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种植业现状及发展多熟种植的建议

时间:2022-10-23 02:24:35

红河州种植业现状及发展多熟种植的建议

1红河州种植业现状

红河州地形地貌复杂,不同地区间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生产技术水平、民族生活习惯等复杂多样、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种植特点也有明显的差异。全州种植业划分中部、北部、南部三大种植区,区内又根据不同的特点和条件,以海拔高度分界,保持村委会行政区界的完整,各分为三大种植区(含小区)。

1.1中部种植业区

指海拔800 m以上的个旧、开远、蒙自、建水、石屏2个市3个县。该区地处亚热带,温度较高,日照充足、光质好。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共存,土壤类型主要为赤红壤、红壤、冲积土、黄棕壤以及红色石灰土。稻田一般土层深厚,肥力较好,水稻产量在州内稳而高。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缺磷少氮,种植农作物产量不高。该区交通运输方便,但小区间不平衡、差异大,坝区较好,城乡企业发展快、市场活跃,经济繁荣。山区贫困种植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1.2北部种植业区

指海拔1 250 m以上的弥勒、泸西2个县,该区土壤类型为红壤、红棕壤和零星分布的黑色石灰土。分布有较多的山间盆地(坝子)和高原台地,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温带等气候类型,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进入雨季,无论稻田、旱地农作物播种一般不违农时,栽培水平发展不平衡,坝区高、山区低,耕作制度多为大小春两熟。近年坝区大力推广间套种,在水稻、玉米、烟后加种1~2季或间套经济效益好的短期蔬菜,豆类或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既提高了粮食产量,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1.3南部种植业区

涉及屏边、河口、金平、元阳、绿春、红河6个县,属于以哈尼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红河藤条江、李仙江三大水系的强烈切割,山势险峻,山原破碎,坡陡谷深,高差近3 000 m,栽培方式粗放落后,村寨分散,交通不便。由于该种植区立体气候明显,湿润多雨,水资源丰富,半山多云雾,因此有适应热区的水果、南药及橡胶,有适应温热地区的水稻、玉米、草果,也有适应温凉地区的大豆、荞子。种植业是以粮为主的自给或半自给性生产,生产水平低,且发展缓慢。

2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中部种植业区

中部种植业区因南有哀牛山、北有六绍山暖湿气流难以进入,是红河州少雨区,降雨分布不均,常发生冬春干旱,偶有春夏连旱,坝区水利条件较好,山区干旱缺水,部分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其次春寒倒春寒发生频率较高,偶有霜冻危害经济作物和小春作物。

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坝区重点抓好甘蔗、油料发展,增加熟制,扩大间套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城镇附近要大力发展城郊农业,确保城镇市场供应,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纯收入。山区应恢复和发展林业、畜牧业、扩大油菜,提高中上等烟比例,主攻单产和品质,推广间套种植,发展水果和经济林木,提高商品率,打开销路,加快州内外市场占有率,增加经济收入。

2.1.1中部坝区。充分发挥光、热优势,主攻经济作物,提高单产,扩大小春作物面积,增加复种,扩大间套种面积。针对个开蒙群落城市的建设及城镇集中、非农业人口多、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多的特点,要有特色地发展城郊农业;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商品蔬菜,既要考虑常规蔬菜,又要发展冬早蔬菜及柑桔、石榴、桃等名特优品种。主要模式:粮食型的稻―再―麦、稻―再―冬玉米、稻―冬玉米/豆等;粮经型的稻―再/鱼、稻―菜―菜、烟/玉米―麦、稻―冬瓜/黄豆等;经济型模式的烟/菜―菜、甘蔗/辣子、黄瓜、番茄、玉米、慈姑―慈姑,水稻制种―菜―菜等。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探索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熟制。

