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您去哪里养老

时间:2022-10-22 06:20:36

今天,您去哪里养老

据最新统计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67亿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408万,2020年将超过2000万。

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使传统的家庭养老矛盾日益显现。现在,每个独生子女家庭要承担4位老人的赡养义务,这让他们在体力和精力上将是难以承受的。再加上很多空巢老人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当他们的起居不能完全自理的时候,生活将如何继续?谁来照顾他们?

传统养老方式的困局必然要靠新兴养老方式来破解。现在,社区养老、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养老形式已经走进人们的视野。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就与您一起去探访各种新兴的养老方式,寻求养老困局的破解之道。

孩子,当我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

请理解我,对我有一点耐心。

当我把菜汤洒到自己的衣服上时,当我忘记怎样系鞋带时,

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一口一口喂你吃饭,手把手地教你。

当我卧床不起的时候,

请不要嫌弃我。

还记得小时候我天天守在你的病床前,哄你吃药入睡的情形吗?

当我由于双腿疲劳而无法行走时,

请伸出你年轻有力的手搀扶我。

就像你小时候学习走路时,我扶你那样。

当我需要你的时候,

请你不要逃避我。

多少次在你难过的时候,你扑入我的怀中向我撒娇、向我哭诉。

我现在也需要你的臂膀。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所以,请你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我带着你一步步地走。

当初我引导你走上人生路,如今请陪伴我走完最后的路。

这是一首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诗,据说是在一个养老院的墙上发现的。这些质朴甚至有些唠叨的文字,感动了无数人。其中,也折射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养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老了怎么办?这个每个人都将面对的问题,需要我们擦干眼泪后去正视,去思考,去解决。

您打算去哪里养老

不久前,有国内媒体进行了一次针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调查。结果发现,仍有大多数(60.78%)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愿意去养老院养老的只占14.67%,选择其他养老方式的更是寥寥无几。出现这样的结果,除了传统思维惯性以外,更大的原因是很多老年人不了解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的实际状况,对这些地方还有诸多顾虑,甚至认为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孝的“孤老”才会去社会养老机构。

转变观念、打消顾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请跟着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新兴的养老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许了解之后,您会有新的想法。

社区养老:

“无围墙养老院”

优点:不离家门统一照料

适合人群:子女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家的空巢老人

社区养老是一种半居家式养老,也被称为“无围墙养老院”,是指在老年人相对比较多的社区,由物管、居委会等牵头组织的集体养老模式,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养老模式。一来老年人仍然可以住在自己家中,自由性、隐私性较强,二来在需要“帮一把”的事情上,如吃饭、理发、就医、居家维修等方面都可利用社区资源,方便老年人。

高端之选:

产权式老年公寓

优点:社区配套齐全,有管家照顾,生活较舒适

适合人群: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

产权式老年公寓,是指拥有房屋独立产权,并在房屋所在社区内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的公寓。所有入住的老人都以户为单位,拥有自己专属的私密空间。以北京太阳城为例,每栋楼房都采取阶梯式布局,保证居室内的采光;长方形的电梯可供担架和病床进入;还有户户接入的医疗报警器。此外,小区的保洁、购物、送餐系统也非常完善,小区内还有电瓶车,走累了上车就能到家门口。但这种养老方式价格昂贵,准入门槛较高,限制了大部分老人的选择可能。

省心之选:

养老院

优点:半集体化生活,吃住不愁

适合人群:喜欢热闹的单身老人

目前中国的养老院,不外乎两种:一类是政府、集体兴办的养老机构,敬老院或社会福利中心一般属于此类;另一类就是私人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老年公寓、托养院等属于此类。养老院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吃住不愁、安全性有保障。但缺点是与社会脱节,很容易自我封闭,渐渐孤独。

眼见为实:老年公寓实地探访

人老了,生活起居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很多没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会想到去养老院或老年公寓。但养老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那里的一日三餐、生活起居方便吗?老人们心里没底。为此,记者专程走访了一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营老年公寓,实地探访了那里的生活。

