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跟进时机,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时间:2022-10-23 02:20:00

把握跟进时机,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课堂具有随机性和动态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生成,懂得把握跟进时机,巧用策略,点燃智慧火花,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一、静待花开,及时跟进,开启思维的闸门

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现实中,课堂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时空里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传达的不同层次的信息都要认真倾听,施以智慧引导,使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笔者在教学“正方体特征”一课时,对教学环节做了创新设计。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活动,所提供的学具有:三种不同的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活动要求学生搭一个正方体,所有学生马上动手,很快便陆续完成任务,但有两个小组没能搭成。笔者留出充足的时间让这两个小组继续操作。学生反馈:“我们组的不能搭成正方体,少了一根。”“我们这个不像正方体。”笔者及时跟进追问:“为什么这两组搭不成呢?谁有什么发现?”学生数学思维被激活,学生经过讨论后说:“他们只有11根小棒,再加1根同样长的就可以搭了。”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汇报:“他们这组虽然有12根小棒,可是长短不一样,也搭不成正方体的。”最终一位学生总结:“要搭正方体要有12条相同的棱,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有关联的,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的用心呵护和耐心等待,为课堂亮点的出现创造条件。再由教师的适时跟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困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积极进行。

二、鼓励质疑,及时跟进,深化知识内涵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且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而产生疑问,萌发探究的心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质疑中会不经意间带出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副产品”,也许学生是“无心”的,但教师却要“有意”为之,随时捕捉学生疑问的瞬间及时跟进,这样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深化。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265?郾2千米,一辆汽车0?郾5小时行驶25?郾5千米,按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达乙地要几小时?”这是一道典型的路程问题。按常规的解题思路,学生根据“0?郾5小时行驶25?郾5千米”,先求出这辆汽车的速度,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求出“从甲地到乙地要几小时”。当发现同学们都是为自己的解题思路得意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问:“能不能265?郾2先除以25?郾5呢?”大部分学生表示反对,教师先是表扬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与质疑的学习态度,继而马上意识到可能会有教学亮点出现,于是把握时机,让学生上台阐述想法:“0?郾5小时行驶25?郾5千米,全程有265?郾2千米,可以先求出265?郾2千米里面有几个25?郾5千米,那么从甲地到乙地的行驶时间就有几个的0?郾5,再把所求出的得数乘0?郾5就可以了。”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被激活,而后又有了“265?郾2÷(25?郾5×2)”等巧妙的解题方法。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提出各种疑问,教师要从学生的疑问中捕捉到“价值不菲”的亮点及时跟进,以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智慧的火花。

三、将错就错,及时跟进,提升数学思维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的,在这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导致出现偏差和错误是正常的。此时,教师不妨当一回“糊涂官”,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关键是如何在错误资源中发现亮点并及时跟进,引发学生在争论中分析、反驳、明理、内化知识和获得正确的方法。

例如,习题“2?郾9÷0?郾5=5……( )”,这是一道错误率很高的题目。大部分学生的结果是“4”,只有少数学生填到是“0?郾4”,学生的反馈出现争议。此时,教师可以故造假象站在余数是“4”,即错误的一方,便会激起答案是“0?郾4”的学生的强烈反对。教师因势利导:“你们怎么知道是错的呢?请你们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我们。”这一刻,全班学生的思维都被激活了,答案是“0?郾4”的学生想方设法找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答案是对的,而答案是“4”的学生也不甘示弱而认真计算。在这种积极主动探索的氛围下,学生很快找出证明“4”是错误答案的方法――生:“余数4与除数0?郾5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填‘4’绝对是错误的。”生:“余数4与被除数2?郾9比,余数比被除数大也是不可能的。”生:“验算5×0?郾5+4≠2?郾9,说明填‘4’是不对的。”

面对课堂中生成的错误,教师大可不必回避,应迅速做出判断,进行有效分类,捕捉亮点,适时加以有价值的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思维中的闪光点,在集体查错、纠错的思辨活动中根除错误,使错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内化知识,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四、巧对意外,及时跟进,让亮点绽放异彩

小学数学课堂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视角看待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敢想、敢说、敢疑。课堂中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意外”发生。学生的“意外”可能会与教师的预设冲突,让教师猝不及防,甚至让教师陷于“尴尬”的境地。此时,教师要调整心态,冷静应对,及时跟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出了一道题目:“鸡和兔共有17颗头,46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教师依照教材用假设法和列表法进行讲解,课程顺利地推进着。这时,有位学生在小声嘀咕:“太麻烦了,可以折半想呀,把每只兔子都去掉两只脚,每只鸡都去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教师听了先是一愣,继而马上抓住时机跟进:“你能说一说想法吗?”该生:“鸡和兔共有46只脚,每只兔子去掉两只脚,每只鸡去掉一只脚,46只脚就少了一半剩23只脚。23只脚包括两部分,17颗头都看成鸡,鸡是17只,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兔子的1只脚,所以兔子只数为23-17=6。”教师顺水推舟,组织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又产生了两种“奇思妙想”。

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突发奇想”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而是大胆地调整教学预设,及时捕捉到了亮点,并跟进,从而让课堂更加精彩,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才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数学课堂中,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奇特的念头,也可能作出独辟蹊径的妙解,也可能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但这些就是学生思维的亮点,是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是教与学极其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智慧跟进、引发生成,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县城中小学)

上一篇:机器人踝足机械柔顺性发展历程及展望 下一篇:氟在土中的吸附运移规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