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属性与审美教育内涵的关系分析

时间:2022-10-23 01:56:46

高校辅导员工作属性与审美教育内涵的关系分析

摘要: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属性中包含着诸多美育的元素,其自身的审美观点、审美素质能力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及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密切相关。分析研究两者间的关系,会对自身、他人及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功效。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审美教育; 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112-03

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学生思想教育、发展指导、事务管理工作任务中,理解美育的内涵,把握美育的规律,将美育融入育人之中,诱发启迪学生的理性思考、高尚情操、优良品质,润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善于透过美的本质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值得广大学生工作者深思考虑的问题。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我们常说:美育是培养“审美的人”的教育。树立正确审美观、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其三大基本任务。但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人类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中,按照马克思称之为“艺术的或审美的掌握世界”,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誉为美育是实现人“对世界欣赏力的发展”,按照杨振宁所说的具有美学或鉴赏力那种很高价值的“精神结构”是通过美育活动内化为人的一种审美的掌握世界的能力,融进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之中,形成并积淀为人类的一种改造客观世界和不断完善自我的价值趋向等观点来理解,除上述三大任务之外,美育对于人的预知、超前、创造、引领等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讲,他们在现实社会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理解与把握自身内在与外在、思想与行动、认识与实践、现在与未来等多种认知、表现、创新等素质能力上,美的引领与熏陶始终在相伴,任何思想动机的产生与发展,无不与对美的理解认识能力有关。正如马克思所说:认识应该按照美的本性来建造的,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是区别于一切动物的主要方面之一。

当今审美教育的内涵,既不能与过去的美育说法等同,将其只作为德育的一部分,也不能只从审美的角度,单方面地理解美育。审美教育是人的文明教育、修养教育、做人教育、创新教育。它有着多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开放性的学科特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美育的独特功能与德、智、体三者密切相关,并对这三者有着极强的影响、引导与渗透力。它的价值体现是多方面的,是人在自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能力倾向与周边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体现的一种超前思维意识,是构建人的整体素质,改造人的思维方式,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开启创造性智慧能力,影响带动人的知、情、意与个和谐发展的一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教育。

二、辅导员的工作属性

辅导员工作,简单地说是做人的工作;概括讲是集教育、管理、服务、研究于一体的复杂劳动。它要求辅导员既要学有专长,充分掌握思想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现代教育理论,还要具备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服务等诸项工作的能力。它给予学生的是共性培养与个性需求所必需的多层次范围的知识能量,体现的是一种多学科融会贯通的工作方式方法。这一系列的工作要求,赋予了辅导员诸多不同的职业角色,需要诸多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作支撑。辅导员自身的素质能力,决定着与学生交往沟通的直接、密切、信誉程度;自身解决处理问题有序干练的方式方法,决定着当事者的身心健康、学业进展以及对周边人们及今后工作开展的影响程度;自身对美的理解认识与追求能力,决定着受教育者对社会、人生、事业等理想目标的确立与无限憧憬。

当前,辅导员工作与前期相比有了许多质的变化,突出点是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辅导员的工作属性、教师属性与以前相比,有了更深层次的延伸及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在此背景下,辅导员的工作既涉及到大学生的一般性、常规性教育管理,又涉及到多元素、深层次的引导帮助;既需要对学生内在情感、情操及情商的分析把握,又需要对外部的环境条件、情境氛围作一正确地评估判断。解决此类问题当然可有许多的知识点与关注点,但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一富有多元文化情感元素的人来说,问题的产生与最终完满的解决,都将涉及到人对美的理解与认识这一根本性问题。由此看来,辅导员的工作属性中自然涉及到审美教育,这是一种必然现象,工作中是无法脱离,不可回避的。

三、二者的相互影响关系

既然审美教育的内涵中孕育着寓人以升华、赋社会以文明等如此重大的能量,高校辅导员工作属性中又包含审美教育的诸多元素,因此,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是体现在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的。这里仅从大学生人格品质培育、思维方式影响、创新能力培养和观念认知评价四方面进行浅显的分析。

1.人格品质培育

做过辅导员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人格品质培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是一项难度大、要求高且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它涉及到学生道德、身心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各个层面。面对上大学前就已受过多年学校教育、社会熏陶的学生,要将这些“生硬”且重复性的思想及理论融入他的头脑中使其接纳,并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其难度可想而知。人格品质培育“以养为善”。在人格品质培育及发展的轨迹中,“养”的过程体现,就在于学校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氛围,引导启发其对美的理解、感受与认知,育其良好的心境,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因为学生在接受人格品质培育时,自然要接受多种思想、事物美的熏陶、感染和影响,这是由知识内涵的一种自然相关因素决定的,是无法割裂开来的,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接触、感受与融合的过程。另外,学生在接受美的感染熏陶,建立起崇高的理想,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过程中,辅导员本身所具有的对美的理解与认识水平能力对于引领、倡导以及对这种“养”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开拓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环境美与心灵美的体现,是为学生搭建起了现实作为与人生目标沟通的桥梁,这种沟通的桥梁用完整意义上的审美教育解释,就是教育中始终要把握住人对美的需求以及对人的整体审美能力与境界的提升。这是辅导员本职工作属性中的重要部分,是他人与自身人格品质培育的基础、成长的摇篮。