重庆作为以“大城市带大农村”为特点的直辖市,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我们选择了重庆的桂湖老年公寓作为此次探访的标本。

桂湖老年公寓是重庆市民营养老机构的代表之一,全院占地面积6652平方米,现可容纳300余位老人入住。由于便利的交通位置,以及良好的经营管理,桂湖老年公寓在重庆市区可谓是小有名气。公寓坐落在重庆市渝北区桂湖之滨,那里风光迤逦,环境优美,四合院式的楼群内,假山鱼池,树木花草,观光式电梯,随处可见的护栏、防滑地板砖,应有尽有,处处体现着对老年人的细致呵护,既舒适又方便。

记者到达时正好是公寓的午餐时间,伴随着悠扬而欢快的音乐,老人们三两结伴“呼朋唤友”地向食堂走去,记者也随着人流来到食堂。老人们坐在大圆桌前等待工作人员分发午餐。据工作人员介绍,为了防止老人滑倒,三餐都是由工作人员一一端到老人面前,尽可能避免老人发生任何意外。

老人们都笑着说“伙食不错!”

记者访问了几位老人,他们都笑着说伙食不错:早餐是自助餐,鸡蛋、馒头、稀饭、包子……各式餐点分放在各桌,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取。午餐是分餐制,由工作人员盛好放到老人面前,均是二荤二素一汤。为防止浪费,饭菜分量适中,但老人可以自行添加。晚餐则是一荤二素一汤,如果早餐有剩余,通常还可以作为夜宵为老人们加餐。据公寓管理人员介绍,为了保证饭菜质量,食堂在荤素搭配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口味和多样性,以便老人营养更均衡。采访中,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特别想吃什么的时候可以向食堂反映,基本上是可以得到满足的。“比如花生米,老人普遍牙都不好,以前总是烧得很硬,反映了,现在师傅们在做花生米前都会先煮一下……”老人指着餐盘里的宫保鸡丁告诉记者。

卧室简洁方便,卫生间设计贴心

记者应两位老人的邀请到她们的卧室参观。老人们的卧室陈设简洁而方便,两张单人床、衣柜、抽屉、电视机、机顶盒、空调……老人说,这里包括棉被在内的设施都是公寓提供的,如果有什么添加就得自己配备了。像她自己洗衣服比较困难就买了一个洗衣机。当然衣服也可以全部交给工作人员清洗,每月加收50元。卧室门旁边就是卫生间,地砖是防滑砖,如厕是坐式马桶,设有防护栏。

每间都有热水器,随时可以使用热水。洗澡间里有浴霸,即便是在寒冬洗澡也不觉得冷。穿过卧室是一个封闭的阳台,临窗有小桌、凳子,再里面就是厨房了。老人介绍道,入住后也可以自己做饭吃。有时家属看望送来的饭菜、汤都可以自己加热。而像这样自行解决就餐,或者节假日探亲、回家等情况,公寓都会将当日的餐饮费如数退还。

钓了鱼交给食堂加菜

丰富的娱乐活动几乎成了老人们选择在老年公寓安度晚年的主要因素。早餐后8:00~9:00是公寓老人保健操时间。桂湖老年公寓与就近的龙湖医院合作,每天都会对老人进行基本的检查和询问,之后便是老人们自主组成的合唱队进行唱歌接力或分组比赛。

午餐后便是午休,老人们一般睡睡午觉。休闲活动室1点半准时开放,老人们可以在此喝茶聊天,打扑克、麻将,看电视、电影,也可以去二楼阅览室读书看报。天气好时,有的老人提着渔具去桂湖垂钓,收获的鱼虾都交由食堂为老人们加菜。每逢节假日,公寓还要定期举办联欢活动。如果老人不限于院内活动,还可以在管理处登记后自行外出玩耍,子女、亲属也可以随时探望老人。据工作人员介绍,有好几位老人的家属因为住家较近,每天都会来探望。

离开时,老人执意要送记者到楼下,还反复叮嘱要常去玩……记者深深感受到老人是寂寞的,但又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去安度自己的晚年。

