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区毛竹林培育及开发利用的探讨

时间:2022-10-22 06:28:22

皖南山区毛竹林培育及开发利用的探讨

摘 要:皖南山区气候湿润、温度适宜、土层深厚、肥力较强,具有培育毛竹林的优良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本文从土壤管理、播种种植、田间管理、成林管护、笋竹转化管理等方面对皖南山区种植毛竹的技术进行阐述,并对毛竹的开发利用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皖南山区;毛竹林培育;开发利用

1 毛竹林培育

1.1 土壤管理

由于皖南山区气候湿润,在毛竹栽种之前需要进行土壤整理。深翻土壤需在栽种前20天进行,深翻35cm以上,如此进行1~2次,以细化土质,改变土壤板结状况,清除树蔸、草根等杂物,调整土壤理化特征。坡度在25°以内的山地可水平带整地,坡度在25°以上的山地可块状整地。对土壤较为瘠薄的地方可垫补客土,为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整地的同时还要留出排水沟,防治林地坑洼导致排水不畅,形成积水。为增加地力补充毛竹生产的营养元素应施加粪肥、钾肥、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火烧土或土杂肥等堆沤15天左右,即可育苗使用。

1.2 播种种植

毛竹林播种时间应控制在当地气温持续在10℃以上,一般在2月中旬~3月中旬期间。适宜的温度可提高毛竹的出芽率和出芽速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当温度过高时会增加竹苗死亡率,延迟生长期,减少分蘖。撒种之前要用高锰酸钾进行浸泡消毒,做好催芽处理,种子有露白之后即能使用。播种时要将种子播撒均匀,可选择条播和穴播,注意等高线平行,株行距保持在30cm×40cm,播种量控制在20~25kg/hm2。撒种完毕后浇灌定根水并覆盖一层薄土。

1.3 田间管理

播种后到出苗期的管理主要注意浇水量的控制和苗木遮荫,幼苗出土后要进行除草和松土工作,对根系的地方进行培土,并适时施肥,苗木生长成熟后可进行造林。除了播种育苗外,还可选择移鞭造林、截干移蔸造林、鞭节育苗、移竹造林等方式。造林密度在650~800株/hm2,株行距一般在3m×4m。在每年雨水最多的季节应每2个月松土1次,以增加地力,保持土温,确保新竹安全鞭芽越冬。由于幼林竹株数量多且较为细小,所以,要选择性间伐抚育,砍去小、弱、密株,保留大、强、疏株,以促进幼林快速生长成林。

1.4 成林管护

此阶段主要管理任务是护竹养笋,提高竹林产量,主要有挖蔸松土、综合施肥、钩除竹梢。可通过肥水管理调整发笋时间和生长周期,主要分为:①催笋肥,促使笋芽膨大生长,提早发笋;②笋穴肥,促进竹鞭生长;③行鞭肥,恢复母竹的长势和竹鞭的伸长;④孕笋肥,充实行鞭,促进笋芽分化发育。这4次施肥中主要增加氮和磷肥,钾、钙等元素,可协助和促进氮磷肥的吸收。施肥方法主要有蔸施、穴施、撒施、沟施,其中蔸施使用较多,且最易吸收、效果较好。水分管理也是增加出笋数量和单个竹笋重量的重要管理工作,皖南地区降水量大多集中在6~10月,这期间可减少浇水数量,但是,毛竹在10月~翌年1月正处于孕笋期,水分的需求需要进行特别管理,一旦干旱就会严重影响冬笋和翌年春笋的产量。

1.5 笋竹转化管理

成林进入出笋期要调整好挖笋与留笋养竹之间的关系。肥水管理得当可加速笋芽萌发的转化,为提高竹笋产量和价值,要调整好挖除浅鞭笋与冬春笋的营养转化、春笋萌发三者之间的矛盾。为保证毛竹林的可持续发展,应保留清明至谷雨间留养的母竹,挖出其它期笋,但挖掘时要注意毛竹林的均匀分布。

2 毛竹林开发利用

毛竹不但可以制成工艺品、生活用品,包括竹床、竹椅、竹席、竹蔸、箩筛、簸箕、竹簧雕刻、竹屏、竹瓶等,还可用于农业生产工具。由于竹子的材质密实、树节通直,树内杂质较少,可将竹节打通作为送水通道,以供饮水和灌溉使用。由于其材质坚韧、质量轻可制成竹筏,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和捕鱼工具。毛竹的防水性能较好,竹鞭根系发达,可与石头混合做成护河围栏,也可栽种河边,固土防冲。毛竹的生长周期较短,一般从发笋到长成成竹需要2~3个月,是快速的可再生资源,能够替代木材使用,减少制作工序上的污染。

毛竹是一次栽植可永续利用的植物,既能节省人工成本还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毛竹纤维较长、纸浆细腻,是制造高级薄纸的优质原料。竹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深受人们欢迎的蔬菜和保健食品。毛竹因竹品高洁被象征为正直、清廉、飘逸、气节等品质,又因四季常青、枝叶茂盛、挺拔秀丽、竹色鲜绿使人赏心悦目,所以,具有很强的欣赏性。除此之外,毛竹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毛竹性微寒味甘甜且无毒副作用,将竹笋、竹汁、竹沥、竹叶、竹荪等提炼用于药中,有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清胃散郁、透畅经络、防疲劳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参考文献

1 陈存及.福建毛竹林生态培育与生态系统管理[J].竹子研究汇刊,2004(2)

2 余林.皖南毛竹林密度效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

上一篇:中职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我国林地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