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情况探微(上)

时间:2022-10-23 01:27:29

1901―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情况探微(上)

[摘 要]诺贝尔奖是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权威性国际大奖,每年颁奖一次,号称“天下第一奖”和“万奖之王”。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是全球超级科技精英的顶尖人物,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声望,荣登诺奖得主殿堂是全世界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夙愿和至高无上的荣誉。因获取诺贝尔奖提名是赢得诺奖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杨振宁和李政道极为特殊的情况另议),故对诺奖提名情况进行研究无疑属于诺学范畴。本文主要利用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已公开的原始资料对1901―196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全方位统计分析和研究探讨,力求全面深入而严密精准。

[关键词]诺学;诺贝尔奖(诺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物诺委);诺贝尔奖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诺物奖提名);提名数据库(nomination database);提名人(nominator);被提名人(nominee);诺贝尔奖得主

1 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的基本要求和授奖

诺贝尔奖现由物理学奖(PH)、化学奖(CH)、生理学或医学奖(PM)、文学奖(LI)[1]、和平奖(PE)[2~3]与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ES)[4~6]6个奖项组成,前5个奖始颁于1901年,后1个奖则始颁于1969年,前3个奖项常被合称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广义的诺贝尔科学奖还包括经济学奖),后3个奖项则被合称为诺贝尔人文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经济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负责颁发,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负责颁发,和平奖则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颁发。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合格提名人现包括[7]:①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包括其外籍院士(Swedish and Foreign Members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②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成员(Members of the Nobel Committee for Physics);③曾经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Nobel Laureates in Physics);④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和挪威(即北欧五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瑞典、挪威和芬兰西北端一小部分)的大学和技术学院以及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的物理学终身教授(Tenured professors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of Sweden,Denmark,Finland,Iceland and Norway,and Karolinska Institutet,Stockholm);⑤为了确保委托提名能适当地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及其学术中心,瑞典皇家科学院至少另要选择6所大学或大学学院(候选者通常有数百所)里拥有相应职位的人[Holders of corresponding chairs in at least six universities or university colleges(normally,hundreds of universities)selected by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with a view to ensuring the appropriate distribution over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heir centers of learning;and];⑥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适宜于被邀请提名的其他科学家(Other scientists from whom the Academy may see fit to invite proposals)。

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合格提名人,其第①、第⑤和第⑥款内容与物理学奖完全相同。化学奖第②款内容现是“Members of the Nobel Committees for Chemistry and Physics”,物理学奖曾是“Members of the Nobel Committees for Physics and Chemistry”;化学奖第③款内容现是“Nobel Laureates in Chemistry and Physics”,物理学奖曾是“Nobel Laureates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化学奖第⑤款内容与物理学奖稍有差别,其具体内容是“Permanent professors in the sciences of Chemistry…”,即“物理学终身教授”换成“化学永久教授”,其中“终身教授”和“永久教授”的含义基本上是等价的。

第⑤和第⑥款所涉及的提名人由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由3~5人组成,原则上可以不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甚至可以不是瑞典人,但这种情形则极少发生)负责选定(不接受个人主动要求为提名人),其提名邀请函的发放工作现每年9月启动并完成,含诺化奖现每届发出3000份左右。只接受书面方式的提名,提名人仅限个人。提名人完全以个人名义参与提名,只代表自己而不代表国家和任何团体或组织机构。已逝者不能被提名或者其被提名无效,1974年起已禁止向亡者追授诺奖。合格提名函不得晚于次年1月31日到达物诺委,逾期则无效。需要注意的是,物诺委成员的提名不受此截止日期的限制,他们可在不晚于首次委员会会议召开时提交自己的推荐名单。邀请函和提名函只针对所指定的那一个年度有效。受邀人接受提名邀请并提交提名函,一般地翌年他们将继续得到邀请。

