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课堂实录

时间:2022-10-22 11:44:31

《羚羊木雕》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该文是一篇反映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情感冲突的散文。它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运用插叙手法巧设了一次“亲情”与“友情”的冲突。

学情分析:“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生活中,“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的事也时有所闻,故本文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2.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3.提高思辨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插叙手法及人物描写的作用。

2.学会与家长、他人沟通、交流,处理好亲情与友情的关系。

3.探究作者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课的学习让我们感悟了亲情的力量。是它让做兄长的认识到错误后永难释怀,是它让做弟弟的全然忘却兄长的不足。可是,如果遇到了与“亲情”相冲突的“友情”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走进新课,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聆听,回顾。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感悟亲情的力量,明确本课方向性问题,兴趣进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感知课题。

2.以问题引领学生感知文章写作顺序的巧妙运用。

3.概括事件的相关情节。

学生活动:速读课文,明确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文中相关人物,准备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明确本文的插叙的运用,提高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探究人物性格

1.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探究朗读效果。

总结:(1)万芳:仗义、坦诚、宽容。

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较注重钱财,不够理解孩子(急性子、沉稳老练)

“我”:重友情,珍视友情

奶奶:和事佬。

学生活动:1.朗读,把握人物性格。

3.分组,讨论交流。甲乙丙三组展开辩论。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写人的方法。让学生进入矛盾冲突的情境,思辨正误。

四、研读写景段及心理描写段落

1.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落。

2.摆出问题,引发探究。

作结:明确:(1)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疼我们、爱我们;朋友亦同样重要。

(2)父母送木雕时,若讲明木雕的贵重,既可增长女儿的知识,也可免去送人一事;

(3)孩子就是孩子,做事应该与父母先沟通,这样可避免幼稚行为。

(4)一家人应该多沟通、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寻求问题的处理方法。多沟通,既可理解彼此心声,增进感情,又可避免此类事情发生。

学生活动:读、感悟,探究冲突的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提高思辨能力。

五、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画面,要求学生观察、讨论。结合学生所谈点拨:正立看,一个大鼻子、白发苍苍且蓬松的老太太,倒着看,一个卷发、俊俏的美少女。看问题,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请学会换位思考。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展示看法。

设计意图:强化对问题的思辨与处理能力。

六、小结

七、板书

理,在思辨中呈现

——《羚羊木雕》课堂实录(片断)

师:同学们,现在的矛盾怎么解决?如果我们出现在万芳家,该说谁的理好呢?

生:我觉得“我”不能去要回木雕,这样,会破坏万芳和“我”的友谊。“我”不能出尔反尔。

生:我觉得可以迂回一下,告诉万芳木雕在“我”父母心目中的地位,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既然万芳是个仗义的孩子,就有可能理解。

生:我觉得不要回难以面对父母,爸爸送“我”木雕说明他是疼“我”爱“我”的,我们怎么能伤害深爱我们的人呢?

生:干脆和爸爸理论理论,就是不去要,因为爸爸当初送“我”木雕时,并没有告诉“我”木雕有多贵重,他如果心疼就算作是为自己的错付出的代价吧!

师:好的,这真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珍视友情,没有错,“不要”能理解;父母对我们疼爱有加,顾及一下父母的感受,“要”也能理解。实际上,回过头想想,这种尴尬当初可不可以避免的呢?怎么避免?

生:可以,父母送木雕时,若讲明木雕的贵重,既可增长女儿的知识,也可避免送人一事。

生:实际上父母当时可能疏忽了,他怎么会想到有这个插曲呢?假如我们做决定前与父母沟通一下,也许就会避免了这样的幼稚行为。毕竟我们还是孩子。

师:确实如此,大家真是善于思考,善辨是非,明理。是的,很多时候,很多问题的形成往往就是因为我们未能沟通解决。其实,无论与家人还是与亲戚、朋友,都应该多沟通、交流,在交流中寻求问题的处理方法。这样,既可了解彼此心声,又可增进感情,更可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那就请同学们尝试做生活的沟通高手吧!

反思:本课教学做到了对重难点的把握,即对插叙手法的巧妙讲解和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合作探究环节强化了学生和谐与人关系的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做到了生生、师生与文本的互动。但基础强调稍显不够,对景物描写段的研读力度还有待加大。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下一篇:学校计算机网络维护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