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赣方言“哩"后缀使用情况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时间:2022-10-22 08:12:55

吉安市赣方言“哩

摘要:本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和研究吉安市方言中“哩”后缀的使用变化情况。调查结果从总体上说明了“哩”后缀在吉安方言中的构词能力呈削弱的趋势。

关键词:吉安市;赣方言;“哩”后缀;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1)04-0093-05

一、调查缘由和目的

微观社会语言学往往关注语音的变异,语言中的词汇变异往往被忽略。而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词汇的社会语言学调查,来为词汇的发展变化提供一个量化的数据和科学的依据。

吉安市地处江西中部。历史悠久,古称庐陵、吉州。城市依赣江而建,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赣中交通枢纽,沿赣江上达赣州,下抵南昌,京九铁路和105国道穿境而过。城区面积508平方公里,人口28万。市区使用方言属赣语吉莲片。吉安市方言俗称“吉安话”,主要以吉安市北门街附近的世居居民所使用的方言为代表。由于交通的便利及经济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吉安话在推普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身的一些方言特征而向普通话靠拢。吉安话“哩”后缀的使用和变异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现象。

吉安话中的“哩”后缀词处在一个活跃的变化状态,是个不稳定因素。在1987年出版的《吉安市方言志》中,列举性地记载了221个“哩”后缀词。2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对这221个“哩”后缀词进行调查后发现,有47个词(约占21%),无论何种年龄层次的人都可加可不加后缀“哩”,尤其在词根为双音节或多音节词的时候,后缀“哩”常省略。如:

山谷:山沟(哩) 田:田(哩)

孙女:孙女(哩) 水缸大:彭(哩)

黄瓜:黄瓜(哩) 木偶戏:木脑戏(哩)

自行车:线车(哩) 沙子:沙子(哩)

由此可知,“哩”后缀在吉安方言中的构词能力呈削弱的趋势。

通过观察吉安市赣方言中带后缀的名词,发现在这些名词中,有不少可以有两种形式的后缀,一种是“哩”后缀,一种是“子”后缀,例如:“侄子”一词,在吉安话中可以是“侄子/哩”,而前者在青年口头语中逐渐占优势。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方法,对吉安话附加式名词的后缀“哩”进行调查,来探讨后缀“子”“、“哩”之间的变异过程及其原因。

二、样本的收集

1.调查的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共85人。要求调查对象为土生土长的吉安市本地人。根据对语言影响的可能性,调查对象的选择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性别、职业、年龄、学历和在吉安所呆时间的长短。其中女性37名(44%),男性46名(56%,另2名性别不详,但对于最后的调查结果影响不大,可忽略不计)。分五个年龄组(60岁以上,60-45岁,45-30岁,30-15岁,15岁以下)。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涉及大学本科生、大学专科、中专/高中、初中、小学5个层次。职业分布也较为广泛,有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私营业主、服务员、农业劳动者、企业职工、学生等等。由于选择条件复杂,我们尽量做到交叉选择,力求平衡。当然,限于条件,事实上不可能完全达到要求。

2.调查内容

我们的调查内容为吉安话的“哩”后缀词。之所以研究“哩”后缀词,是因为后缀“哩”的使用,是吉安话的一个重要词汇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语音特征,同时还是一个“哩”词缀丢失不丢失的语法问题。它的使用与否标志着吉安话这种本地方言俚俗性的多少。通过与“子”后缀的对比,我们得以考察“哩”后缀的消长、变异和变化。

此次调查所选的词共30个。考虑到调查的可操作性,所选词量不宜过大。这30个词都是从1987年版的《吉安市方言志》所记载的“哩”后缀词中抽取而来。原则是尽量选择通用的和大家所熟悉的词,尽量避免旧词、僻词。为了避免调查对象受提示语言的影响,使他说出最地道、自然的本地话,我们在设计问卷时用的是选择题的方式,如:“1.鞋子a鞋子b鞋哩c其他”。

这30个词具体如下:

鞋子、袜子、口袋、帽子、蚊子、鸽子、鱼、鸭子、鸡、猴子、凳子、桌子、椅子、梳子、瓶子、杯子、镜子、扇子、刷子、棍子、篮子、桃子、茄子、叶子、豆子、女孩、男孩、青年人、妹妹(背称)、老太太