以下情形的提名不会被考虑,属无效提名:①提名有违法律法规,其中包括《诺贝尔基金会章程》(Division proposed contrary to statutes);②自荐提名(Self.nomination);③2月1日截止日期以后收到的逾期提名(Received after deadline of February 1);④提名函中没有提及具体工作或工作成果尚未发表(No specific work mentioned or work not published);⑤没有具体的被提名人(Candidate not mentioned);⑥被提名人前2年以内已被授诺奖(Candidate received prize during the previous two years);⑦被提名人在当年2月1日前已逝世(Candidate died before February 1 of year of nomination);⑧未受邀非合格提名人的提名(Proposal from unauthorized nominator);⑨提名函已被提名人主动撤回(Proposal withdrawn);⑩超出物诺委评议以外的研究领域(Outside domain of the physics committee)。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最终裁决权属于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全体院士(不包括外籍院士),届时将举行全体院士会议进行秘密投票,由简单多数来决定最终结果,院士们可做4种选择:①同意物诺委的授奖建议;②同意其他的被提名人;③交还1张空白的选票,即弃权;④建议该年度不授奖。2000年及以前诺物奖和诺化奖在同一天揭晓,早上公布物理学奖,下午公布化学奖。自2001年起,物理学奖(每年10月的第1个或第2个星期二揭晓)比化学奖早一天对外公布。

1974年版《诺贝尔基金会章程》(Statutes of the Nobel Foundation,最新的修正案于2002年2月22日得到批准)规定,诺奖所有奖项的提名情况、评议过程和表决记录都予以严格保密,保密期为50年。根据这个规定,诺贝尔基金会直到1974年才允许研究者查阅50年以前的有关档案资料。1974年以前虽然也有保密要求,但对保密期并无明确规定,且有关诺奖的档案资料一直都不对外公开。1976年诺贝尔基金会公布了它50多年以前的档案资料,1987年文献[8]首度系统地公开了1901―193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提名情况,文献[9]将其下限时间延至1950年。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统计数据均截至2015年6月底。未明确标注单位的地方大多默认为“人次”。

2 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情况的统计分析与评述

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已公布的诺贝尔奖提名的基本情况见表1,“综述”和“分项明细合计”存在差异的原因不明。1901―196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情况的原始资料来源于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主要可由以下2种途径获取:①分项搜索:http:///nomination/archive/search.php;②按国籍查找:http:///nomination/archive/country.php。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和文献[8]之间存在的差异情况见表2(很可能是不完全的情况),在尚未获得更权威和更准确的资料之前,笔者现只好暂采信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的说法。

在诺奖提名的档案资料中每件提名函的编号只有1个。现将诺物奖提名的几个特点总结归纳如下:①无团体(含组织机构)提名。②除“Nuclear Scientists”以外,亦无团体(含组织机构)被提名。③全部是单人提名,无2人及以上的联署提名。④每件提名函的实际被提名人数在1~8位(不得重复)之间,1953年以前未曾超过3人。⑤在一个年度内,同一位提名人可提交多件提名函,现已知最高纪录是5件。至少截至1964年,文学奖是接受团体和联署提名的,且文学奖提名函中的被提名人从未超过3人。

笔者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作为统计和比较(如查找差异等)分析工具,诺奖官网虽是有关诺贝尔奖资料的权威性网站,但其差错率却不低,常会出现一些低级错漏甚至是自相矛盾,引用时需多加注意并核实。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合理性,首先需要对一些原始资料做规范化和纠错处理(见表3和表4),某些细节(如外文姓名尾部冗余的空格等)也需多加留意。

在表3和表4的基础上,笔者精心整理出来的1901―196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情况见表5,1901―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被提名和参与提名情况见表6。64年间,989人共提交了2547件有效提名函,共有458人被提名,剔除“Nuclear Scientists”后的实际被提名者是457人。诺物奖共颁奖58年(其中1914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4年、1925年、1928年、1932年和1943年9个年度是延后1年颁奖),另有6年未颁奖(1916年、1931年、1934年和1940―1942年),获奖者共计83人,占被提名总人数457的18.16%。唯一一次入围便获诺物奖者共有6人:伦琴、达伦、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巴克拉、卡尔・西格班和穆斯堡尔,人数占比是6/83=7.23%,达伦和巴克拉终生仅获唯一一次诺奖提名,杨振宁和李政道极为特殊的情况另议,况且他俩(尤其是杨振宁[13])在1964年以后还可能获得诺物奖提名。前述6人再加上洛伦兹、冯・劳厄(其情况稍微有点特殊,1914年首次入围,但当年未颁奖,1915年被追溯授予1914年度诺物奖)、杨振宁和李政道4人就是首次入围便获诺物奖者,人数占比是10/83=12.05%。