2.思维方式影响

人类对自然界接触与了解的形式方法虽是多种多样,但从审美的角度探其接触的实质,两者间始终存在着接受主体对审美客体对象从感性形式到理性内容的领悟、理解和阐释的渐进过程。它不是简单地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方式,来取得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认识,而是通过形象的感知、意境的领悟、直觉的意会、情感的体验等具象思维方式来获得对人类现实生活内在意蕴目的性的把握。这种渐进过程其实就是在美的引导下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

这种思维方式的完成标志和最后成果,不像科学认识所归纳出来的公式、定义、定理或理论概念体系那样抽象,而是采用恰好符合人的认识功能的感性形式所显现出来的形象体系来展现,即以生动的个别蕴含和传达具有某种普遍性的人生真谛和社会理想,并借此引导和帮助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一番既是感性丰富的、又是理性深刻的特殊把握。如果采用审美的指导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审美的思维认知,通过感性加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认识该问题,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辅导员面对着诸多个性鲜明、思维敏锐、爱美心切、富有理想的学生,如能在工作中科学把握、合理运用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学科常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加以审美的思维认知作用影响,对学生健康成长、工作开展是十分有利的。

3.创新能力培养

美育最善于调动左右两半脑不同思维方式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脑的创造性潜能,有效地培养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创造能力。同时,美育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调动着理性的形象思维能力或直觉思维能力,通过智力认识走向智力创造。

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中,除涉及到思想、身心及综合素质发展内容外,对其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是极为关注的。虽然有些辅导员与指导教育管理的学生专业不相关,但如具备审美素质能力,发挥该功能优势,指导学生学会从审美的角度在对事物的逻辑分析判断基础上,融入发散式的形象思维分析感知判断,会收到很好的工作效果。因为逻辑思维是从推理的角度分析判断,而发散式形象思维是从多维的角度分析判断,两者工作原理性质不同,进而结果也就不会相同。

一个拥有正常的大脑、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如果不能创造性地思维,将这些知识和经验灵活运用,不能及时、敏锐地捕获新的有效信息,不能在同一时间展开多方向(逆向、侧向、发散、收敛)、多角度(往日与来日、自我与非我、求同与求异等视角)以及多种形式的思考,那么这些知识和经验在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主体能力。辅导员掌握了美育功能特点,使学生运用逻辑与形象双向式的思维分析与感知判断,会使信息的捕获、加工、整合等处理能力以及运用这些信息时所表现出的思维活动程序和规则明显带有创新性。可以这样说,要使学生获取创造性思维活动并转化为现实主体能力,通过审美活动是非常有效的实现途径。

4.观念认知评价

当今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当代大学生文化观念和认知行为方式的巨大变迁。大学生的精神气质、着装风貌、举止言语、认知方式都给人一种日新月异的感觉,从一个过去高整合、低分化的状态转向分化加剧的状态。在每年新进校的大学生中,由于来自不同的省市、城乡区域,其组成的文化观念和认知行为方式凸现层次化与复杂化。这种多元化突出表现在不同阅历层次的学生身上,其特点各异,形成了当前学生文化观念与行为认知方式的不同潮流。

面对此类问题,辅导员如能在常规性工作中融入审美文化元素,从其思想动机与行为意识、观念变化与行为干扰、主体观念与个性发展、观念创新与行为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另一角度、不同侧面获取学生们文化观念与认知方式的不同归因,对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学生的发展指导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关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素质水平、鉴赏能力都很强,作为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如没有丰富的学识涵养、高超的交往沟通能力、灵活可行的方法手段、气质高雅的精神风貌、雅俗共赏的审美能力,只是采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司空见惯的工作模式,要想做好学生工作是很难奏效的,更谈不上为学生的发展成长给予指导帮助。因此,辅导员应重视对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对待下列问题。

一是美育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修养的教育、做人的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几种艺术类的技能教育,与我们工作无关,这样会走入误区。思想、感情、情绪属于意识形态,属于一种完整的观念,其中无不渗透着美的元素。我们就应摄取这些元素,为我们的学生服务,为我们的工作所用。

二是工作中应特别注重美育实施的方法途径,科学地将美育融入到自己的各项工作中,树立长期引导、感召、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的工作理念,善于分析研究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与欲望追求,勇于探索实践审美教育的方法途径。只要长期坚持,自己在学生中的导向作用、核心能力、整体影响力会得以明显提升。

三是当代青年学生对事物及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水平能力,有时不比辅导员能力低,某种情形下,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会高于或远远超出辅导员的层面。面对此种情形,辅导员的精神风貌、气质涵养(很大程度上包含着个人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同样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带有美育元素、超出常规的引导解释,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四是充分发挥高校美育理论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的力量,在他们的工作基础上,辅导员寓美育于工作之中,将美育的质朴、自然、和谐等元素在日常的与学生沟通交往中有效融入,让其自然获得美的感受,获得审美经验,掌握审美规律,从而懂得美、鉴赏美、运用美。

五是平时我们树立典型榜样的教育,就是树立一种对美的追求,它实际上是超越了人本身原有的能量,而形成的一种富有感召力的特色典型形象。要使大家懂得典型榜样的有情、合理、感人,易于人们接受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他的思想及人格的魅力中,充满着对生活、事业美好的憧憬与追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 林 娜.职业化专门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8-10-30(04).

[3] 戴家芳.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描述、评价及其归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99-102.

[4] 冉祥华.美育与人格塑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65-168.

[5] 姚 军.大学美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2.

[6] 程德华.从职业锚角度看辅导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108-110.

上一篇:山西票号文化与现代银行制度建设 下一篇: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