2.1.2中部半山区。首先应培肥地力大种绿肥改善水利设施条件,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自给有余)把握好具有发展经济作物及亚热带、温带水果的优势,加大力度发展,使之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次扩大油菜的种植面积,提高烟叶质量,增加中上等烟比例和农民经济收入。该区应在保证一年两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季降雨,发挥旱地多的特长,利用短期作物,如豆类、瓜、菜等扩大间套种植,大力发展果粮、果菜、果经的种植,提高复种指数,争取一年两熟三收或两年五熟。

2.1.3中部中山区。该区首先要固定耕地,培肥耕地土壤,严禁毁林开荒,大于25°的坡耕地应逐步退耕还林还牧,尽快提高森林覆盖率,大搞台地建设;推广行之有效的旱粮增产措施,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证自给;发展油菜、绿肥,提高复种指数[1-4];发挥土壤湿润的优势,发展经济林木及水果,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争取一年一熟两收或一年两熟,发展支柱产业。

2.2北部种植业区

2.2.1北部丘陵种植区。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合理安排粮经作物种植比例,在保证粮食自给有余条件上,力争粮、烟、油多做贡献,充分发挥气候温和、光照适中、雨量合适等优势,提高栽培水平,扩大优质稻面积,提高中上等烟叶和油料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复种,扩大小春粮豆和绿肥种植面积,确保耕地土壤肥力有增无减,永续利用,稳产高产;另外,还要加强设施农业建设,研究设施农业条件上的多熟种植,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2.2.2北部半山、平坝种植区。充分发挥自然优势,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提高烤烟栽培水平,增加中上等烟比重,实现粮、经作物双丰收;扩大小春粮豆和绿肥种植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壤肥力,大力发展间套种植,继续抓好水果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探索设施农业条件下的新模式。

2.2.3北部中山种植区。抓好旱粮生产,努力实现粮食自给,扩大夏播种植,充分发挥瓜、豆、荠等短期作物优势,大力推广间套种植,增加复种,恢复和发展绿肥作物种植,培肥耕地土壤;发挥山区优势,充分利用空闲荒地,发展寒温带苹果及其他果类,提高商品率,增加经济收入。

2.3南部种植业区

河谷热区由于地处边疆,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差,交通不便,文化教育基础差,缺乏科学技术知识,耕作粗放,因此热带、亚热带的自然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湿度不均,尤以红河河谷明显(包括干热、半湿热、湿热河谷);水资源虽然丰富,但设施少、利用率低,而且抵抗水、旱灾害能力很低;偶有春寒,导致冬季气温偏低,橡胶树易受低温冷害。

恢复森林覆盖率,保持生态平衡,减少泥石流,严禁毁林开荒,25°以上陡坡耕地及时退耕还林、还牧、还草。固定耕地,大搞台地、梯田建设,培肥地力,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在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热带、亚热带水果和经济林木。增加农作物熟制种植,发挥湿润多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间套豆类、蔬菜及短期作物种植,增加复种,提高复种指数及商品率生产,促进商品、民族经济的发展,为振兴边疆、巩固边防做贡献。

2.3.1河谷热区。加强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大力举办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产量品质。在粮食自给有余的基础上,以商品性生产为前提,狠抓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开发力度,发挥可开垦荒山荒地多、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建设台地、培肥地力,引进劳力和人才,实行异地开发),积极稳妥地扩大热带作物的种植,努力发展冬早蔬菜,增加复种,用瓜豆类短期作物搞好间套种植,大幅度提高复种指数,解决自身吃菜难发展规模性的商品生产,组织好内供外销。措施上:一是恢复和发展双季稻,推广稻―稻―肥、肥―稻―豆、稻―稻―菜(豆)、玉米/豆―菜、菜―玉米/菜―菜等模式。旱地上的粮豆、粮肥、粮菜等间套,确保粮食自给有余。二是以南溪河、红河流域为主,优先发展速生、高产、周年供应的香蕉、芭蕉、菠萝,耐旱而瘠的荔枝、芒果、酸角等热带、亚热带水(干)果,并改造老果园,建设新果园,建立种苗基地,严格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三是红河干流的湿热河谷,李仙江、藤条江河谷具备橡胶生长的特殊环境,要积极稳妥地发展橡胶生产。四是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发展香料和南药生产,贵重的南药有肉桂、砂仁、槟榔、苏木、千年健、龙眼、胡椒等,同时重视攀枝花、龙竹、龙舌兰、紫胶、咖啡、可可、得茅草及珍贵木材紫檀、楠木、柚木的发展。