顺便指出文献[13]P110中的2处明显错漏:①“在诺贝尔奖颁发史上,迄今获奖者获奖时年龄最大的为88岁”是错误的,应修正为“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颁发史上”,因赫维克兹(1917.08.21―2008.06.24,2007ES31)获奖时已90岁高龄。②“其次为获奖时87岁,共有三人”是不全面的,即使限定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除文中所介绍的金茨堡(2003PH32)、劳斯(1966PM21)和卡尔・冯・弗里希(1973PM31)3位以外,还遗漏获奖时已逾87岁的南部阳一郎(1921.01.18―,2008PH31)。若不作限定,当时(截至2008年年底)则还有获奖时88岁的多丽丝・莱辛(2007LI)和87岁的罗特布拉特(1995PE21)2位[14~15]。

在83人诺物奖得主中,获得过诺化奖提名的11人依次是:居里夫人(诺物奖和诺化奖双料得主)、昂尼斯、威廉・亨利・布拉格、尼尔斯・玻尔、佩兰、费米、布里奇曼、塞尔尼克、塞格雷、梅耶夫人和约翰尼斯・汉斯・延森,伦琴还获得过诺医奖提名。参与过诺奖提名者共75人(达伦仅有1件诺化奖提名),尚未(截至1964年)参与过诺奖提名的8人依次是:巴克拉、古斯塔夫・赫兹、珀塞尔、肖克利、杨振宁、梅耶夫人、巴索夫和普罗霍罗夫。参与过诺化奖提名的29人依次是:伦纳德、维恩、达伦、冯・劳厄、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普朗克、斯塔克、夏尔・纪尧姆、爱因斯坦、尼尔斯・玻尔、密立根、詹姆斯・弗兰克、佩兰、欧文・理查森、路易・德布罗意、拉曼、薛定谔、赫斯、费米、劳伦斯、斯特恩、泡利、科克罗夫特、玻恩、玻特、拉姆、巴丁、塞格雷和约翰尼斯・汉斯・延森,迈克耳孙和马可尼分别参与过1次诺医奖和诺文奖提名。

参考文献:

[1]朱安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概览[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2,19(44):110.114,13.

[2]朱安远.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概览(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3,20(25):142.150,152.

[3]朱安远.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概览(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30):172.179.

[4]朱安远,朱婧姝.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4,21(1):115.121.

[5]朱安远,朱婧姝.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中)[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4,21(5):129.140.

[6]朱安远,朱婧姝.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4,21(6):122.129.

[7]姚子鹏,赵滨,徐硕颖.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候选人的提名、评选、授奖事宜的简单介绍[J].化学世界,2000 (10):558.560.

[8]Elisabeth T.Crawford,J.L.Heilbron,Rebecca Ullrich.The Nobel population 1901―1937:a census of the nominators and nominees for the prize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M].Office for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Office for History of Science,Uppsala University,Uppsala,1987.

[9]Elisabeth T.Crawford.The Nobel Population 1901―1950:a census of the nominators and nominees for the prize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M].Tokyo,Japan:Universal Academy Press,Inc.,2002.

[10]朱安远.凝聚态物理学大师海因里希・罗雷尔博士[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4,21(18):150.157.

[11]T.Nakano,K.Nishijima.Charge independence for V.particles[J].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1953.11,10(5):581.582.

[12]M.Gell.Mann.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particles as displaced charge multiplets[J].Il Nuovo Cimento,1956,4(2):848.866.

[13]吴致远,梁国钊.关于杨振宁再获诺贝尔奖问题的一种异众观点[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32(1):108.113.

[14]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各种年龄(年限)的分布研究(上)[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5,22(2):130.138.

[15]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各种年龄(年限)的分布研究(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1):145.152,156.

[16]朱安远,郭华珍.居里家族与法兰西科学院[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2,19(45):106.109.

[17]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上)[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42):180.188.

[18]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46):200.205.

[19]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次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李政道[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2):89.94.

[20]陈重威.漫话诺贝尔奖[J].今日中学生,2010 (35):35.38.

[21]科苑.发明大王爱迪生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J].今日科苑,2013 (23):76.78.

[22]马礼敦.X射线晶体学的百年辉煌[J].物理学进展,2014,34(2):47.117.

[23]H.G.J.Moseley.The high.frequency spectra of the elements[J].Philosophical Magazine Series 6,1913,26(156):1024.1034.

[24]H.G.J.Moseley.The high.frequency spectra of the elements.Part II[J].Philosophical Magazine Series 6,1914,27(160):703.713.

