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记录的方式去爱一座城

时间:2022-10-22 11:35:00

用记录的方式去爱一座城

对于别人来说,用影像资料记录城市化浪潮下残留的文史遗迹、文化遗产,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对于30多岁的方青松来说,却是一种职业――他把这个特殊职业叫做“城市记录者”。记录是为了传承和纪念,但更多的是利用自媒体的力量去引起大众的注意,去呼吁保护濒临灭绝的文物。

为此,方青松卖掉了经营多年的超市,带着年老的父母,一边旅游,一边寻访古迹,成为专职的城市记录者,用记录的方式去爱一座城。

一个犹豫了五年的决定

2013年2月,方青松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忍痛关闭青松超市江宁东山店,完全抽身出来,去做自己喜欢而又更有意义的事情。

为了这个决定,他犹豫了五年。看着清理完毕后空荡荡的超市,他心里也空荡荡的。站在还没被拆下来的“青松超市”的招牌下,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这个超市,饱含着他17年创业奋斗的心血。他19岁才跟着插队的父母回到南京,那时他没有工作,没有房子,一穷二白的他从摆摊卖水果做起,被城管四处追过;在夫子庙大市场一家百货批发部做过帮工,然后举债盘下店学做零售,期间因为轻信朋友,管理不善,被人骗过,直到最近几年,自己亲自打理青松超市,在父母家人的帮助下,生意走入正轨,每年有一二十万的稳定收入,才逐渐还掉了以前的债务,并且买下了江宁东山店的店铺。轻装上阵创业最好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放弃超市,而要出租转让呢?

因为方青松爱上了另一种生活。早在夫子庙打工的那段时间,每天下班后,他就喜欢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城南门东的小巷里到处钻,看看老南京残留的民俗风情。有一天,他路过祖居的剪子巷老宅,当时,那里正在搞拆迁。

方青松赶紧跑到长乐路口的照相馆租了台照相机,就是那种装胶卷的傻瓜相机,只要按一下快门即可拍照,拍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组照片(24张),正是这组照片,留下这永久的记忆。

方青松父亲看到那一组照片,如获至宝,捧在手里说:“这就是我们的老宅,现在老宅的记忆永远也不会丢失了。”没想到,一组没有镜头感、没有角度变化,甚至没有任何技巧的照片,帮父亲留住了珍贵的记忆与叶落归根的深情。也正是在那一刻,方青松才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应该说,从那个时候起,拍摄记录南京的念头开始在他心里萌芽。

用影像记录南京

2009年,方青松读到了南京护城之神朱先生的故事。老先生因当时南京历史遗迹遭到野蛮毁坏而心痛不已。朱先生背着一架德国造相机,到处实地考察,拍照留存,三年时间拍摄了2000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并且四处奔走呼吁保护,终于保住了断断续续多里的南京明城墙。从先生的事迹中,方青松找到了生活的榜样,决定做一个城市记录者,用影像记录南京。

之前,方青松一直用一部老式的诺基亚N95手机拍照,500万像素,当时觉得够用,只是拍一些碑文细节的东西,效果就不太理想了。2010年下半年的一天,他在拍摄记录邓府山石刻园的明代墓志铭时,看到那些镶嵌在墙壁上的墓志铭,由于风吹日晒,表面已经被损坏,字迹已经斑驳。“也许几年后,这些墓志铭上的字迹将无从辨认。”那一刻,方青松决定换一部拍摄效果清晰的单反相机来拍。

回去后,他花了8000块钱买了一个单反,又在欧尚超市花了40元钱买了一条裤子。连家人都笑他太痴迷了。

方青松却觉得值得,有了好相机,他如鱼得水。除了超市工作,他都在查找寻访拍摄记录南京的古迹名胜。每个月总会抽出一两天时间,一家人关了店门,出去采风,挂一个“明日闭店休息一天,盛大出游”的牌子。

在很多南京人的眼里,这座城市似乎只有夫子庙、中山陵、玄武湖等二三十个景点,但在方青松眼里,六朝古都南京有几万个名胜古迹,这五年来,他几乎走遍了南京的山野田间、大街小巷,系统拍摄记录了被文保部门疏漏的南朝陵墓石刻、明功臣墓石刻、古桥、古井、古寺、古塔、城墙城门等文物古迹遗址一千多处,整理存有照片两万张。

每张照片的信息,方青松都会尽量准确记录。“比如拍个石马,我会备注拍摄地,是在石马墓的左侧还是右侧。”他把这些照片当成珍宝。有一次电脑重装系统,误删了所有的照片,后来只恢复了一部分,方青松心痛极了。

“有时候,他太痴迷了,客人拿了东西就走,他也不知道。”母亲用眼角扫了一眼站在柜台前正收钱的儿子。

这些年,方青松让年老的父母帮着照看超市,没时间带他们出去玩一下。最终,他决定彻底关闭超市,带着父母去远游,做文物保护和城市记录。

带着家人去寻觅古迹

在方青松的影响下,一家子都喜欢上了探访古迹。人家出游都是逛公园、游名胜。他们这一家子是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荒郊野外,寻找一个古迹、一座桥、一个古代的石刻。方青松会查阅很多资料,甚至标出来回路线、古迹的具体方位,以及周边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江苏省作协会员的哥哥方益松有时也会陪同。

“我们去找的古迹,大多都是地图上没有的,只知道一个大概的地点。”

他们一大早出发,走饿了就吃点面包、饼干,直到傍晚甚至天黑才回家。为了找寻书上网上查到的一座古桥一个古墓,可能要跑几十公里,有时候跑几趟去找也可能遍寻不得(比如溧水战国义气墩、尹西明代失考墓等至今寻访未果),要是找到了,方青松就很兴奋,比作“他乡遇故知”。

找到被遗忘在野外的古迹文物,方青松既欣喜又惋惜。两位老人看到儿子手握相机的样子,会心地笑了。除了拍摄古迹文物,方青松的镜头里还有很多父母的身影――站在城墙上,坐在老树下。

在周处读书台前,父亲想起儿时曾在上面嬉戏,想起当时的大殿和石观音。看着眼前破损的大殿,想到荡然无存的石观音,方青松更坚定了要拍摄记录的决心。父亲有关节炎,出去探访寻古,总是一瘸一拐,但坚持跑完每个古迹。父亲这样做就是对他的默默支持。

在甘家巷小学有个南朝的萧秀墓,门卫以学生上课为由,把他们挡在了门外。方青松只能隔着大铁门在外面草草拍了几张。遥望着心爱的古迹却不得靠近,方青松觉得那是种咫尺天涯的感觉。好在现在有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的会员证,大多数地方都能进得去拍摄了。

记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承和保护,作为“抢救性记录中国文化遗产行动”南京采访摄制组发起人和拥有22万粉丝的大V,方青松充分利用自媒体的力量,为文化旅游的开发献计献策,即时呈现那些濒临消失的文化遗迹,让文保部门关注并重视这些民间记录者的声音。最近,方青松经常在地铁施工的南京南站附近转悠,陆续发现有被毁的六朝古墓出现,并伴随着盗墓者的身影,他发在微博上的照片很快引起了媒体关注,让文保部门不得不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文保部门终于有了来自民间的压力,和城市记录者有了更多互动。

像方青松这样的城市记录者有许多,豆瓣网上还有个专门的广州旧城关注组。“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交流。”

方青松说,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古迹终有一天会慢慢消失,甚至淡出记忆。但通过他们的拍摄记录,留下影像资料,哪天需要修复,这些照片也让修复有样可循。

上一篇:勇者的游戏 下一篇:小世界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