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扩大、组合

时间:2022-10-22 09:18:44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24-01

1 背景

如何在科技教育中扎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小处着眼,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生活的点滴中挖掘“亮点”,同样能起到触类旁通,潜移默化的效果。下面就结合笔者在实践中一些做法粗浅谈的一些体会。

2 教师的策略

2.1 思想发动。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是实施科技教育的又一个有效途径。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情景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师创造的情景下诱发下,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在上《四年级科学课》,接任新班时的第一节课就自我介绍了科学知识——科技知识有机结合的评价标准。在这样的激励性原则的评价下,鼓励了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克服了认识上的偏差,使学生打心眼里喜欢你,也喜欢上你的课。

2.2 兴趣培养。农村的乡土性科技实践活动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40分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把课堂放到大自然中去,把美丽的田野作为教科书,让学生更直接地去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能更多体现自主性、活动性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和今后的发展等产生的好奇心,主动地进行探索实验。

3 学生的实践

3.1 缺点法。是指从操作方法、使用对象、功能结构等方面去寻找物品的缺点,通过改正这些缺点来形成创造目的的一种方法。科技创新,要求创新者有一定的创新素养,突破思维定势,以创新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我要重视“暴露”学生的思维定势和训练创新思维过程。即在求同思维中“暴露”思维定势的移植,在求异思维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在正向思维中“暴露”思维定势的弱点,在逆向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局部思考中“暴露”思维定势的问题,在整体思维训练中实现创新思维的联想。

3.2 希望法。也称希望点列举法,就是从社会和个人愿望出发,通过列举希望来形成创造目的的课题。这是寻找发明课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在整体思维训练中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如:“运重物上楼十分吃力,我看到小狗上楼梯的动作,受到启发,设计了一个可以运重物上楼梯的小车。”这段话是少年朋友发明“爬楼梯车”思路。这种思路有一个突出的特征:“联想”。狗和车本来毫不相干,怎么会产生联想呢?关键在于“爬楼梯”这三个字。狗能爬楼梯,车能不能爬呢?狗爬楼梯的动作,能不能用车上楼梯的参考呢?这些联想,推动着学生去深入研究。

3.3 组合法。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已有的技术原理或不同的产品,通过巧妙的结合或重组,从而获得整体功能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造方法。在逆向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倒过来想,用走迷宫来说明是最清楚的了。走迷宫,一般人都是从入口开始,一步步向下探寻,找到出口。可是,有时候不能很快找到通路,这时可以倒过来,从出口反着走,往往比较容易找到通路。

3.4 扩大法。就是使现有物品的某些方面数量上变大、变多、或者质量上变好。它包括扩大体积、延长寿命和增加用途等方面。一个好的科研人员应当时手不离纸和笔,随时记录科研当中的一切事情,要细致到时间中的小时、分、秒,天气状况,用具,突发事情等,而中小学生一般在参加活动时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将研究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对此,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都要求参加“科学实践活动”的学生一定要有原始的记录,否则该项目不具备参赛资格。一些准备参加省市竞赛的项目就因为缺少这个完整的原始记录而只好放弃比赛,我也有这方面的教训。一次我指导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但由于当时没有及时提醒学生们尽早建立原始记录,以至于几个挺好的研究项目不能参赛。通过这事我感到要求有原始记录是检验一个项目是否真实的可靠保证,是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心地完成研究的好机会。那种只为参赛而开展研究的人是难以坚持比较枯燥的记录的,而正是这些细微、不起眼的记录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可贵的发现。

3.5 移植法。是将某一领域或某种物品已见成效的发明原理、方法、结构、材料、元件等,部分或全部引进到别的方面。从而获得新成果或新产品。在求异思维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 “充气地球仪”很值得注意。在塑料球上印上世界地图,就成了一个地球仪。如果工厂能生产这种地球仪,那么,每个学生买一个也是办得到的。上地理课的时候,把它吹得鼓鼓的,下了课把气一放,可以放在书包里,该多方便啊!这种方法,是发明创造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往往是一条捷径。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的行为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也希望自己的理解能被旁人理解认可,因此,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一些特殊行为的态度,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自己如果乐于探索和发现,就一定会引发他们的探索和发现,如果鼓励、支持和欣赏学生的发现,就一定会造就乐于探索和发现的学生。

3.6 深化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存在与科学活动中,而且还广泛的发生在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探究学习常常是在他们的生活中静静的发生的,这些片段非常细微、非常平常。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这样的提问:“为什么铁块会下沉而铁制的船能在水上航行?”、“为什么?”这些问题就是他们求知的不竭动力。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平常时刻”,花精力去观察发现他们那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去解读、研究他们的一个个探究行动“单元”,只有引导在不断变化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与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为学生提供及时、适宜,有效探究方法。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应走出的误区 下一篇:构建理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