是,他自然要求其做出改变。这就是鲁滨孙传播其殖民文化的元素之一。在鲁滨孙眼中,“星期五”穿上他缝制的衣服后,显得非常帅气,变成了一个像白人一样体面的青年。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鲁滨孙为他缝制了衣服,他认为赤身的形象是丑陋的、不文明的。[4]事实上,土著人并非赤身地生活。他们使用羽毛或兽皮做衣服遮挡身体,制作的过程相当复杂,这是印第安人的文明。然而,殖民者入侵之后,他们的衣服的原料也都由白人的布料所取代。这意味着他们的文化也被取代了。白人们确实带来一些文明,但同时却贬低土著文化,进而使他们抛弃自己的文化,毫无选择地接受白人文化。这是另一种方式的文化侵略。

(三) 改变“星期五”的劳动方式

使“星期五”习惯于穿衣服,并改变其食人习惯之后,鲁滨孙开始教他使用各种劳动工具和武器。在鲁滨孙的指导和教育下,“星期五”很快就学会了使用先进的工具和武器,这其实是在暗示白人的智慧和力量,透视出一种对白人文明的宣扬。在他们的文明熏陶下,即使野人也能够做得很好。鲁滨孙还教会了“星期五”使用猎枪。起初他觉得这种武器非常神秘,以为是什么神赐之物,要顶礼膜拜,还试图和枪对话,后来他明白这只是一种普通的武器。这似乎令人觉得可笑,显得“星期五”是多么愚蠢。但是,又有什么人是生而通晓一切呢?“星期五”实际上是个非常聪明的小伙子,不论是学做各种工具,还是学做面包,他都学得非常快,而且做得和鲁滨孙一样好。然而,“星期五”的一切成绩似乎都要归功于鲁滨孙,以渲染白人的文明以及仁慈。

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侵蚀意识的彰显

殖民者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左右“他者”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实现无形中从语言、文化及信仰等方面影响“他者”。在鲁滨孙对“星期五”生活方式的改造之下,他开始精心教授“星期五”使用英语。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凸显,学习一门国际语言确实是一件有用的事;然而在殖民地时期,殖民者要求殖民地人民放弃自己的母语,学习殖民者的语言。影片清晰地展示了鲁滨孙首先交给“星期五”的是他的名字――“星期五”,和“星期五”对他的称呼“主人”。这足以显示出鲁滨孙的殖民意识。鲁滨孙曾经养了一只鹦鹉,他教鹦鹉的是他的名字“鲁滨孙”。这也是殖民意识的一种体现,他开始就认定“星期五”要做他的奴仆。因此,为了使“星期五”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他,鲁滨孙遂对其进行语言殖民,使其放弃自己的本族语言。

鲁滨孙对“星期五”的民族所信奉的神灵大加嘲弄,将其原有的民族信仰痛斥为骗局和诡计;并引导“星期五”加入基督教的队伍当中。鲁滨孙一面自欺欺人地诵念“只有救世主耶稣是普度众生的福音,只有上帝的语言和上帝的圣灵,才能做人类灵魂绝对不可少的导师,帮助我们知道上帝救人的道理,知道得救的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假惺惺地说:“关于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有关宗教的争执、纠缠、斗争和辩论,无论是教义上的微妙或是教会行政上的种种计划,对我们来说大都毫无用处。”[5]在鲁滨孙看来,宗教是他控制“星期五”的另一种方式。

在西方人眼中,他们认为自己比“他者”更加文明,因此,以“野蛮人”来称呼他们。事实上,殖民地人民并不是那么野蛮。我们知道,印度及埃及是文明的先驱。它们有悠久的历史。印度的宗教传播到西方,推动了西方社会的文明进程。古埃及人同样具有先进的文明。埃及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创造了世界奇迹――金字塔。埃及人的木乃伊也具有其独创性,这种储存方法传遍世界各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非洲国家似乎落后于其他大陆的国家,然而,他们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流行于世界各地的rap音乐起源于非洲。非洲人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殖民时期,只有殖民者的文化得以宣扬,充分体现了殖民者的文化殖民主义。

四、结 语

《鲁滨孙漂流记》并不是一部简单的探险影片,它是一部殖民主义者美化其文化殖民过程的电影作品。乔治・米勒在刻画鲁滨孙对“星期五”的改造过程中总是要体现“星期五”的态度,试图说明“星期五”心甘情愿接受鲁滨孙的思想、语言、文化及信仰。然而,这并不能抹杀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文化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困惑。正如影片中描写的那样,虽然“星期五”是鲁滨逊忠实的仆人,但是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丧失仍然使得他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文化殖民并不是传递福音,而是殖民者巩固其殖民统治的手段。“他者”必须毫无条件地接受殖民者的文化。而这种裸的文化侵略往往被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冠以文化传播的美名。但无论如何粉饰,影片中所透视的文化殖民意识已昭然若揭。

[参考文献]

[1] Spielvogel Jackson J.Western Civilization:An Enhanced Brief History[M].Delmar Cengage Learning;International ed of 7th revised ed,2009.

[2] Rogers Perry M.Aspect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Problems and Sources in History[M].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7.

[3] 陈兵.所罗门王的宝藏:殖民掠夺的合法性问题[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6).

[4] Defoe Daniel.Robinson Crusoe[M].Shanghai:Shanghai World Book Publishing,2003.

[5] 刘意青.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 张德明.空间叙事、现代性主体与帝国政治――重读《鲁滨孙漂流记》[J].外国文学,2007(02).

[7] Arnold A James,et al.A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the Caribbean.Vol.3[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

[8] Selden R,P Widdowson,P Brooker.Original Title: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4th ed[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上一篇:机插水稻育秧“四改技术”比较及应用要领 下一篇:鹿邑县土壤养分状况及改良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