3.调查时间

2006年2月17-20日

三、研究方法

1.抽取样本的方法

(1)偶然性抽样。就是根据调查人的方便,在他自己比较熟悉的场合,把偶然遇到的调查对象作为样本。笔者在吉安市商业中心“文山步行街”(恰处在北门街附近)等人口众多的公共场所,以来往过客为调查对象;同时利用朋友的关系,调查了附近一些单位的职工,他们大多是公务员。前提是要求每个受访者祖籍虽不是本地,但必须是在市里长大,以吉安话为日常用语。还有一部分调查对象是城中村一马埠村(现为马埠街,也在北门街附近)的本地居民,世居吉安市,代表着标准的本地话。

(2)判断抽样,就是根据调查者对调查对象的判断,决定抽取样本的范围、数量和实施办法。由于我们把调查的范围限定在老城区,以北门街为中心(不包括新近发展起来的河东、兴桥等区),总人口10万左右,所以确定调查50-100人能够代表当地不同街道、年龄、职业、性别人口的居民。

(3)滚雪球抽样,即由少数调查对象为出发点,像滚雪球一样地越滚越多。本次调查的具体做法是:先调查认识的熟人,然后通过熟人的介绍,再调查熟人的朋友或亲戚。这样一层一层扩大调查范围,所调查的人越来越多。

2.搜集语言材料的方法

主要是使用社会调查法。具体有如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在社会调查中经常使用到。在了解每位调查对象的大致情况后,我们将事先设计好的问卷拿出,要求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填写完后当场回收。这对样卷的有效性有可靠的保证。

(2)访谈法,这种调查法是直接访问调查的对象,要求他回答问题,或是按照我们事先拟订的要求,说一段话语。由于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有些调查对象不识字或看不清楚字,这就需要采取访谈法,引导对方说出相关的话语。此次调查中,就是让调查对象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说出问卷上设计的30个词语。访谈法的好处是,调查人直接接触调查对象,对调查的项目的控制比较方便,并可以让发音人重复我们没有听清的话语,以保证语料的可靠性。

3.语言材料的统计核对和描写

社会语言学注重定量研究和分析。调查所得的大量资料只有通过数量化、概率统计、定量分析,才能说明问题。其中百分比计算法,是统计方法中最简单但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大量语料的出现概率是通过使用Excel统计软件计算出来的。

四、调查的数据及其分析

不同的人使用“哩”后缀词的数量不等。概括说来,变异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人,一个是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词会发生不同的变异情况。到 底什么样的人和词影响“哩”后缀的变异呢?它们出于什么原因、通过什么途径发生变异的呢?我们通过对回收样本的初步整理,现在对“哩”后缀使用变化的大致情况,作一些简要分析。

1.我们先从影响“哩”后缀变异的两个因素之一――词的这个角度来分析

在这30个被调查的词汇中,调查人对其中的半数以上使用“子”后缀的有59人,占总人数的69.41%,半数以上使用“哩”后缀的有23位,占总人数的27.06%。还有3人“子”、“哩”后缀词各占一半,占总人数3.53%。如下所示:

以上数据说明了在吉安话中,“哩”后缀的衰退以及“子”后缀的兴起。但是在对具体调查项目的数据整理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女孩、男孩、年轻人”这三个词在85个调查对象中使用“哩”后缀的分别为76人、75人和51人,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90%、90%、60%。综上材料说明,“哩”后缀的变异与具体词汇相关。那么为什么在30个词目中,只有“女孩、男孩、年轻人”这三个词使用“哩”后缀的比例偏高呢?换句话说,为什么“哩”后缀能深深扎根于这三个词目中呢?可以解释的理由是:用词汇扩散理论来说,“哩”后缀的变异在词汇中的扩散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性。这三条词目在此次调查项目中都表示年龄较小的人,“哩”后缀的使用,如“女仔哩、伢仔哩、后生哩”,能更好地表达“表小”的含义。也就是说这时候如果缺失了“哩”后缀,“表小”的含义无以表达或不能通过“子”后缀更好地表达。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其他词条,这三个词条中的“哩”后缀功能性很强,不似其他词目中的习惯性的、自由的变异。但毕竟这三个词目只占整个调查项目的10%,所占比例很小,只能说明功能性的后缀“哩”在变异过程中已处于弱势。