入住老年公寓,要花多少钱

记者了解到,重庆市桂湖老年公寓对于有自理能力老人的收费标准是每月1020元,半护理的老人每月1690元,全护理老人则为1930元。能够自理的老人,住所和水电为600元,伙食费为420元。每月每间标准用电量为60 度,水量为5吨,超过后自付。常住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的每月1020元是物价上涨后最近才调高的价格,三年前每月才800左右。面对涨价这一事实,老人们都显得十分开明,“物价都在涨,这样的价在市内已经算低的了……”

怎样选择好的养老院

在选定养老院之前,一定要多考察几家养老机构,多看、多听、多问。首先,可以看看已经入院的老人都在干些什么,院方是否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休闲、娱乐设施。可以听听入院老人对养老院的评价,考量一下养老院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有多强。还可以问问院方一些细节方面的责任义务事项。例如,院方安排的护理专员,每人负责多少老人的起居?一旦在养老院中突发疾病,有哪些设施能方便老人快速呼救?提供的医疗服务都有哪些?膳食安排是否营养合理?如果老人患有糖尿病,能否提供专门的糖尿病餐?如果老年人想要离开养老院出去走走,方不方便、安不安全,等等。

社区养老:“无围墙养老院”

当人们对养老院、老年公寓这样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寄予厚望的时候,却发现这类养老机构已经供不应求。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消息称,目前国内许多大城市的公立养老机构已经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中国新闻网近日的报道指出,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人满为患,排队预约的有千人以上;在天津,比起接近16万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全市不到2万张的床位更显得杯水车薪。而在记者走访的重庆市桂湖老年公寓,每年也有一两千人排队等候入住。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专家认为,社会养老机构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没有完全跟上现在的养老需求,最大、最可行的发展趋势还是社区养老。

让老人告别“茶楼养老”

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在我国,这仍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

最近,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文昌花苑成了一个“旅游景点”。今年7月,广州市第一家“托老所”――“逢源邻舍长者日间护理中心”在这里试业运行。社区居民只要符合相应条件,白天子女上班前可以将老人送来中心,晚上下班后子女再来中心把老人接回家。逢源街开辟的这种社区养老新模式,主要是由政府出资购买民办非企业单位逢源人家服务中心的服务,包括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和残疾人服务等。开展服务所需要的物业场所都由民政部门和逢源街低偿或无偿提供。逢源街以及街道慈善会还会为服务中心提供资金支持。

据了解,“托老所”属于半公益性质,只收取伙食费和基本的护理费,运营的主要费用来自广州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支持。进“托老所”的老人要符合以下条件:日间缺乏照顾、体弱、精神情况稳定、非长期卧床、无急性病和传染病、无暴力和滋扰行为并经社工专业评估合格。

走进“托老所”,发现室内装饰一新,地面上铺着防滑地砖,天花板上垂着五颜六色的彩带,色调很鲜明,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这里设有活动室、聊天室、多感官治疗室、康复训练室等,尤其是在康复训练室内,设有各种各样治疗设备,供老人做康复训练使用。

一位刚送老人过来的陈女士赞道:“这里环境很好、很新,老人很喜欢。”她说,“老人不愿离开家入住养老院,可又身体不好,把老人单独留在家里,实在不放心。以前我早上上班前,都要送妈妈去茶楼喝茶,下班后再去接她回家。她只能一个人在茶楼,看一整天报纸。妈妈身边没人照顾,我总会担心她有什么事情。现在好了,在托老所有专门的服务员照看她,我就放心了。”

身体状况是“托老所”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托老所”,老人身体状况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人每月护理费要交200元。这里有聘请专业护士,日常工作就是监测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并提供一般的护理,为他们测体温、血压和心率,一个月还要检测1次血糖。若发现问题,会及时通知家属,送老人去医院诊治。记者到达时,老人们正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做体操,气氛很活跃。