2.3.2南部半山区。一是稳定粮食面积,加快新品种示范力度,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实现粮食自给有余。二是增加复种,海拔1 300 m以下,推广杂交稻,养留再生稻,示范稻―再―鱼,或稻―再―蔬菜。1 300 m以上示范稻-慈姑或稻后的水生蔬菜等。三是发挥种植冬黄豆的历史传统,提高单产。部分雷响田,若遇旱年应水路不通走旱路,推广玉米/豆,菜、洋―冬黄豆或洋芋等模式,既提高复种又培肥地力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四是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八角、水果、紫胶、核桃、棕片等,增加经济收入。五是发展花生、芝麻、杂豆、蚕豆等经济作物。

2.3.3南部中山种植区。一是恢复森林覆盖率,严禁滥砍乱伐,改变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土壤变得浅薄、肥力明显衰退的状况。二是严禁刀耕火种、广种薄收,应固定耕地,培肥地力,改进栽培技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实现粮食自给。三是充分利用豆类、荞子、洋芋等短期作物,努力搞好间套种植,即示范玉米/豆、菜、荞、洋芋等。扩大绿肥种植,培肥耕地土壤。四是发展草果、茶叶、鲁沙梨、核桃、棕片及其他水果,发挥山区优势,增加经济收入。

3发展多熟种植的建议

3.1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全州各级领导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多熟种植工作的重视,负责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各县市也要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层层分解任务,把目标任务及早落实。

3.2强化培训,抓好宣传与示范工作

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应做好播种前和播种后的宣传、培训、田间指导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各级农技部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段,要派出精干技术力量,深入各示范片区,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技术培训活动,采取会议、专题培训、田间现场讲授,发放宣传、技术资料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地抓好技术培训,做到户有一个“明白人”,家有一张“明白纸”。同时,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科普街等宣传工具,使间套种技术家喻户晓,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县、乡技术人员要按照技术方案,深入田间,对农户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到了核心区有技术专家,示范区有技术骨干,辐射区有技术人员。

3.3抓好关键技术措施,做好技术指导服务

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技术实施方案。重点做好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工作,加强品种布局与搭配、病虫害防控技术、将各种先进实用配套技术真正落实到村组农户。为保证粮经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的增产增收效果,各县市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整合资源,加强指导和服务。深入挖掘、建立和完善不同地域、栽培水平下的粮经作物间套种模式,不断挖掘粮食作物间套种增产潜力,加快全州多熟种植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4抓好督促和检查落实

在开展间套种技术推广的各个关键时期,州县要及时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的田间地头,巡回指导,对计划任务、生产资料就位落实、间套种技术措施培训、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5个环节进行全面督促检查,及时协调处理和解决技术推广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参考文献

[1] 杨军芳,周晓芬,孙丽敏,等.太行山前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养分状况与农田氮、磷、钾平衡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1(6):181-188.

[2] 段玉,曹卫东,妥德宝,等.内蒙古阴山北麓马铃薯与绿肥作物轮作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26-28.

[3] 邢素丽,李春杰,韩宝文,等.壤质潮土长期施钾对小麦玉米轮作制作物钾吸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S2):274-278.

[4] 刘成龙,王静,郭亚男.草田轮作粮食增产效果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6):58,61.

上一篇:八角莲人工栽培技术 下一篇:玉米新品种铁研27号的选育经过及栽培制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