2.我们再从影响“哩”后缀变异的另一因素――人的这个角度,即社会因素来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在吉安市居住时间的长短是我们调查的一个社会变项内容,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此项内容对“哩”后缀的变异没有影响,因为我们对调查对象有个前提所限,即他们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吉安人。所以在分析“哩”后缀变异的相关社会因素时不再考虑这一内容。

(1)性别与“哩”后缀的变异

表2显示性别和“哩”后缀变异的关系。可以看到,“子”后缀的使用,从各个年龄阶段来说,看不出与男女性别的必然关系;但是,“哩”后缀的使用,除90年以后这个年龄层之外,其他各个年龄层都显示男性的比例高于或等于女性,在80-90年这个年龄层里,差别尤其明显。这说明,“哩”后缀的变异在青年一代中,男性更稳定,变化没有女性快。(2)年龄与“哩”后缀的变异表3显示年龄与“哩”后缀的变异关系。

年龄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调查内容,但年龄的调查必须要求与调查对象性别、职业、学历和居住吉安的时间长短相一致。我们采用的是小样,做不到这些,这是一个目前无法纠正的缺陷,在此加以说明。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调查的缺陷在于各个年龄段的取样不均,49年以前和90年以后这两个年龄层的人数过少,而主要集中在67-79这个年龄层。因此得出的年龄与“哩”的变异关系也不足以参考。

但是,如果我们灵活地以67-79这个年龄层为中间层,把年龄分为两个层,即高龄和低龄层,再从数据上去分析年龄和“哩”后缀的变异关系,此时的分析应该说是较为可取的。如下表:

此表恰恰说明了年龄和“哩”后缀变异的关系。“子”后缀的使用在79年以后的年轻人中比例偏高,而“哩”后缀的使用在66年以前的年龄层中偏高。由此可知“哩”的衰退和“子”的兴起是近20年来的变化。

(3)职业与“哩”后缀的变异

本次调查的样卷把职业细分为十种,由于是小样调查,在数据统计时根据职业的相似性把它们合并为六种(见表5)。从表5可明显地看出,“哩”的使用与职业有一定的关系:服务行业的员工“哩”后缀变异最快,“子”后缀的使用率达到100%,这与他们与顾客接触的工作性质有关,很多商店规定员工必须使用普通话,因此他们受本地话的影响较小。当然,也不排除服务员工受年龄的影响,一般都较年轻。公务员其次,专业技术人员再次,学生再其次,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及企业员工最慢。

(4)教育程度与“哩”后缀的变异

由表6可知,教育程度与“哩”后缀的变异并没有一致的关系,相关的比例差别不是很大。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教育程度高的,较之于低的,其“哩”的变异却更小。也许是年龄的因素在起作用,尚不能确定。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调查对象在既可以使用“哩”后缀也可以使用“子”后缀时,他们往往在交谈过程中会视交谈对象而使用不同的后缀。例如有些中年人在称“桃子”一词时,如果面对的是儿童或年龄比自己小的人,他们用“桃子”来称呼这种水果;如果他们在买水果时,面对的是年龄与自己相当或比自己年纪大的商人(水果贩子),往往用的是“桃哩”。更多情况下,“桃子”、“桃哩”在他们的口语习惯中是随意换用的,在语感上没有区别。

五、结语

1.从“哩”后缀词的变化可知,“哩”后缀的变异过程中经历了与“子”后缀的共存阶段。即在有些词目中,调查对象既可以用“哩”后缀构词也可以用“子”后缀构词;或者不同的调查对象有些词目用“哩”后缀,有些则用“子”后缀。没有哪份样卷的结果是所有的词目都以“哩”为后缀或所有的词目都以“子”为后缀;也没有哪个词目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是以某一个词缀构词。这种现象说明了“哩”后缀的变异必然要经过与“子”后缀的共存阶段。通过数据分析可知,这种共存所占的比例虽然只有3.53%(见表1),但这种现象也表明了“哩”后缀衰减的过程和方式。

2.随着“哩”后缀逐渐被“子”后缀取代,吉安话中靠大量使用“哩”后缀构词而具有的方言俚俗性也逐渐消退。

参考文献

[1]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z].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z].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游汝杰,邹家彦.社会语言学教程[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上一篇: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下一篇:影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价值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