老人们可在“托老所”吃一顿午餐,两菜一汤,有荤有素,价格为8元。活动室的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写着日期,以及当天的菜单。如有糖尿病等特殊疾病的老人,只需提前预定,食堂还会为其单独制作午餐。

有些街道考虑到一些行动不便,或者子女太忙照顾不到的独居老人在家安全性较低,为他们派发“爱心铃”,以便其在紧急情况下向邻居求助。还有社区为老人安装专门的呼叫系统,通过在家用座机上设置“一键通”,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送水换气、洗涤缝补、家电维修等各类家政服务。甚至包括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打针、换药、代买药品、陪老人去医院就诊、提供必要的健康咨询等。

“互助养老组”,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离开农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远在城市的儿女又无法照料。相比城市,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经济状况更差,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方式更是难以实现。

他们的养老难题如何解决?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互助养老组”对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4个空巢老人,拼家过日子

“阿拉(方言‘我们’)会一直生活在一起,直到去世。”说这话时,今年86岁的夏友声眼眶湿润了。

夏友声口中的“阿拉”,是指他和84岁的周忠南、82岁的胡仁浩、74岁的夏友发,4位丧偶老人组成的特殊家庭。这个“家庭”其实上是一种老人们自发形成的“互助养老组”,他们都是丧偶后觉得生活孤独、不便,本着作伴、互助的目的走到一起的。记者来到位于宁波市镇海区的四老住处,实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

虽然平均年龄81岁,四老的身体却很硬朗。每天早晨6点,他们到附近公园锻炼身体,然后一起去买菜。早晨7点多,4位老人吃完早饭,在家打打麻将。10点多,准备午饭。菜谱是提前商量好的,菜也已经准备好。夏友发和胡仁浩洗菜、准备餐具,周忠南负责掌勺,夏友声年龄最长,让他休息。

11点钟左右,青豆炒辣椒、清蒸带鱼、水煮花生、咸肉蒸蛋,外加一个冬瓜汤上桌了。周忠南老人倒上王老吉,其余三老倒上当地的大梁山啤酒,四个杯子碰到一起……他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一边聊着家常话,有说有笑。

“买菜买米换煤气,什么东西缺了,谁赶上谁就付钱,晚上一起结账分摊。”夏友声老人说,他们从来没有因为钱等问题,起过争执,四人比亲兄弟还亲,拼家在一起日子过得很开心。

“互助养老,比住敬老院还好”

离4位老人住处不远就有石塘下村云龙福利院,费用为每月650元左右。四老觉得,他们自己互助养老,比起去养老院更好。几个老年人相互照应,年轻的照顾年老的,互帮互助不用交钱,没有经济压力,子女也不会有想法,自己住得舒心,自由自在。

据四老介绍,附近的很多老人很羡慕他们的这个“互助养老组织”,有个别也想加入。他们4人习惯了,没有吸纳新成员。不过等到有人去世,他们也可以吸收年纪较轻、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加入,年轻的照顾年老的,年老的可以多负担日常开支,一直新老交替下去。

“他们其实就是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很符合我们区各行政村老人的年龄结构特征。”宁波市镇海区老龄委副主任盛梅芳说。他们年轻时生活在一个村落,彼此熟识,有很深厚的感情基础,共同生活、互帮互助,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不过,政府以引导为主,不会用行政力量去推行这种模式,因为这样的“特殊家庭”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当然,政府可以对这样的“互助养老组”提供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比如周忠南老人享受农村低保,属于镇海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政府每月提供不少于20小时的上门服务,可以请居家养老服务员上门为其清扫、保洁。现在周忠南与其他3位老人生活在一起,家政服务人员相当于一次为4个人提供了服务,政府的服务成本也会更低,服务更高效。

编后:老,是很多人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又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我国养老机制尚未完善的今天,各种养老方式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相信,时代终究会赋予它生命力。只要您能对今后的生活早做规划,未雨绸缪,养好身体,就一定能为生命的最后历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上一篇:金婚秘诀:少打听伴侣的情史 下一篇:有效期内的无效药