[25]C.G.Darwin.The theory of X.ray reflexion[J].Philosophical Magazine Series 6,1914,27(158):315.333.

[26]C.G.Darwin.The theory of X.ray reflexion.Part II[J].Philosophical Magazine Series 6,1914,27(160):675.690.

[27]王大明,高文杰,乔治・埃勒理・海耳:美国天体物理学之父、大科学的先驱[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30(4):79.87.

[28]J.Bjerknes.On the structure of moving cyclones[J].Geofysiske Publikasjoner,1919,1(2):1.8.

[29]刘正兴.挪威卑尔根(气象)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成就[J].玉溪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 (4):67.72.

[30]叶鑫欣,焦艳,傅刚.挪威学派气象学家的研究工作和生平:J.皮叶克尼斯、H.索尔伯格和T.贝吉龙[J].气象科技进展,2014,4(6):35.45.

[31]王卫丹,贾朋群.首位荣膺诺贝尔奖的气象学家――保罗・克鲁岑小传[N].中国气象报,2002.06.10(第04版).

[32]T.D.Lee,C.N.Yang.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J].Physical Review,1956.10.01(Received 1956.06.22),104(1):254.258.

[33]C.S.Wu,E.Ambler,R.W.Hayward,D.D.Hoppes,R.P.Hudson.Experimental test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beta decay[J].Physical Review,1957.02.15(Received 1957.01.15),105(4):1413.1415.

[34]R.L.Garwin,L.M.Lederman,M.Weinrich.Observations of the failure of conservation of parity and charge conjugation in meson decays:the magnetic moment of the free muon[J].Physical Review,1957.02.15(Received 1957.01.15),105(4):1415.1417.

[35]J.I.Friedman,V.L.Telegdi.Nuclear emulsion evidence for parity nonconservation in the decay chain π.μ.e[J].Physical Review,1957.03.01(Received 1957.01.17),105(5):1681.1682.

[36]肖太陶,吴健雄――诺贝尔奖亏待了的华人女性科学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98.106.

[37]梁国钊.吴健雄未获诺贝尔奖原因新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4):96.100.

[38]吴致远,梁国钊.诺贝尔奖评委会亏待了吴健雄吗?[J].科学学研究,2009,27(9):1281.1288.

[39]肖太陶.创造之源,究在何处?――关于吴健雄研究问题答吴致远、梁国钊两先生[J].科学学研究,2011,29(10):1594.1600.

[40]梁慕宇,严建新.再析吴健雄未获诺贝尔奖的原因[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3):92.97.

[41]严建新,吴致远,梁国钊.论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发现中的原创性及其相关问题――与肖太陶先生再商榷[C].济南: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2013:1.10.

[42]刘大宁,滕立.吴健雄与诺贝尔奖:一个科学计量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36(3):76.79,95.

[43]H.I.Ewen,E.M.Purcell.Observation of a line in the galactic radio spectrum:radiation from galactic hydrogen at 1420 Mc./sec[J].Nature,1951.09.01,168(4270):356.

[44]C.A.Muller,J.H.Oort.Observation of a line in the galactic radio spectrum:The interstellar hydrogen line at 1420 Mc./sec.,and an estimate of galactic rotation[J].Nature,1951,168(4270):357.358.

[45]H.C.van de Hulst,C.A.Muller,J.H.Oort.The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outer part of the galactic system derived from the hydrogen emission at 21 cm wavelength[J].Bulletin of the Astronomical Institutes of the Netherlands,1954.05.14,12(452):117.149.

[46][加拿大]James MacLachlan.定义物理学:诺贝尔奖1901~1937年评选过程[J].陈敬全,译.世界科学,1991,13(11):50.53.

[47]James MacLachlan.Defining physics:The Nobel prize selection process,1901.1937[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1991.02.01,59(2):166.174.

[48]厚宇德.诺贝尔物理奖(1901―1937)探微:被提名与获奖之间[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29(6):80.86.

[49][美国]罗伯特・马克・弗里德曼.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M].杨建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50]P.Auger.Sur les rayons β secondaires produits dans un gaz par des rayons X[J].C.R.A.S.(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1923,177:169.171.

[51]L.Meitner.ber die Entstehung der β.Strahl.Spektren radioaktiver Substanzen[J].Zeitschrift für Physik,1922,9(1):131.144.

上一篇:光伏发电技术应用研究 下一篇:航空摄影测量加密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